总而言之,这个孩子从小多病,整整七年的时间,做母亲的朝夕呵护,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结果孩子还是走了!可以想象,这位妈妈的心是多么哀伤痛苦。
那天,她交给我一张支票作为建设医学院的基金,金额极大,可见她是下了一番决心要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她的孩子。我问她怎么会知道慈济?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
她说:"是女儿接引我的。"原来她有三个女儿,去世的儿子是老幺,也是唯一的儿子。她的大女儿已经念高中,最小的女儿也已经上国中。女儿们看到妈妈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因此拿了《静思语》和《净因三要》两本书给她。她们向妈妈说:"妈妈不要再哭了,请看看这两本书吧!"
当她读完了这两本书,书中的一些观念唤醒了她--应该化小爱为大爱,化悲愤为力量,用妈妈的心去爱普天下的众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要栽培儿子的钱,拿去栽培普天下的人子。自己的儿子虽然形体消逝了,却可扩展大爱让他遗泽人间,精神长存!
目前的社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一方面要确立为人子女的孝道,一方面也要培养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智慧,努力发挥大爱给普天下的众生,才不枉费来人间为人子女或父母的一番因缘。
佛陀教导天下为人子女者应报父母恩,也要报天下众生恩及师长恩,并且对一切存有感恩心。然而最根本的,是从父母开始。
父母亲生养孩子非常辛苦且不计代价地付出。上面的经文是针对女儿来说的,有些女儿长大了,一旦嫁出去就忘了父母的恩情。所以经文说"婚嫁已讫,不孝遂增",孝心如果减少,不孝的心就增加。当然相夫教子是本分事,但也不能忘掉父母对她的亲情。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父母微瞋,即生怨恨"--有些女儿出嫁之前,父母骂她,甚或打她,她都能体会父母是爱她才会如此,因此心存感恩。但是等到婚后,犯错时父母说她几句,她刚开始还能接受,但一次两次之后就开始产生反感,认为"我已经嫁人了,你管我那么多"。不但父母的教诲她不接受,还当面反目,甚至还会怀恨在心,不回娘家。
"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对于父母的微言呵责不能接受,然而,不管先生怎么打她骂她,她却都甘心忍受。
古代的女性,在夫家被丈夫打骂,被公婆虐待,甚至把她赶出家门、包袱丢出门外,她还是忍气吞声地把包袱捡起来,从后门再进去。这是以前女人嫁夫随夫的贞节观念,也是一种美德。无论如何她都不敢回娘家去,为的是怕父母操心,也顾及娘家的颜面。以前的妇女如果得不到公婆、丈夫的欢心,别人都会讥笑女方家,为了顾及娘家的面子,她死也不敢回去见父母。
此即感叹一些女孩子嫁出去冠了夫姓,对夫家显得情深义重,一切以夫家为重,反过来,与自己娘家的人却愈来愈疏离。这是不对的,女儿虽然已经嫁出去了,但父母的恩德仍要常常记住;父母的教诲,更应该时时谨记,错了要赶快改。如果没有错,也要和颜悦色接受父母的教诲,千万不要因父母亲说了两三句,就生气怀恨。
有位年轻的太太曾告诉我,她刚结婚时,先生对她很好,把工厂和财务都交给她管。由于先生爱她、对她好,所以她无形中就疏远了娘家,有好长一段时间,从不与娘家来往。
她一直以家中的权威者自居,先生在外面应酬晚点回来,她就兴师问罪,要先生把在外的时间和相处的对象一五一十交代清楚。有时她也会照先生所说的时间地点去查证,结果证明先生所言不虚,因此非常信任先生。
没想到这些状况都是她先生一手安排的,原来他早就在外面金屋藏娇。后来她知道这件事后,信心完全崩溃,不管先生说什么,她一概不相信,积压久了,变成一种心理病态,一天到晚与先生吵闹,闹到连子女都看不过去。
后来她来找我,我分析给她听。事情既已如此,何不扩大爱的空间,培养对众生的清净大爱,甚至去爱他所爱的人,如能这样,就可以皆大欢喜。
刚开始时她还能接受我的建议,两三个月后她又来了。她告诉我说:"师父,你叫我要去爱他所爱的人,我实在无法接受他所爱的那个人啊!"我告诉她:"那你就把爱一个人的心,换成爱四个人吧!"因为她有四个孩子。
我说:"你刚结婚时只爱先生一个人,而他也爱你;现在既然生了四个孩子,你爱孩子,四个孩子也会爱你,把对一个人的爱,换成四个人来爱你,用一换四,你也不吃亏啊!"
她听了觉得蛮有道理的,因此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来找我说:
"师父,虽然孩子也是我的最爱,但我只要想到先生过去那么爱我,现在竟然这么无情,就很伤心。"她说:"以前公司都是我在指挥,钱财由我支出,支票也由我开。可是现在这些管理财物的权,他都收回去了,连房子也过户到他名下,现在的我真是一无所有。"
像这位妇女,如果想回娘家也不可能了,因为她在得意时把娘家给忘了,现在失意落魄又怎敢回去呢?
这是因为自种不念亲恩的"因",所以她的亲缘断了,这就是"果",此外还与先生结下了仇恨的心态。
女儿从结婚后,就认定夫家才是她的亲人,忘却了娘家的恩情,这就是"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当然嫁夫就要随夫,公婆也是孝顺的对象。女儿出嫁,是她多了一对父母,公婆多了一个女儿;儿子结婚了,也是他多了一对父母,岳父母多了一个儿子。如果在结婚时夫妻双方就有这种想法,不论对父母、公婆,或是岳父母都一样孝顺,做到人圆、事圆、理圆,如此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深深体会为人父母的心。女儿幼时受到父母万般呵护,等到长大后不得不出嫁离家。有些人结婚后,专心在夫家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对娘家的父母渐渐疏远。可是大部分做父母的人,并不会因女儿已经出嫁就淡忘、忽略,反而是牵肠挂肚,担心她生活是否顺遂。父母关爱子女的心就像河流一样,绵绵不绝。
女儿结婚后就夫唱妇随,即使是离乡背井也得跟随夫婿同行。人走远了心也离开了,不但无法时常回来探望父母,甚至也没有一点恋慕之情,连音信都断绝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教导学生身为人子应有的观念。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到远方去,如果一定要去,也必须让父母知道去处及什么时候回来,以免父母牵肠挂肚。
做子女的人出门在外,应该常常和家里联络,尤其现在的电信科技发达,无论是天涯海角,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听到父母的声音,做父母的在电话另一边,也可以知道子女平安,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所以现在的人如要尽孝,实在是比过去的人容易多了。
随着女儿的出嫁远去,甚至音讯全无,让父母时常为她牵挂,顷刻难安,一颗心好比悬挂在半空中一样,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有位母亲,生了七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想要孝顺她,其中小儿子的孝心特别强烈。他和母亲同住,六位兄长尽管很想把母亲接去奉养,但他却不愿母亲离去。他给母亲最好的物质享受,华屋美食、仆役如云,一切需要应有尽有;但做母亲的,却每天愁容满面,儿子想尽一切方法要让母亲欢喜,但母亲仍是心事重重。
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当兄长的非常埋怨弟弟霸占了母亲,当弟弟的却无法体会兄长的心意和慈母的心境。母亲年老了,身体愈来愈衰弱,有一天,她流着眼泪问小儿子:"你是不是真的孝顺?我所要的东西,你是不是都可以满足我?"他回答:"二十多年来,我只差没有把心挖出来给你看,如果你要,我现在可以把它挖出来。"
母亲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很有心,也很孝顺,但你的孝顺让我有一股好重的压力。我非常希望七个儿子都有均等的机会孝顺我,但你只想到要孝顺我,却因此造成对兄长的不友爱。也不知道这二十多年来,我的心像关在牢狱中。我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你如果真的孝顺我,就让我自由地到你哥哥们的家,让他们也尽点孝道。"
这个自以为孝顺的儿子,听了母亲的话,终于恍然大悟,赶快带着母亲到大哥家,也邀请其他几位兄长一起相聚,真诚地发露忏悔。他以忏悔惭愧的心,当着母亲的面,向兄长致歉,从此兄弟又恢复了友爱,母亲也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一定要让父母欢喜、轻安。故事中这个自认为孝子的人,因为忽视了母亲的心境,而带给母亲莫大的痛苦。
为人子女者所作所为能让父母安心、欢喜,才是真正的孝顺,如果在外所做的一切都让父母操心,即使天天供应山珍海味,让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也谈不上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