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传说
相传,我国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双瞳四目,身披长发,留有长须,身穿兽皮,手里常拿着一支笔。他的头形很奇特,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畸形的头陀。他经常骑着毛驴,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他把收集来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后来,毛驴走到今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仓颉带着这批资料,就在岐山县住下来。他不断地观察天象,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仓颉造出文字后,感动了神灵,神灵从天上投下粮食,夜里的神鬼也惊吓得哭起来了。不久,仓颉受命担任统一文字和进行文字改革的专职官员。
他又作为黄帝的史官,记载史事,部族的重大档案也都由仓颉掌管。
以上传说,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记述得最为全面:“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指鸟兽行走留下的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对于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历代学者普遍认为:仓颉有可能是黄帝部族中极有影响力的巫师之类的人物。而上古时期,巫师、史官是由一个人担任的,仓颉在这方面作出过贡献,这样容易让人们把从事搜集整理文字工作的人误以为是汉字的创造者。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客人巧对奸诈地主
有个奸诈的地主,新建了一座楼房,落成之期,贺客盈门。他希望宾客都能说些吉祥话,来讨个好兆头。
问第一位客人,回答姓赵。地主说:“莫非是吉星高照的照?”答道:“不是,乃走失拐带的走字旁,加上一个不肖子孙的肖字。”主人不悦。
又问一客,回答姓常。主人说:“莫非是长命百岁的长?”答道:“不是,乃药名当归的当字头,下面加上一个吊死鬼的吊字。”主人又不乐意。
再问第三位客人,回答姓屈。主人说:“娶妻生子好。”答道:“不是,乃尸字头,下加出殡的出字。”主人更不高兴。
待问第四位客人,回答姓姜。主人说:“可是万寿无疆的疆?”答道:“不是,乃王八羔子的羔砍去四蹄,接上一个男盗女娼的女字。”听到这里,主人已气昏了头。
王十朋借宿
南宋着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曾是个穷举人。一次,他上京都临安赶考,路过永嘉府时,因住不起客栈,又想找个安静地方读书,便渡过瓯江,去江心屿一个寺庙中投宿。
寺庙方丈是个势利眼,他见王十朋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穷酸气,于是带理不理,说:“来者何求?”王十朋连忙施礼说:“晚生乐清举子王十朋,赴京赶考,乞求借宿,请长老行个方便。”
方丈有奚落之意,无援助之心,便说:“平素也有些凡夫俗子,枉称举子,叨扰佛门。施主既是举子,能吟诗否?”
王十朋说:“尚可凑合。”
方丈笑说:“那么便以客官远来投宿为题,每句要同一偏旁,作出一首诗来,便可借宿。”
王十朋当下写道:
浙海江深波浪流,殷勤思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近游。
方丈一看,已然十分佩服,可又想再刁难他一下,就说:“施主如能再一笔写出两个字,我便答应让你寄宿。”
王十朋想,这是个势利的老和尚,应该教训教训他。他抬头见庙堂之上,竖写着“天心”二字,这本是方丈的自我吹嘘,说他替天行慈悲之意,王十朋就对准“天心”二字,提笔一挥,一笔把“天心”二字串在一起,成了“未必”。方丈见了,羞愧不已,连忙恭请王十朋住下来。
后来,王十朋果然中了进士,被擢为状元,官至龙图阁学士。
包公智斩鲁斋郎
宋仁宗时,鲁斋郎倚仗其国舅身份,胡作非为,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一次,鲁斋郎为霸占一个良家女子,逼死了好几条人命。死者的亲属告状到了开封府,当时开封府的府尹正好是公正无私、疾恶如仇的包公。包公查明了这件案子,怒火中烧,下决心要为民除这一大害。但鲁斋郎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要杀掉他并非易事。
包公思虑了半天,终于有了主意。他先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有个“鱼齐即”的人,坑害百姓,作恶多端,而今又有几条人命,该当何罪。皇帝看后批了个“斩”字。包公二话没说,回去就把鲁斋郎杀了。第二天,皇帝有事宣鲁斋郎上朝,包公启奏道:“此犯乃御笔亲判,昨日已经斩了。”皇帝大惊,问是怎么回事,包公就把批文交了上去。皇帝看了,只好言不由衷地说:“苦害良民,该当此罪!”原来,包公等皇帝在批文上批了“斩”字,回到府里就在“鱼齐即”上面各添了几笔,变成了“鲁斋郎”。皇帝以为是自己昨天看花了眼,所以一点也没有怪罪包公,而包公也为民除了一害。
机智文三斗财主
从前,有一个叫胡心田的大财主。他对穷苦人非常刻薄,心眼极坏。
一天,一家办丧事,四方亲戚朋友都上门奔丧,胡心田也来赴丧。进门,他看到文三在里外张罗,想拿他开开心,就大模大样地说:“文三,都说你会讲笑话,今天讲个听听。”
文三看了财主一眼,说:“好,那我就讲一个给你听:有一天,一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笔画太少,再说《百家姓》上又没有姓十的。于是,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还是姓俞。于是,答应了姓十的要求。可是,这人还不知足,又对姓‘俞’的说:‘亲家,我这古字笔画还是太少,你何不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姓俞的一听,火来了,说:‘你这个人太缺德了,看把我的下面都抠空了,凑你一嘴胡子,真是心田不正。’”
文三讲到这里,人们哈哈大笑。胡心田自讨没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郭又松测字
明朝末年,才子郭又松痛恨朝廷腐败,无意功名,依靠作文卖画为生,但他名气很大。
一天,郭又松在酒店喝酒。吃喝完了,他像往日一样对店小二说了声:
“记上账。”刚起身要走,店小二连忙说道:“郭相公,本店利小本轻,赊欠不起,相公忘带现钱,小人陪您到府上去取。”
郭又松无奈,问:“共欠多少?”
小二道:“今天酒菜149个铜钱,加账上共717钱。”
郭又松看着店小二可怜的样子,低头一想,有了!叫店小二取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了“郭又松测字”五个大字,贴在了酒楼门口。
这时,有个书生打扮的纨绔子弟前来测字,问道:“不知卜金多少?”“我测字,要依字论价的。”郭又松回答道。那人暗想:郭又松名气很大,今天我倒要难他一难,用一个拆不开的字让他出丑。便说:“请测一‘也’字。”郭又松知他刁难,但仍若无其事地说:“不知要问何事?”只见那人得意洋洋地说:
“我这次参加科举考试,自觉顺当,能否考中?”郭又松想了想,突然拍案叫道:“哎呀,照字看来,这次世兄无缘了,还是请早日回府,闭门苦读,下场再试吧。”“此话从何说起?”那人想,你郭又松明明拆不开我的字,想借此搪塞,刚要发作,只听郭又松道:“世兄不是问功名吗?你看,这‘也’字旁加一个‘水’不是成为‘池’字吗?现在,‘池无水,蛟龙不出’。世兄再看,‘也’字旁加一个‘土’不是成了一个‘地’吗?现在,‘地无土,草木不生’。世兄请再看仔细,‘也’字旁加一个‘人’,不是成了一个‘他’字?‘若问功名,付于他人矣’。”众人听后哈哈大笑。郭又松接着说:“至于卜金,把‘也’字拆开,不是成了‘七、十、七’三个字吗?那就请付717钱吧。”两旁观看的人赞声四起,从此郭又松名气更大了。
傻女婿不分“寿”
从前有个傻女婿去岳父家拜寿。临走时,妻子交待他说话时多加个“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叫“寿烛”,见了点心、桃子叫“寿糕”“寿桃”,见了面条叫“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寿”字,十分高兴。
正吃着寿面,看见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拍过去,一边拍一边还说:“不要怕,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他这话,气得手直发抖,把碗里的面汤洒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连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净衣服,又说:“好好的一件寿衣上浇了面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完了寿面,傻女婿摆弄着桌子上一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寿木、寿材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得昏死过去了。
傻女婿之所以闯了祸,就是因为他不了解“寿”的含义和用法,不管“寿”
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寿面”“寿桃”是“寿”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寿头”“寿脑”在吴方言里是“傻头”“傻脑”的意思;“寿衣”“寿木”
“寿材”则是指为人死时预备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巧嘴媒婆做媒
从前,有一个缺一块嘴唇嫁不出去的姑娘。还有一个没有鼻子娶不到媳妇的小伙子。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对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
不要残疾的。有一个巧嘴媒婆计上心来,开始撮合他们两个。巧嘴媒婆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伙子说:“嘴不好不算毛病,好好调教一下,慢慢她就会改嘛!”
巧嘴媒婆对那个姑娘说:“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
姑娘听了笑笑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儿,以后勤快点儿,就是了。”
巧嘴媒婆见双方都表示同意,于是要他们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省得以后有麻烦,口说无凭。
新婚之夜,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
巧嘴媒婆拿出字据说:“我不是对你们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有什么’吗?怎么能说我骗人呢?”
姑娘和小伙子才恍然大悟,但木已成舟,又有什么办法呢?
刘墉以字说人
乾隆年间,刘墉去南京主持破获“一枝花”的“谋逆造反”大案。为了侦察情况,他装扮成一个算命先生,去市井中给人测字算卦。
一天,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找他测字。刘墉对他有一定了解,他是“一枝花”集团中的一员干将,武艺高强。虽入迷途,但他心地善良,刘墉很想让他迷途知返。这青年随手写了一个“休”字,递给刘墉道:“请先生测测我的生平。”
刘墉郑重其事地说:“按这个‘休’字来看,其意吉凶参半。‘休’乃一人依木之象,草木属阴,看来先生幼年早孤,你家中只有孀母与你相依为命,可是否?”
青年不禁一惊,钦佩地点了点头。刘墉接着说:“木乃东方青龙之象,一人依木原是开发之象,只是木属阴,属静,令堂贞静贤惠,只是口齿不便利。”
青年听罢,想到自己聋哑的母亲为了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不禁潸然泪下:“先生说得都对,请继续断。”
“请莫怪我直言,这‘休’字不成‘体’,恐怕你小时候不成体统,是个浪荡儿。但‘休’有‘止’的意思。何时而止?‘休’可拆十八成人。十八岁以后,你才立志改过,浪子回头。可惜此时令堂人已就木了。”那个青年此时已是泪流满面。
刘墉看他如此,说:“你不必难过,将来必有后福,可报先慈于地下。”
“何以见得?”青年问。
刘墉把纸递过去道:“请看纸的背面。”青年把写着字的纸翻过来,横着端详,竟然是一个“兵”字。刘墉说:“‘兵’字原是立人之象,你既不在行伍,则是个谙熟兵刃的好汉,必定身有武功。你再看:这‘兵’字实系横倒之‘木’,人卧倒木之上,虽树倒,而先生自可无恙。后半生的事业恐在其中了。”
后来,青年归降了朝廷,在刘墉手下办差,成为一名得力干将。
纪晓岚妙回乾隆
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纪晓岚,聪明机智,出口成章,幽默风趣,深受皇帝喜爱。
乾隆素知纪晓岚体胖怕热,夏天总喜欢脱衣纳凉,因此就想戏弄他一下。这日,纪晓岚正赤着上身与群臣办公,忽闻“圣上驾到”,纪晓岚猝不及防,衣不蔽体,情急之下,钻入案底。
乾隆心知纪晓岚藏于桌下,便假意要走,纪晓岚不知就里只顾问:“老头子走了没?”一句话被皇上抓个正着。
乾隆坐了一个时辰,不走,也不说话。纪晓岚趴在地上,屏气凝神,心里发慌,加上天热,已然大汗淋漓。
这一下乾隆也忍俊不禁,说:“你如此无礼,说出这样的轻薄话。你给我解释清楚,“老头子”是怎么回事?”
纪晓岚说:“臣还没穿衣服,怎么回圣上的话呢?”
乾隆让太监给他穿上衣服,说:“亏你还知道跟我说话要穿衣服。”
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说辞,他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万寿无疆,还不是‘老’吗?万物之首,皆为‘头’,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而且‘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称为‘子’,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
说的都是好话,乾隆龙颜大悦,纪晓岚这才松了一口气,想:日后可不敢随便称呼“老头子”了。
毛泽东智解“蒋”“毛”
毛泽东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创作了一首《沁园春·雪》,以其大气磅礴的笔触、宏伟壮观的意境,在山城重庆的文艺界引起轰动。当时文艺界的名流借谈判的空隙,邀请毛泽东作了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假如这次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认真地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他故意拖了拖腔,又接着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着,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豪放的笑声。
“那毛——”不待有人问完,毛泽东就接上去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
风月无边
20世纪50年代末期,几位日本学者到中国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看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日本学者不解其意,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中国学者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是用来形容风光无限好的意思。”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即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其意思是“年华有限”。
穷人以智脱罪
从前有个穷人叫仁王。地方官认为仁王的谐音是“人王”,犯了忌讳,便将此事禀报给皇上。皇上心想:“朕乃人王,竟然有人也敢叫‘人王’,此人真是胆大包天。”于是,命地方官将这个穷人押到京城。
皇上经过审问,问明缘由,知道这个穷人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并非故意犯讳,便也没有降罪,皇上对那穷人说:“朕觉得你的名字不妥,就赐你在‘王’字上加一点,你以后就叫仁玉吧。”那人谢恩以后,回家却改成“仁主”。
结果又被地方官报告给了皇上。
皇上第二次将这个穷人抓来,龙颜大怒道:“大胆,朕让你改名,你竟然违旨抗命。朕乃人主,你也想当人主吗?真是罪该万死。”
穷人面无惧色,从容答道:“皇上息怒。皇上是人主,草民是皇上的臣民,皇上赐给草民一点,草民应该顶在头上,顶礼膜拜,岂能别在腰里呢?”
皇上一听,顿时转怒为喜,放了这个穷人。
王安石与“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