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29822700000036

第36章 千古遗憾:无缘身在最高层,太子终未登龙廷(7)

实际上,康熙之所以又一次立胤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初施加在胤身上的罪名有很多不实之处。当初,康熙皇帝之所以下决心废太子,是因为他怀疑胤企图谋杀他。但是,在胤被废之后,康熙皇帝曾经去探望他,在探望的过程中,胤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皇帝听了,不但没有斥责胤,反而认为他说得对,并因此下令将胤项上的锁链取下。本来自废太子后康熙帝就痛惜不已,每日长吁短叹,寝食不宁,这下更加对当时冲动之下所作出的决定感到后悔了。

因此,1708年11月15日,康熙帝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在他们面前力保废太子胤,为他平反昭雪,说他并无谋逆之心,而且已经深深地后悔当初的言行,并提出了复立胤为皇太子的意向,并且当众将胤释放。胤也当众表示:“父皇的谕旨是极其英明的。之前的事都是我的不对,但我毕竟是遭人陷害的。但无论如何,从今往后,我一定痛改前非,否则便不容于天地之间。”父子两人言辞恳切,这才有了前面胤被复立为太子的那一幕。

但是,胤的皇太子之位虽复,原本存在于朝廷当中的种种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这次的主角是曾任步军统领的托合齐。

原来,1709年冬,多罗安郡王爱新觉罗·岳乐去世,托合齐于其丧事期间,纠集部分满族官员多次聚集在都统鄂善家宴饮,结果被人告发。在重要的丧事期间宴饮本是禁止的,但毕竟不是什么大事,康熙皇帝起初也认为宴饮之事只需稍加惩处就可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参加宴饮人员除步军统领托合齐外,还有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和八旗的部分军官。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手握兵权,尤其是步军统领托合齐统领的更是负有直接保卫皇帝之责的禁卫军。这样一看,这件原本极其普通的案子就变得不简单了。这件事最终还是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觉,他认为托合齐一伙会饮是为在太子笼络朋党。要知道胤早已经厌烦了数十年的等待生活,曾多次向人抱怨。即使胤本人还没大胆到想要谋朝篡位,但谁能保证他的党人不鼎力拥戴呢?经过调查,康熙皇帝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托合齐等人极有可能不惜以武力逼迫自己传位给皇太子。康熙皇帝愤怒地指责托合齐等人为“乱臣贼子”,并且严令将托合齐一党重办。

至此,康熙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终于又一次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帝决定再废皇太子。

公元1712年9月30日,康熙皇帝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自复立以来,于之前所犯的过恶拒不悔改,大失人心,因此,祖宗留传下来的基业是万万不能传给这样的人的。我已经向皇太后报告了这件事,现决定拘禁皇太子胤,交给宗人府看押。”

公元1712年11月16日,康熙皇帝再次派遣官员将废皇太子一事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并诏告天下。

胤第二次被废之后,被康熙皇帝下旨禁锢在咸安宫内。胤并不甘心,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康熙皇帝对胤的一举一动愈加戒备,而且再也不愿意立太子了。从此以后,朝中大臣再有上疏建议他立太子的,或处死,或入狱,一定严惩不贷。自康熙皇帝开始,整个大清王朝也就此再没立过一个太子。

千秋评说

胤礽在成为太子后的那20多年,本来是形势一片大好的。因为在当时,他还是父亲康熙皇帝心中的骄傲。如果康熙像他的老子顺治那样短命的话,也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了,而是年轻有为的大清第三任皇帝胤礽。但不幸的是,胤礽遇上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因此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胤礽在襁褓中时,是太子;当他风华正茂时,是太子;当他人到中年的时候,他还是太子;一晃过了30多年,他都快垂垂老矣了,仍然做着他那看似很前途的职业——太子。不仅如此,他那些兄弟们也都各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也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太子地位。这让胤礽大感紧张,甚至都有些草木皆兵了。

与此同时,身为太子,胤礽注定要成为来自各方面中伤和施压的目标。再加上他本身也确实有些超权越位的举动,而被父皇视作精神出现了障碍,因而惨遭废黜。不过康熙皇帝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有道明君,他在经过冷静思索之后,感到胤礽并没有像其他人所指责的那样有更大的政治图谋,他所使用的,也大多是些自保的手段,因此才在第二年令其重新复位。但重获大权的太子胤礽却真的开始规划自己夺权的攻势,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才最终引得康熙皇帝雷霆震怒,下了死手,胤礽的政治生命也就此彻底终结了。

从一个颇有较高人气的太子,到两次悲惨的罢免,胤礽可谓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

8.溥——终未当上皇帝的大阿哥

溥,出生于1885年,是端郡王载漪之子,同时也为清朝的皇族成员。

溥的父亲载漪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而母亲则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因此溥从小便经常随母亲一起出入皇宫,与慈禧的关系非同一般。

载漪自幼好武,但他的儿子溥却并没有继承他的这一优点,从小不学无术,只对戏剧感兴趣,经常和下人一起去看戏,一时兴起的话还会亲自上台表演,完全没有一个皇室子弟本该有的成熟与稳重。

不过,一无是处的溥却偏偏被慈禧太后看重,于公元1899年在太后懿旨下入继穆宗同治为嗣,既然大清不能立太子,那就叫“大阿哥”,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储。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第二年,溥的父亲载漪因这次战争而受到牵连,被发配新疆,而溥的皇储之位也被废黜,成为大清帝国的一个黑色幽默。被废后的溥只能随父亲一起流落到了蒙古。最终于1942年郁郁而终。

继位内幕

因戊戌变法,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矛盾走向严重对立,她没有想到那个被自己一手扶持上帝位的傀儡光绪,竟然谋划摆脱她的控制。因而,溥就作为她的新一代的政治代理人,而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并演绎了一段宛如闹剧一般的继位历史。

幼儿溥代光绪,慈禧执掌大清国

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她是清朝末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在身份上,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又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时还是光绪皇帝的养母。在政治上,清朝末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慈禧有关,如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慈禧的一己私欲,还改变了端郡王载漪之子溥的人生命运。

端郡王载漪是清末的大臣,也是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其父亲奕人称惇亲王,为道光帝的第五子。此外,载漪的妻子,即端郡王福晋的出身也不容忽视,她与慈禧太后同属叶赫那拉氏,而且还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所以,端郡王与福晋的儿子溥继承了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的双重血统。同时,由于溥的母亲与慈禧太后的关系甚好,经常带着他入宫与太后见面,因此慈禧对这个孩子也十分熟悉和喜爱。这些都为溥最终成为慈禧太后新一代政治代理人而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想要让溥成为自己新一代的政治代理人,主要原因即是由于她与光绪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慈禧自同治皇帝登基后就开始垂帘听政,虽然一直都在幕后,但却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到光绪皇帝继位后,由于年纪尚小,所以垂帘听政的特权也依然把持在慈禧的手中。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因此慈禧太后在掌握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很多年后,自然不愿意轻易地将这些权力拱手让人。甚至是在光绪皇帝长大成人,开始实行亲政后,慈禧仍坚持在幕后操控,从而引起了光绪的不满。

一方面,光绪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皇帝;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又不舍得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导致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迅速僵化,并产生了许多矛盾冲突。而在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则近乎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公元1898年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维新派人士,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对清朝的政治体制进行革新,以帮助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化道路。但由于变法危及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同时推行的速度也过于仓促,因此很快便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从而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据说,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后,光绪帝原本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却反被袁世凯出卖。最终,光绪被慈禧关进了中南海瀛台,而其他维新派人物也相继被杀或逃亡,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由于这次革新运动仅维持了100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又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