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升初中,初中生升高中,高中生升大专,比例很小。以广西为例,壮族聚居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每年高考上线的壮族学生总数,还比不上玉林一个地区的汉族学生。桂西不少县高考上线学生不到同龄人的10%。根据民族地区情况,小学毕业生和初中生的汉文程度都比较低,复盲率很高,只有高中生能勉强吸收汉文科技,加上近年的中途流失,其结果南方各民族中文盲率又上升,汉文的传播逆向而行,只有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星星点点分布在汉族群众居住连片之中,汉文推进较快,但这不占主导趋势。可见,以为汉文可以在矩期内在民族地区普及的观点,纯属幻想。渐进性才是它传播的特点,而这渐进的时间是很长的,不可能几十年内解决。这势必造成民族地区长期的文字真空,影响到民族的发展。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对汉文在南方各民族中的作用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唯物地界定汉文作用的层次和范围,把眼光转向各民族的主体。在汉文真空及半真空地带和层次中,采取填补的措施,以求解决汉文功能的局限所造成的社会逆向效应。那么,应当用什么来填补呢?除了民族文字,别无他法。在汉文功能达不到或难以发挥作用的层次和领域,正是民族文字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现在就看有关业务部门放不放行。哪些层次和领域是民族文字功能发挥的最佳场所呢?一,基础教育层次。即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职业教育、农民业余教育、农村扫盲,是民族文字可以发挥作用的教育层次,特别是农民技术夜校和农村扫盲,民族文字占有绝对优势。用汉文扫盲,实践证明劳而无功。
小学、初中用双语文教学,可以迅速提高教学质量,普及初等教育,防止复盲。实践证明,这对学汉文是有促进作用的。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1980-1988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汉语文及格率最高年份为47.2%,最低年份为7.85%,一般在30%上下徘徊。1983年,全区有22个县的306所小学用壮文教学。情况大有改观。百色地区小学生朗读壮文速度二年级最快每分钟达到140个音节,超过读汉语拼音方案5-6倍,正确率达到99%。儿童思维反馈良好,二年级即能写300个音节的文章,并夺得区语委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汉壮文命题作文的一等奖。过去学汉语拼音方案,汉文班一般用50-60课时,但壮文班只用22课时就可以解决。说明壮文对学汉语文有促进作用。看来,在民族地区,普及教育以双语文为优,可以提高速度和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开发智力。二,种养技术层次。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主产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在各族地区,普遍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上了大学的很少回本地,上了中学的也大多出外谋生,哪怕是在城里当壮工,也不愿意回乡下生产第一线,结果,在种养第一线的基本是文盲。他们无法了解外部世界,无法吸收现代科学种养技术,只凭祖传的陈旧生产方法进行种养,这就是民族地区难以解决温饱的重要原因。如果用民族文字教给他们种养技术,毫无疑问,生产将大有改观。三,卫生防治层次。在这个层次里,需要群众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同时自己改善卫生条件。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逐步学会科学的生活方式。
这种属于自觉行为范畴的人的素质,来源于文化水准的提高。对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来说,不通过民族文字来吸收有关卫生知识,是很难达到的。四,乡镇企业层次。有的乡镇企业需要用民族文字来传授生产技术。
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土特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这些资源的识别、挖掘、加工、保存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有的资源白白浪费了,有的只能进行极其粗糙的加工,很有价值的东西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结果出现了拿着金碗讨饭吃的局面。在江苏,有的乡年产值达一个亿。在那里,村子里的妇女们就可以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日用品生产,建立乡镇企业。而在广西壮族聚居各县,年产值达一个亿的县都不多。由于缺乏文化,人们无法利用宝贵资源进行生产。在这里,民族文字完全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问题在于转变认识。人们应当认识到领导焦急而群众未能温饱却并不焦急的原因,在于没有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文字符号向他们传授乡镇企业的技术。在这里,等待汉文普及要白白浪费掉很多宝贵时光。五,内部流通层次,也是民族文字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需要人们掌握市场信息,包括商品生产知识、商品运输和保存知识、广告,在广大乡村里,用汉语文传播大多数人是不懂酌,在这里,民族语文有它特殊的功能。过去,由于看不懂商品的文字介绍而出现的农药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如果无民族文字,这类悲剧事件恐怕还要继续演下去的。六,基层宣传层次。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条件下,人民群众需要原原本本地听到党和各级政府的声音,不断从广播宣传中得到各种启示和教育。但是,在不发展民族文字的情况下,这是做不到的。人民群众既然不懂汉语文,也就无法直接听到各种文件和政策规定。发展民族文字,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目前有些地方虽然用民族语进行宣传,但由于无文字根据,大大限制了宣传的规模和准确性,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的理解和实行。七,群众文艺层次。用汉文写的小说、诗歌、散文,其影响的层次是少数民族中具有中等汉文水平以上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基层群众这一层次难以吸收。对于这一层次,只有用民族文字翻译和创作的作品,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只有傣族、凉山彝族、壮族等很少的几个民族有用民族文字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影响正在扩大。这些作品可以“沉底”,汉文作品则浮于上层。在民间文学领域,民族文字是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唯有用它搜集、记录、整理,才可以保持作品的原貌,才能称得上是民族的东西。在这里,其他文字无法替代。艺术方面的戏剧、电影、电视、歌曲、曲艺,也只有用民族文字创作或翻译,广大群众才能欣赏。目前有的民族组织影片配音,原因就在这里。但由于民族文字的现状,绝大多数群众依然被排除在现代文化生活之外,令人担忧。八,日常生活层次。这是与普通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领域,记事、通信、来往账目、诉讼、总结经验,都需要一种与语言相一致的文字作为工具。在西北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民族文字在日常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使用的频率很高。南方民族有待拓宽这个领域,这对子方便群众生活,促进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很有必要。九,基层政治生活层次。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广大群众参政,而参政又需人的素质的提高,这离开文字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一层次,需要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的有关文件译成民族文字,结束那种群众几十年不能原原本本听文件的历史。其他诸如乡、村、村民委员会的讨论结果、决议、选举、表扬、批评、建议、公益事业和举报等,都应当使用民族文字,以便使群众人人皆知,防止有的干部搞变相的愚民政策。封建社会实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愚民政策,那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我们是要让群众真正参政,不能让群众几十年听不到政府文件的原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汉语文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尤其在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方面,别的文字是难以替代的。
如果不重视发展汉文教育,少数民族的发展必将受到损害。因此,原有的汉文教育系统不仅不应当削弱.而是应当加强,应当发展。应当实事求是地研究在南方各族中发展汉文教育的实际经验,总结提高,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二,在肯定汉文作用的同时,又应当看到它的局限。它并不是毫无限制地能在民族地区的城乡和各种层次发生作用的。它的推广受到了民族语言的制约,地理环境的制约,民族聚居程度的制约,以及传统文化的制约,因而具有层次眭、点线性和渐进性等特点。三,因此,在南方民族地区,汉文和民族文字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互补作用。在民族文字功能达不到的地方,充分发挥汉文的功能;在汉文功能达不到的地方,充分发挥民族文字的功能。功能互补不仅可以弥补单一文字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觋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更快地、更协调地向前发展。功能互补可以填补各族文字的真空,迅速提高群众的素质,防止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失调,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族的主体,尽快改变自己的面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从东部到西部,从内地到边疆,协调发展。使各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团结,共同向党所制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达到共同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