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22

第22章 壮族的语言文字(3)

壮文是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产物,是经过国家正式承认的文字。从刻画文算起,这已经是壮人的第三套文字了。但这套文字与以前的文字不同,它不是民间自发的产物,而是政府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壮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派遣专家经过语言科学调查,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字的经验,科学地制定出来的。它有自己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点,除壮语南部方言的个别声母,绝大部分词都可以拼写,文言一致。语法有很大的一致性。这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符号系统,在三套壮族文字中是最先进的,其词汇、词组、句子用标准音或方言,绝大部分都能两读,极便于各地壮人学习和掌握。儿十年来,为了推行这套文字,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他们当中,有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家骅、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湖北和广西各县市的一批汉族、壮族专家学者,有韦国清、覃应机等一大批老红军、老革命干部及各级领导同志的支持,而其中最辛苦的也是贡献最大的是长期奋斗在壮文工作第一线的壮文工作者、教师、翻译工作者、出版部门同志及各级领导同志。最令人感动的是广西、湖北、北京等一批汉族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壮族人民的壮文事业,功不可没,壮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正是由于领导、专家、群众各方力量的组合,才使得几经风雨的壮文在下列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第一、教育领域

扫盲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1958年底统计,当时全广西培训壮文骨干40000多人,广大乡村有590多万人参加学习,其中70多万人基本上掌握壮文。改革开放以来,壮文扫盲又得到了恢复,至1986年底,有53个县市的50多万人参加学习,其中25万多人达到脱盲标准⑥。双语教育。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方针,在全自治区54个县306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试点,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此外,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民族师范学校也开设了壮文必修课。到1985年,已经培养壮文骨干18000多人,其中包括壮文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5个层次。中央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均已招收硕士生,中央民族大学招收有博士生。中央民族大学自1951年开办牡语言文学专业,至今已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000多人,其中包括一位中央民族大学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

第二、宣传领域

广播系统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台有壮语节目以外,壮族聚居各县的县乡两级广播站也多使用双语,但使用壮文稿还不普遍。凡用壮文稿广播宣传党的政策的,都比较准确,收到较好效果。广西电视台及各相应地、市、县电视台或转播站,使用壮文情况与广播系统相类。这两个系统还有很大的潜力。《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几十年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是一张不可替代的报纸。老一辈革命家选集的壮文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的译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政府文件的译文及一些政治书籍壮文版,在宣传意义上不可低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直接听到或阅读有关文件而又听不懂汉语广播,看不懂汉文文件的广大乡村壮人,对其壮文版必有更大需求。

第三、科普领域

目前主要是农村种养技术、卫生防治,业已出版的壮文科普知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文广播学校科普讲座、《广西民族报》壮文版的第3版科普知识(多壮汉对照),很受农村欢迎。贵港市、武鸣、德保等县的一些农村农民夜校,曾先后用壮文进行种养技术培训,实用性强,很受欢迎,有的相当红火,可惜总结推广力度不够。《壮族医学史》(壮汉对照)的出版和乡村壮医实践表明,壮医越来越离不开壮文。

第四、出版领域

早在50年代末,广西就出版了壮文图书350多种,发行1004万册:

发行《壮文报》500多期,每期5万多份。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版了壮文图书251种,发行535万册;《广西民族报》发行量15000多份;《三月三》壮文版已出刊80期;幽版的《壮文规范条例》《壮汉词汇》《汉壮词汇》《VahCuenghSwzdenj》(壮语词典)、《古壮字字典》《壮语新词术汇编》《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等已成为重要的工具书。⑦

第五、壮学研究

壮文已经成为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举凡壮族历史、文化、科技、语言、文学、艺术、民间风情等等的研究,都离不开壮文。业已出版的《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壮族文学史》《壮族文学概要》《壮族稻作农业史》《壮族百科全书》等一大批著作,都得益于壮文。至于与壮语有关的《壮语简志》《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壮语语法概述》《壮语语法研究》《壮语方言土语音系》《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壮语方言概论》《民族古文献概览》等著作,就更离不开壮文了。

第六、文艺领域

壮文是文学艺术领域得心应手的工具。民间文学方面,已经用壮文记录、整理了大量民间作品,出版了《壮族民间故事》《壮族民间故事选编》《红八军故事》《拔哥山歌》《右江革命歌谣》《壮族民歌选》《达稳之歌》《嘹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李旦与凤姣》《莫一大王》等几十种壮文版民歌集、故事集、民间长诗,成果丰厚。还用壮文转写出版了《宝葫芦》等一批壮戏剧本。掌握了壮文的民间歌手,常用壮文创作壮歌。作家文学方面,自《壮文报》到《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及《三月三》壮文版,已刊载了大约20000多篇(首)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剧本、散文、诗歌,这是壮族文苑亘古未有的盛事。此外还出现了《壮族文化讲座》14讲等一批壮文论文,这也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壮文使壮族作家、作者如虎添翼,有广阔的前景。

第七,古籍整理领域

这也是壮文发挥重耍功能的领域。由于各地古壮字不甚统一,加上方言土语的限制,古壮字文献很难读通,必须转写成为壮文才能普遍阅读,因此,古壮字文献的整理离开壮文寸步难行。目前的做法是古壮字、壮文、汉文、国际音标相对照,已出版了《嘹歌》《布洛陀经诗译注》《古壮字文献选注》《欢楫》等多部,其中《布洛陀经诗译注》从22种本子中节选5741行,加壮文、汉文、国际音标整理变为28705行,全书共1226页,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这项工作下一个世纪也未必能够做完。第八,对外文化交流壮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至今来华或在国外学习壮文的,已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韩国、越南等不少国家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他们有的通过壮文学习壮语,有的通过壮文了解壮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澳大利亚,已经有人仿《布洛陀经诗译注》用古壮字、壮文、汉文、英文对照整理师公唱本,准备出版。《壮汉英词典》也已经出版。中央民族大学与泰国学者共同编写出版的《英泰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为两国学者研究亚洲侗台语族语言、族源、历史、经济生活、民族风情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其中也得益于壮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研究所编的《壮侗语族语言词汇对照集》、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编的《壮语方言土语音系》等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以上状况表明,在相应的领域内,壮文已经或正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壮族社会进步和发展,不无裨益,若干领域已离不开壮文。过去关于壮文有无功能的争论,实无意义。因为问题不在壮文有没有功能,而在于我们用不用它,让它发挥到什么程度。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壮文进不进学校,进到什么层次。其实本世纪以来壮族地区小学教育及初中低年级教育,绝大多数均使用双语.课文念汉文,而后用壮语讲解,特别是小学,用汉话解释课文是行不通的。如果用壮话讲解汉文课文的同时使用壮文,即将双语教学变为双语文教学,则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必然有较大促进。

这已经为306所小学的试点班所证实。但鉴于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普九规格的格局,中学教材使用壮文课本由于条件所限,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必为家长所不允,这是必须慎重的。也就是说,在普教领域内,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试点,同时又不能轻易扩展到中学各科,总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农村扫盲,农民技术夜校,有壮文的广阔天地。各壮族聚居县的县、乡、村广播站有关人员应当受到汉壮翻译和壮文广播的职业培训,这一领域可大有作为。为了让壮族乡村广大群众能原原本本听到国家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应当着手开始翻译一些文件,可从与农民最有直接关系的文件开始,经合格后由广播站或派懂得壮文的同志直接向群众宣读,这实在是一件过去不曾引起注意的政治领域大事。壮族聚居地方的各级法院,也应当配有壮文记录员或译员,这也是一件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情。总之,有不少壮文应当发挥功能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实践和开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几点启示:1.壮族与世界上许多要求进步的民族一样,对文字有执着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文明民族的渴望,同时对学习汉语文有普遍要求和兴趣。2.壮族追求自己的文字,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刻画文、古壮字、壮文三个阶段,虽经漫长历史风云的剥蚀,刻画文仍残留在古壮字中,而古壮字仍在民间流行。3.壮文作为科学的文字,是一套符合壮语实际的符号系统。虽然在中国汉文居于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它不可能在教育、政治、科技等领域有更大作用,但它有自己可以发挥其功能的领域,这已经为实践所诬实。4.为了实现壮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汉文教育,充分发挥汉文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功能,这是壮族实现四化的利益所在。但在壮族大多数人仍操壮语的情况下,在壮语仍将作为民族认同感长期存在于乡间的情况下,壮族地区存在汉文功能达不到的地方,也是很自然的,显而易见的。正是在这些地方,壮文能够填补文字的真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壮文和汉文功能互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我们应当研究这种互补的性质、范围和层次,廓清各自的功能,使壮文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

注解:

①《淮南子·本经训》②张声震主编:《布洛陀经诗译注》第五篇,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91③梁庭望等:《古壮字文献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1992。蠓麦,壮语音译,即蜣螂。④谢志民:《“女书”系文字与古越文明》,湖北省语言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⑤苏永勤等:《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南宁,1989。⑥、⑦李兆焯:《团结进步,共创辉煌——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