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41

第41章 推行壮文问题讲座(1)

我常常收到一些来信,就推行壮文问题提出质询,有些相当尖锐。比如壮文有什么用?前途如何?怎样推行?这些问题对壮文的命运至关重要,回避不得。但如就事论事,难以说清,于是想通过纵横比较,回答一二。虽难中的,也许可以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寻求文字路坎坷

文字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航标。文字是一个民族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推进器。正因为如此,它产生时往往惊天地,泣鬼神,因而有“昔者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说,但寻求文字是艰难的,各民族都为此付出了艰巨的、长期的劳动,上下求索。然而,像壮族这样在全世界两千多个民族里人口居第60位的大民族,寻求文字遭到如此巨大的艰难曲折,实属罕见。壮族祖先探索民族文字并不比别人晚,早在3000-5000前,越人各支系就在陶器上刻下了初创的古越文。这些刻画文字,形态特殊,别具一格,有别于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像这类文字,壮族著名的语言学家书庆稳先生生前已收集到不少。到了两千多年前,壮族祖先瓯骆人又在玉林附近的都合一带山石上刻下阴文。玉林一带当时是瓯骆人的腹地和文化中心,这些笔画简单的文字当是他们的作品。不过画纹过于简略,有的只有一划:像汉字八字的一边。

另一个地方刻了不少铜鼓上的纹饰。专家们把这些文字和铜鼓纹饰称之为都合文化,把它当作是壮族祖先光辉文化的体现。但也有置疑的。花山崖壁画上的形象,本为人身蛙形的壮民族守护神,但到了后期,有的形象已逐渐向象形文字转化,具有一些象形文字的功能。然而秦瓯战争之后,秦始皇的长剑把瓯骆人的文化纵向体系斩断了。

此后的800多年里,瓯骆人子孙对文字的寻求只得另辟蹊径。帝王们不希望有一个因得益于文字而雄踞南疆的民族存在,只希望壮人“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他们文武兼施,双管齐下。武的,“选将优于他处”(韩愈语);文的,“建城邑,开设学校”,实行“大化”政策,①。中原文化的传人,对壮族社会的发展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封建文化导致了壮族文化传承上的混乱,使壮族祖先寻求文字的步伐更艰难了。

以致到信息时代,壮族有识之士为发展民族文字,不得不回头去舔伤口,倍觉疼痛!

古壮字的产生

秦汉到唐,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唐宋壮族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但是,壮人还是没有自己较为得心应手的文字。尽管汉文化在岭南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陈氏父子和士燮兄弟这样名传中原的汉族支士,然而壮人还是无法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文化。壮族当中掌握了一些汉文的知识分子,从汉字当中得到启发,用汉字的音、形、义和偏旁部首来创造了古壮字(即方块壮字)。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对自己文字的寻求,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它说明,壮族祖先从秦汉到隋唐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屡屡尝到了没有自己文字的痛苦,于是决心结束以往的这段历史,开始了创造自己文字的艰难历程。唐代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和大周万岁通天2年(公元697年),上林壮族首领先后在石崖刻下了《六合坚固大宅颂》及《智城碑》两块碑文。

这两块庄重的文献,本应用标准汉字繁体字镌刻,但其中却夹杂着民间业已流行的简化字、异体字、自造字和古壮字,标志着古壮字的产生。它与我国著名的藏文、突厥文、回鹘文大体同时产生,而早于蒙古文六、七百年,早于现在使用的维吾尔文几百年。古壮字历经了简化汉字阶段、草创阶段、完成阶段和宋以降的繁荣阶段,它是壮族祖先寻求文字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壮人学习先进的汉文化的成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壮字内部分为两大部分,即借汉字和独创。借汉字分为:(1)汉字近音表壮意,如礼,ndaej(得到);(2)音义借汉,如道理,念dauhleix;.(3)简化后借,如态,siengj(想念、思考);(4)借形,如兰,念rox(知道、认识),与原音义无关。独创部分主要有:(1)上音下义,如龛,念dai(死);(2)上义下音,如番,念mbwn(天);(3)前义后音,知孑力,念lwg(子女)(4)前音后义,如靓,念raen(看见);(5)外音内义,如闵,念mbwn(天);(6)外义内音,如闻,读dou(门);(7)不标音义,如亘,念gangj(讲),(8)减笔反义,如肝,念ndi,(无、没有)与眉(miz,有)相反(9)合体会意,如震,念dinj(短)。以此可知,古壮字乃是一个独立的文字体系,即使借汉字,也完全服从于壮语的音义系统,融为一体。它的产生,曾激起了壮人的兴奋,广泛用它来写信、记事、刻碑、写经书、翻译和创作壮歌。至今留下的部部长诗,当首先归功于它。然而古壮字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要读懂它一般必须懂一些汉文,这就把绝大部分壮人使用的可能性排除了。第二,官方诋毁、抵制,不准用于公文、诉讼,不准进学校,不能印行,从政治上压制、限制和瓦解它。

第三,由于当局“以夷治夷”,土官各自为政,各地壮人难得交往,古壮文无法规范,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人可以任意自创,影响交流。第四,它属于特殊表音表意文字,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发展。因此,其功能大体仅限于民间歌手用来记录和创作壮歌,宗教师用来书写经书,其他用途难以大力推进,加上自然经济也不很需要什么文化,使它得不到发展。在古代,它对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功效不大。在当今时代,它难以满足壮人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

壮族文化平衡的失调

上一讲说过,由于古壮字使用的空间狭小,它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壮族文化严重失调,阻碍了这个民族的前进步伐,情况日趋严峻,潜伏着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世界民族变迁史表明,民族文化平衡失调,可以导致发展的缓慢、停滞、后退,严重的甚至灭亡。壮族文化平衡失调的表现及其后果如何呢?首先,壮族由于无文字,造成民族文化断裂,即古与今断裂、文与言断裂、高与低(层次)断裂、内与外断裂、传与承(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断裂。其结果是壮族子弟对自己祖先厉史文化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社会发展阻滞。第二,教育收效不大。由于文言断裂,汉文教育成功率低,浪费惊人。

某壮族县三十万人口,今年有200名高中毕业生,高考中仅6名达到分数线。按通常23/1000出生率计,6人的同龄人应当6900人,经过十二年培养,花去大量经费,最后成功率仅为0.087%。如以高中生为成功率,也仅达到2.9%。第三,民族精神涣散,缺乏凝聚力。这固然是“以夷治夷”的政策的体现土司制所造成,而没有文字为韧带,必然会加深这种涣散。第四,民族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内部反差大,一方面,少数人掌握了较高的汉文,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尚有七八百万文盲和半文盲存在,思想处于封闭状态,有的甚至愚昧无知,农村中赌博、迷信流行,与人类航天的时代形成鲜明的对照,民族智力的开发受阻。第五,参政意识淡薄,大部分基层群众实际上无法参与政事,无法参与当代的民主进程。在软科学时代,决策讲究民主和科学,然而这是必须以人的知识水平为前提的。壮族群众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责任不在他们身上,重要原因是各种书刊、报纸、杂志、政策文件都是汉文,里面知识再多,理论再高,壮人看不懂,对他们不起作用。有时干部们作一些简单的口头传达,离文件精神尚远,群众得不到完整的精神,如何参政?有时甚至被愚弄,也无反应。当一些重大政治生活中壮族被忽视时,绝大多数壮人几无反应,令人难过!第六,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已上月球,原子科学迅猛发展,生物工程正在实施,工厂由机器人管理,生产程序由电脑控制,发达国家普通家庭实现了电气化,享受着现代的文明。然而厂大壮族乡村多数的生产方法、生产水平离现代化甚远,耕地、种植、养猪、养鸡,有的恐怕与一千年前相差无几。我们的父老乡亲很勤劳,很辛苦,但享受不到多少现代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有的温饱尚未解决。地上地下的宝藏无法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利用。同样是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广东、桂东几年里发生巨变。

壮人也有变化,但总的来说,人们大多平静,过着他们已经过了多少年的那种生活方式。这到底为什么?是壮人智商低于别人吗?不是!除了别的因素,一个重大的原因是乡下壮人的现代科学信息渠道被阻断。书里写的,讲座上说的,广播电视里讲的,都是汉语文。群众既看不懂,也听不懂,他们种养的方法,生活的方式,除了沿用祖先的,还能有什么办法?懂汉语文的少数壮人,远的跑到国外,近的跑到五岭之北,再近的跑南宁、柳州或广东。剩下在县城或乡里,又不能代替农民养猪种地,壮族乡村怎么能实现现代化呢?上述几个方面,足以说明文字对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遗憾的不仅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生态平衡失调,更遗憾是不少处在重要岗位的壮人对此所知甚少,不以为然。

别人怎样看文字

民族文字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民族都有深切的体验,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文字。他们的看法和行动,对我们推行壮文有重要的启示。今年四月,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民族语文学术讨论会,到会的中央和地方代表112名,提交的论文110篇,人们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族语文繁荣时期。总结中指出:“既然我国现有语言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它就会牢固地扎根于民族之中,其功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不发展民族文字“就谈不上发展生产力”。从代表们发言的情况看,东北、西北民族不说,西南许多民族也都“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去做。云南至今已有11个民族的14神文字进学校,1000多所小学开设民族语文,全省培养了5000多名语文干部,出版了300多万册书籍。

连人口仅9000人的独龙族也设计了文字方案。30多万人的佤族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自己的文字。在贵州,15个县有2000多个扫盲班。至今年初,民族语文已经进入203所小学、初中、高中、师范和职业中学的566个班,仅侗文师资班就已经培养了900多人。在湖南,苗文已进入了24所小学,并在14个乡镇扫盲。用苗文写的《中稻‘威优’64号栽培技术的介绍》已在扫盲地区转化为生产力。在四川,凉山17个县中已有8个县基本脱盲,省、州都建立了彝文学校,彝文报刊书籍已采用了长城0520A计算机对彝文、汉文、英文进行输入、编辑和排印。彝语在省台每周占4小时30分钟。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在南方民族中,壮文并非独立无依。外国如何呢?美国学者认为,儿童从呀呀学语开始,母语就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母语像乳汁一样把民族文化注入他的生命之中。

因此,当几年内母语扎根之后,学习第二语言文字的神经便失灵了。所以母语及与之适应的文字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能操母语、法语和德语的卢森堡人虽然只有35万人,却在大国夹缝中顽强地保存母语,儿童入学必先学卢森堡文,然后再学法文和德文。正因为卢森堡人信息四通八达,所以他们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卢森堡首都是一个大土坡,中间一条大裂缝把土丘切为两半,在我看来,那条裂缝的原生态未必比广西的任何独秀峰好看,但文化很高的卢森堡人硬把裂缝从上到T打扮得神秘多姿,吸引了许多游客。人们从布鲁塞尔去巴黎,宁可绕300公里去看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顽强地生存于德语包围中的十万布索人,既保存了民族语文,又都懂得德语。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在英文的世界里,100万威尔士人,540万苏格兰人,60万爱尔兰人,始终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字,同时又都兼通英文。这种以母语为主的双语制,使这些国家民族在发展中得益匪浅。他们左右逢源,能够从双语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前苏联,很早就为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使它们迅速地赶上了俄罗斯人。不仅像4300万乌克兰人、1000万乌兹别克人、950万白俄罗斯人这些大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就连人口仅70万的蒙乌德穆尔特人、60万切列米斯人也有发达的民族文字。在非洲,人们认识到单靠上层使用法语难以改变贫困状态,20年来大力推行统一的斯瓦希里语文,使中非和东非许多国家开始受益,社会面貌比西非和南部非洲有较大变化。在世界上,像壮族这样有了文字而本民族中一些有一定地位的人出来阻挠的,极为罕见。和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相比,我们应当反思!

壮文产生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