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是钱,五年学不成可以十年,直到科场遂意,达到读书做官的初衷。百姓与这种教育无缘。土司时代干脆规定班佚(农奴)及奴隶绝对不得赶考,否则以僭越等级论罪。甚至因祖荫邈远而变穷了的土官后裔黄体元,违章去赶县考,竟被当政土官讽使同考童生殴辱而死,他死前自撰《碑文》,怒斥“冥冥君”(喻土官)之所以禁止平民入学,是唯恐能人“以锦绣之心,夺尽江山之秀”。解放以后,汉文教育大发展,劳动人民子弟可以上学,但由于文言不一和教育思想的陈旧,仍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的,对提高壮民族全民素质仍可望而不可及。有了壮文教育,打破了单一的结构,层次也趋合理,即汉文教育可承担科研及培养较高人才这一层次的任务,而壮文则可以填补汉文教育的真空,用于回归教育、终身教育、远距离教育、科普教育、种养技术教育这一层次,使壮民族全民教育有可能实现.可望解决速度问题是一大变化。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信息量以幂级数增长,发达国家科技信息每五年翻一番。世界的生活节奏正越来越快。但对尚完整保存民族语言的壮人来说,汉文教育成效小,速度慢,难似适应时代要求。在历史上,汉文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慢如蜗行,以壮族诗人(写汉文诗词)为例,2000多年才有100个左右,平均一个世纪四人,水平与汉族诗人相比还是低层次的。经2000多年,壮人能掌握汉语文的不过1/5。即使现在教育发展,也难以迅速使壮人“汉文化”。如果只让老百姓读汉文,全民族脱盲要等到何年何月?又怎能赶上党提出的下个世纪50年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任务?壮乡四化岂不耽误?广西建设岂不拖累?
自从有壮文教育,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以壮文小学为例,学生学习反馈能力明显高于汉文班,拿语文来说,壮文班一年级可造句,二年级有的可写数百字命题作文,三年级有的可写生动的文章。而汉文班这时尚处于认字组词阶段,五年级多数写不出数百字的命题作文。壮文班学生学了壮文再来学汉文,效率比汉文班高出5-6倍。又以数学为例,马山县合群乡新江完小二年级汉文班及格率为61.4%,平均仅56.3分;而壮文班及格率达到85.1%,平均分数84分。⑧中学的例子亦如此,此处不赘述.有趣的是,壮文中学数理化教员是从一般中学调来的壮族老师,由于他们会壮语,只学一两个月壮文即可用壮文中学教材上课,讲述自如,令参观者叹止。这些事实证明,壮文教育的出现,为壮族迅速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找到了希望之路。对此,壮族人民对党感戴不已.再一方面,壮文教育已经开始产生社会效益,壮人用它来普及种养科学技术;总结壮医,传授卫生知识,防病治病;进行广播宣传,促进精神文明;创作壮文小说、新诗、散文、戏曲,繁荣民族文艺;记录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成果显著。所举办的壮文快速养猪培训班、壮文创作班、壮文农民技术夜校等,很受欢迎。德保县从香港某公司接受了一批刺绣活,用壮文写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凡学会壮文的农村妇女都可领活,激起了学壮文的热潮。去年底交第一批货,达到要求,港商满意,提出扩大合作业务。仅此一项,该县农村即可增收几百万元。用壮文来脱贫致富,已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在上述变化的冲击下,许多陈旧的观念改变了。只学汉文即可的观念;民族文字无用的观念;少数人掌握文字,置多数人于不顾的“愚民”观念;“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传统观念;安于现状的自然经济观念;“不知商贾,唯务耕种”的观念等,都将会因壮文负载的新观念灌输人民族主体的群众之中而受到动摇和扬弃。
三、问题与出路
十年试验,成绩喜人。然而壮文教育毕竟处于初创阶段,新苗破土,前途未卜。这里需要扶持,需要培土,没有必要的条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可能窒息在襁褓之中。壮文教育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超过人们的预料。首先是思想障碍,相当一部分壮族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想不通,他们自己掌握了较高的汉文,子女也上了高中大学,留洋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自己及家庭都用不着壮文了,便以此涵盖整个民族,说群众也不需要了。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干部脱离群众的严重程度,证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重要意义。认为壮族可以迅速全民转用汉语,这种在语言文字问题上的“左”的思想,也是一个障碍。由于各级领导中不少人不大热心甚至不支持,群众担心送子女上壮文各级学校得不到平等的就业权利,因而疑虑重重,甚至出现砸壮文小学的悲剧。种种思想障碍,竞转化为现实的压力。经费奇缺,寅吃卯粮,月薪拖欠,职工叫苦不迭。设备不全,有的壮文中学连操场也没有,更不用说实验设施。最大的问题是师资不够,有的县教育局以邻为壑,竟然把其他中学淘汰的教员派到壮文中学,由此造成人心浮动,教学质量下降。有关部门也以此为借口,要砍去部分壮文中小学,并强制壮文中学只上壮语文。
试验成功的小学教育,长期不予扩大。这一切都给这个新生事物造成了很大的人为障碍,引起壮族群众和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尽管如此,壮文教育是不会枯萎的,它已在壮乡上地上扎根,重要的是,它有宪法的保证,有民族政策的保证。作为党和国家基本方针的一部分,它的大前提不可动摇。在组织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有自治区语委作为它的有力的参谋部和执行机关,这就使壮文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有了保证。现在的问题在于,要从理论上说明民族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语言的“天下大同”还很遥远,尽管各民族在努力学习汉语文,但大多数少数民族是不可能迅速实现汉语转用的。这里涉及到语言的性质,它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现阶段依然是民族语文的繁荣时期,而不是萎缩期。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在普及教育的时代,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时代,民族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语文则是民族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次,要使壮文教育体系趋于合理。目前,这个体系沿用了传统的小学、中学、大学这一条龙,在观念上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影响,强调正统,以升学率为教育成败的依据,而忽视了中等技术教育、业余教育、回归教育和远距离教育。传统一条龙当然应当有,但针对壮文本身尚不完备和壮族地区农业生产依然占绝对优势的状况,与种养技术及乡镇企业有关的壮文技术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与汉文教育争培养高层次人才,恰是以弱点去比优势.第三,目前各方面都在吁吁,要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壮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在经费上给它以保障,比一般学校要优厚一些;在师资上除了加紧通过本科、大专来培养,应从其他学校抽调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员来充实;在升学考试上,按国家规定,享有和国内其他文字同等的权利;在就业机会上,它也必须享有平等权利,这是壮文教育成功的重要一环。以上这些方面,没有法制的保障是难以实现的。第四,大力发展壮文技术教育,培养农、林、牧、副、渔及相应的乡镇企业技术人才,为壮族地区脱贫致富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这是壮文教育的方向,也是它的优势,更是它成功的关键。推行一种文字,要有很大的投资。如果在较近的时间内见不到经济效益,如果它不能尽快满足农民致富的需要,它一定会萎缩,以它为工具的教育体系就无法站住脚,无法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壮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壮文教育的方向问题,是它的生命所在。第五,正确理解和处理汉文教育与壮文教育的关系。两种教育各有功能,难以互相替代,不可偏废。汉文教育在壮族地区历史悠久,师资较为雄厚,资料丰富,体系庞大,又有群众基础,它在发展高科技、培养中高级人才及国家干部方面,有绝对优势。大力加以充实发展,对壮族的振兴十分重要,不可放松。但它在普及种养科技、提高劳动群众文化素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功能受阻,无能为力,这些领域和层次,则是壮文教育的优势。两种文字的教育有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层次各有优势,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填补真空,对壮族都很重要。
注释:
①黎尉:《安南志略》。②《南越丛录》引《粤记》。③《广东通志》卷40。④《新唐书》卷168《柳宗元传》。⑤《壮文推行简报》1981年11月号。⑥《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⑦广西区语委:《推行使用壮文情况汇报》。⑧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壮族地区壮文试点教学体会》(内部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