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30109900000013

第13章 大步进退求胜机(4)

啃得动,对敌的迂回包围的目的在于全歼敌人,在选择迂回终点时,还应取决于被围之敌能否为我军所拥有的兵力、火力所承受。"贪多嚼不烂",有把握吃掉敌人是选择迂回终点的前提条件之一。1948年彭德怀在总结沙家店战役胜利后追击战时讲到":岔口一仗,开始以为敌人只有一个旅,结果越打越多,打出来五个旅。二纵队又想一吞,生怕敌人跑了,把敌人出路一堵,结果啃不动,只好放开一个缺口,让他跑掉。"在进行力量对比时,不仅要考虑敌我兵力对比,而且要考虑敌我火力、机动力、突击力等技术装备对比多种因素。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敌我技术装备虽有差距但并不十分悬殊,且国民党军部队在士气勇敢精神上与我军相差甚远,因此一般兵力上有3倍优势即可达成围歼。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敌我技术力量相差十分悬殊,在兵力上取得了3-5倍的优势,也很难在火力上压倒敌人,即使将敌围住,也没有能力将其吃掉,只能打成击溃战。如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第九兵团之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七军在战役发起的当夜,即按计划将美陆战第一师大部和美步兵第七师一个多团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的三个点上。但是由于"联合国军"武器装备强,坦克多,被围之后,夜间由坦克组成环形防御掩护步兵,充分发扬火力,固守待援;到了昼间,被围部队在其空军和地面部队的接应下,以坦克为先导,由炮兵火力开路,组织突围。敌人虽遭歼灭性打击,仍能突出包围逃跑。如果胃口太大,就有可能为敌所乘,给自己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必须从作战双方的综合战斗力对比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把迂回的终点选择在作战目标能为我所全歼的范围内,(三)从具有高度独立作战能力的要求出发选派穿插迂回部队穿插迂回部队执行任务,一般都是孤军深入敌后,没有友邻部队的支援,在穿插迂回途中还会遇到敌军后方部队的阻拦、穿过深山密林、逾越江河障碍等各种复杂情况;到达终点后,要准备两面作战甚至三面四面作战,有的还要担任会同正面歼灭被围之敌的任务。因此,选择执行穿插迂回任务部队时应该考虑以上的特点,并以此为着眼点充分作好各种准备工作。这是穿插迂回作战成功最重要的保证。

使用精兵强将担任穿插迂回任务。由于穿插迂回在战略和战役中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又特别艰巨,因此彭德怀强调执行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必须具有攻守兼备的作战经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其指挥员必须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和极强的临机处置的能力。他向来都将所属部队中的拳头部队和智勇双全的战将用于执行穿插迂回任务。如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实施迂回的第一一三师、第三次战役左纵队的第一二四师、右纵队的第一一七师、均是主力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因而较好地完成任务。在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役迂回时,为加强其领导,还派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随第三十八军行动,直接指挥该军的迂回作战行动。迂回部队的规模,依据作战目标的大小和其战斗力的强弱而定。彭德怀认为敌我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迂回部队的兵力与敌军之比一般在1:3左右即可完成任务。而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则迂回兵力就应相应加大。如在抗美援朝时,我迂回兵力与预定围歼之敌兵力对比一般为11强,即预定围歼敌一个师,志愿军的迂回部队一般不少于一个师。二次战役第三十八军围歼德川地区南朝鲜第七师,则用第一一二师、第一一三师两个师的兵力从两翼实施迂回,第三次战役左纵队围歼南朝鲜第二师,则用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四师一个师迂回。预定围歼敌军二~四个师,一般不少于四个师,第二次战役西青川江志北地区作战,预定围歼美第九军指挥的二~三个师,并在美第一军南撤时予以追击和侧击,则用两个军实施双层迂回。担任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必须针对任务特点进行充分的作战准备。彭德怀向来强调打有准备之仗,他指出,作战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是否充分。穿插迂回作战情况较之一般作战任务更复杂、更艰巨,因此准备工作要细致、更具体、更充分。是在装备的配备和编成上:既要求轻装,又要有较强的火力",组织精干炮兵伴随向纵深猛插";一梯队、二梯队的兵力火力同等编组,一旦一梯队受阻,则二梯队立即变为一梯队,继续前进。在给养和器材的准备上:要完全依靠自带",尤需充分带足干粮";要充分考虑部队行进路线上地形和自然条件,保证部队穿越密林、渡涉江河、攀登山崖有便利的器材。在应变方案的准备上:要尽可能地把穿插迂回途中可能遇到各种情况都设想到,并研究出相应的对应措施。在作战动员和战前训练上: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及战术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果断灵活处置穿插迂回过程中的情况。彭德怀强调,执行穿插迂回任务的部队,在途中遇到预料之中的敌情时,应坚决地按预定方案执行,遇到预定方案之外的敌情时,应迅速判明敌情,以保证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为总的原则,灵活处置。要尽快摆脱敌纵深部队的纠缠",切忌恋战"。一般的处置原则是:遇到小股敌人则以小部队将其歼灭或驱逐之;遇有设防敌军,则以尖刀分队采取迅猛动作,打开通路,掩护主力部队通过;若遇敌较大兵力攻击,而前进受阻时,则不必恋战,而应以小部队牵制、监视敌军,主力绕道通过。彭德怀还特别强调,在穿插迂回过程中。要"紧紧掌握指挥员靠前,火器靠前,敢于使用主力向敌纵深猛插之原则"。

(四)讲究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穿插与迂回、穿插迂回与正面突击的整体配合,以实现围歼敌人的战略、战役目标在战争中,任何一个胜利的取得,都是多种战略战术手段综合运用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彭德怀在运用穿插迂回作战样式时,注意强调以下手段。

建立多重迂回部署。彭德怀认为在敌突击力、机动力和应变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为确保实现战役迂回的目的,断敌退路,形成大量歼敌的有利态势,还应建立多重迂回部署。如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即采取了多重迂回的部署。一是以第三十八军主力向院里、军隅里方向迂回;二是以第一一三师向三所里方向穿插;三是以第四十二军向顺川、肃川方向迂回。因为这次战役的主要作战对象是美军、英军,其战斗力较强,装备技术远优于我,尤其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机动力,在南撤道路较多的情况下,志愿军如仅采取单方向单层迂回的方法,将很难奏效。而建立上述三个方向、三个层次的战役迂回部署,不仅将使北犯之敌四面受到威胁,而且便于志愿军各路迂回部队相互配合,有利于战役迂回目的的实现。战役的进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向敌侧后实施多重战役迂回,使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特别是一一三师到达三所里、龙源里后,敌人更加恐慌,开始全线溃退。而有的部队尽管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时迂回到预定地点,但牵制了北援之敌,对达成战役迂回目的也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

大部队的穿插迂回与小部队的渗透相结合。彭德怀指出,不但要重视组织大部队迂回穿插作战,同时,要组织若干侦察分队、游击部队和尖刀分队对敌阵地和敌后进行渗透。"各兵团(军)插到敌后之侦察部队,应于发起攻击前一夜,寻敌间隙,秘密渗透敌后各预定地点隐蔽,不被敌先期发觉,待我正面攻击开始时配合之,才可起重大作用。如情况不许可,则于发起攻击同时由缺口猛插过去。"在正面攻击发起前,要"以精干的小部队(即称尖刀连、营)利用夜暗、地形险要处出敌意外,突然渗透至第一线纵深,以勇敢的战斗动作,首先袭击敌火力阵地和指挥所"。混乱敌之部署,乘胜全面猛攻,使敌自顾不暇。

战术上的分割与战役上的迂回相配合。彭德怀认为,战役迂回只是为我军在运动中歼敌提供了条件,要歼灭敌人还必须进行战术上的分割包围。只有以战术上的分割包围与战役上的迂回相配合,才能最快实现战役迂回的目的,大量歼灭敌人。特别是在敌占有强大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机动速度快,当其处于不利环境下容易组织撤退或重新部署,改变其不利态势,使我难以达成将其歼灭的目的。因此在实施战役迂回的同时,须组织正面部队迅猛突击,对敌实施战术上分割包围,紧紧抓住敌人,不使逃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要求"各部必须紧紧掌握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之原则,运用得力部队,渗透切断敌后路,以求干净、全部、各个包围歼灭敌人",不但要以"相当强大兵力迂回至敌深远后方,阻击逃敌和战役二梯队之增援,威胁敌战役供应线,使敌阵势发生动摇。我正面向敌进攻之部队,应积极割裂敌阵地,使之成为无数小块,隔离其联络。上述迂回、割裂、渗透密切结合起来,明确分工,再以积极动作中求得互相协助和行动一致"。

四、速战速决运动战强调以"走"来创造"打"的机会和条件。一切"走"都是为了"打"。然而打的结果如何,也必然影响下一步的走。因此速战速决是运动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的运动战,大多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产生了作战的如下特点:一是在敌多路向我进攻时,其总兵力是占有优势的,我为了各个击破,必须准备迅速的连续作战;二是当我集中优势攻击其一路或数路时,如不迅速解决战斗,当其他各路之敌驰援赶至,我则不但失去兵力优势,而且可能被反包围;三是在敌拥有悬殊的技术《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423页。

装备优势时,敌具有很强的快速机动能力,空中和机械化部队的增援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到达,如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我则将陷入被动。四是在我军给养靠作战部队自行携带的情况下,其维持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不在预定时间内结束战斗,则后续供给就无法解决。因此,彭德怀指出,为了保持我军的主动,在战役上必须实行速决战。"乘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时,集中优势兵力,以坚决、勇猛、迅速的手段歼灭敌人,减少敌人空军、炮兵及其他机械、化学兵种配合的效能"。彭德怀指出,在运动战中要达成速战速决,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隐蔽企图,达成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彭德怀认为,敌之不意和无备,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我之能够取得局部优势,迅速歼灭敌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运动战中的速决歼敌必须建立在隐蔽企图、突然打击的基础之上。

隐蔽自己的实力,使敌估计不足。彭德怀指出":我们应使自己不犯错误,而促使敌人犯错误,最好方法是隐蔽自己实力,使敌估计不足,较易获得胜利。"例如,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即一再指示部队在战斗打响前,一定要利用敌人判断我出兵可能性极小或是象征性出兵的错觉,切实隐蔽我军的参战行动和军队实力,入朝时,选择黄昏和夜暗分路过江,不为敌空中侦察所发现。入朝后,避开主要道路隐蔽开进。他指出":我军避开主要道路隐蔽开进,否则,就会过早被敌发觉,敌将停止前进或龟缩回去。"如在侦悉西路敌军继续向北冒进,估计数日南朝鲜第六师将经过新安州进至博川及其以西地区,其第八师将进至军隅里及其以北地区。彭德怀当即命令部队向前开进中,避开定州、博川、军隅里一线及其以北20公里的地区,以免过早被敌发觉。由于我伪装隐蔽措施运用得好,保持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初战告捷,歼灭了南朝鲜第六师大部和第八师两个营,为尔后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勿为敌察。在敌对我之总体实力已有了解的情况下,隐蔽我之行动企图,则是争取形成局部优势和达成战役突然性所必须的。彭德怀指出,战争指导者应"尽力隐蔽自己企图,勿为敌察。如此才能经常保持主动,克敌制胜"。如在解放战争的陕北战场上,彭德怀之所以能在10倍于己之敌劣势力下,出敌不意,各个分歼敌人,其取胜要诀之一是成功地隐蔽了自己的作战企图。他在总结三战三捷的经验时说,撤出延安后",一纵队将敌人主力引向安塞、高桥方向,使敌发生错觉。果然,敌人以为我们在安塞、保安方向,集中五个旅向安塞扑了一个大空。而我主力则在青化砭,后将一纵队亦调到青化砭,一仗消灭了敌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打了三十一旅,敌知道了我们在东面,便将主力从安塞转向东,想把我们赶到黄河以东,乃扑向延川、延长,又扑了空。于是以为我们在清涧地区,又向清涧扑了一空。又以为我们在瓦窑堡、永平地区,再次扑了空。而我们实际在蟠龙附近地区。敌一三五旅由瓦窑堡南下,我们埋伏在羊马河(离瓦窑堡30余里),一仗将其全歼。

此后敌人又以为我们向东转了,故以九个半旅赶到绥德,想把我们撵到黄河以东。就在此时,我们又打了蟠龙一次胜仗,歼敌正规军地方军七千余人"。这充分说明了,即使在敌我兵力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只要真正做到了隐蔽自己的作战行动方向和作战企图,同样完全能够达成战役的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