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假欺敌,出其不意。在战场上要出敌不意,不仅在于"隐真",而且在于"示假",即通过设置假目标、组织佯动等手段,造成军队部署与行动的假象,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其要义是以此示彼,在对立的两极中反示意向,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一极,而自己的用意却在另一极。进而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其主要方法有:方位之变---示形于东,攻击于西。即在我不准备攻击或机动的方向示之以攻击或兵力机动,使之转移兵力以对应,而我则在其相反的方向窥其弱点突然一击,使其猝不及防。如上所述,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彭德怀以一部兵力装成主力向延安之西北安塞方向撤退,使敌主力向西北方向扑去,而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向延安之东北青化砭地区隐蔽待机,取得了青化砭伏击敌之三十一旅的胜利。远近之变---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采取这种方法,即可掩盖我真实企图不为敌所知,又可调动敌人就我范围,顾此失彼。这样我就可以乘敌兵散势虚之机,在我所选定的作战地点,出其不意,突然攻击,奇袭歼敌。如彭德怀为了攻取胡宗南的补给基地蟠龙镇,则在百多里以外的绥德、米脂以东黄河渡口示形,造成我军欲东渡黄河的假象,当敌九个半旅远涉绥德之时,彭德怀乘机攻克了孤立无援的蟠龙。虚实之变---实而虚之,虚而实之或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如以小示大,佯攻牵制等。
(二)集中优势兵力突击,运用近战夜战歼敌在达成战略战役的突然性,使速决歼敌成为可能,但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仍有赖于作战过程中战术手段的正确运用和部队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此彭德怀强调各部队必须紧紧掌握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各个歼灭敌人及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之原则。
集中主力和火力于突击方面。彭德怀指出",进攻时,主力应用在突击方面,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举而歼灭敌人。"力量的压倒优势是速战速决的物质基础。在战场上,要迅速地突破敌人的战线,不但要求在战役总的兵力对比上具有数倍的优势,而且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又将主要力量在同一时间内用于主要突击方面。这就是既要求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又要求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如果把集中的时间过程拉长,就变成逐次增兵,变成添油战术,不能实现在一定时间内的压倒优势,也就不能实现速战速决。在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就是在对敌实施攻击时,应将其主要突击力量用于最易突入敌阵和动摇其作战部署的方向上,而不能多方向平分兵力,如果同时多方向、多地段、无重点的使用兵力,同样必然减慢作战的进程,乃至攻而不克。在打开敌人的突破口后,不要顾忌当面的敌人没有完全解决,而敢于向敌纵深猛插。"积极割裂敌阵地,使之成为无数小块,隔离其联络。"这样,敌人就会失去有效的抵抗,便于我之迅速将其各个歼灭。
发挥我军善于近战夜战的优势。扬长避短,以长击短,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战斗效能而减杀敌之作战威力的重要手段,因而也是争取速战速决的重要途径。我军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处于劣势,不但没有制空权,而且重武器数量、射程也远不如敌人。实行近战夜战,是发扬我之勇敢精神和减少敌之火力优势对我杀伤的传统战法。彭德怀指出:在敌"不意的方面突然施以猛击,一开始就求得白刃战,是避开敌人技术优势的最好办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敌人拥有空前强大的火力,在空中轰炸和炮击的单位火力密度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最高纪录,彭德怀强调:我军无空军,必须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榴弹、白刃战),乘敌立足未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猛攻。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将近战和夜战作为歼敌的主要手段,将传统夜战之战术手段发展为战役规模。运动战阶段,几乎一切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在夜间开进机动,在夜间发起进攻、打乱敌军布势,在夜间包围歼敌,在夜间进行物资补充等等。一般是黄昏开始运动接敌,集中主力于一个夜间突破敌军防御,插入敌军战役纵深,断其退路,完成战役包围,动摇其整个战役布势以利战术上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次日拂晓,乘其混乱继续攻击,或转入防御,巩固胜利,待黄昏后再行攻击。这样,一个夜间或几个夜间完成战役作战任务。实践证明,在没有制空权和武器装备落后非常悬殊的条件下,扬长避短,实施战役规模的夜战和近战歼敌,是达成速战速决的有效战法。
(三)适时果断结束战役行动,快速转移战场速战速决,是发起战役的突然性、进攻动作的勇猛性和结束战役的果断性与转移战场的快速性的统一。适时而果断地结束作战行动,快速而隐蔽地转移战场,是运动战中贯彻速战速决作战原则的一个重要环节。彭德怀认为,在战役的发展与预期作战行动方案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一般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因此,关键是在作战进程出现预料之外的新情况时,及时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在战局发展有利时保持清醒头脑,适时结束战役行动。在战争进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自己的作战意图已基本实现,而战场仍呈现某些有利于我连续作战扩大战果的态势。是结束作战行动还是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彭德怀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尤须头脑冷静,从保持战略、战役全局主动着眼,当打则打,当停则停。当战局确实有利我扩大战果时,当然要敢于连续作战,不放过夺取更大胜利的机会。但在许多情况下,利害相杂,表面的有利因素背后隐藏着实质上的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果断而迅速地结束作战行动才是上策。如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清川江以北敌军主力在遭志愿军突然而猛烈的打击败退到江南后,志愿军面临着的是渡江继续进攻还是停止进攻结束战役的选择。彭德怀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分析认为:其一,我军已取得部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达到了制止敌人进攻,初步稳定战局的战略目的;其二敌已在新安州至价川一线占领了沿江阵地,我已失去在此歼敌的机会;其三,我军所携带的粮食弹药消耗将尽,作战持续时间已达到了最大限度,如再渡江继续进攻,就将陷入被动;其四,这次战役歼敌主力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尚有诱敌深入以利歼敌可能。因此果断地结束了战役,从而保持了战场的主动权,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进展不利的情况下切忌蛮干,坚决执行"打不赢就跑"的方针。1947年4月6日(即青化砭战役十天后),彭德怀部署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在永坪地区伏击刘戡的第二十九军,由于敌行动速度较快,且途经永坪时迅速占领阵地,一时难以将其吃掉,只消灭了敌600余人,彭德怀就命令部队迅速撤出战斗,避免敌人"咬住"我主力决战。
在实现了对敌围歼的情况下亦要尽快撤离战场,防敌火力报复。当对手具有强大的火力优势和制空权时,其空军和远程火炮在我与之近战,双方部队混战在一起时,因顾忌自己部队的安全,在救援时往往会有劲使不上。但当其得知被围部队被歼之后,则会尽全力进行火力报复,以杀伤我有生力量,并摧毁其被我缴获的装备和各种军用物资。因此,在部队没有撤到安全地带之前,还不能算全胜。但在此时,由于剧烈作战行动部队已十分疲劳,胜利后容易松劲。而思想上的懈怠和行动上的迟缓,可能造成遭敌火力杀伤的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使到手的胜利得而复失。因此,指挥员必须组织部队快速打扫战场、快速抢运战利品、快速撤离战场。同时也只有快速转移和机动部队,才能使敌对我军兵力机动的方向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使我军在后续作战行动中保持主动。
五、"追击是消灭溃退之敌最好、最便宜的手段"追击是对退却之敌实施的作战,是进攻的继续。对败退之敌实施快速、勇猛和不停顿的追击,可使敌人不能实施有效的抵抗而被歼于运动之中。彭德怀在《关于几个战术问题》一文中,对运动战中"追击战"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我军传统的战斗作风是"猛打"、"猛冲"、"猛追",不给败溃之敌以收容整顿机会。追击是消灭溃退之敌的最好、最便宜的手段,问题是如何追击,在追击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这是值得注意的。"在这里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一)高级首长靠前指挥彭德怀指出":敌由战场败退是恐慌混乱的,我追击愈猛此种现象愈严重。此时,敌最无战斗力。我击败敌人后发起追击时,由横宽的战斗队形,再变为追击的纵队或并列纵队,开始时是不免会有混乱。但我军与败退之敌基本上是不同的,我气势甚壮,敌则相反。问题是在如何迅速调整缩短混乱时间,这只有高级首长赶至最前面,迅速调整和区分追击部队。在直属上级未到前,应即向就近间接上级请示,并接受间接上级的指挥。在直接、间接上级均未到以前,同级指挥员应由资深者立即区分追击部署,继续追击,并一面报告上级。如同级无资深者,即按以先到的同级指挥员执行上述办法,以便迅速整顿混乱和调整部署,继续追击之。"(二)跟踪追击和平行追击相结合追击的路线和方向,对于追击战的战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彭德怀强调",在追击中不仅要跟踪追击,更要注意平行追击和绕至敌侧后截断敌退路"。跟踪追击即紧随退却敌军之后的追击,它可使敌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失去机动自由,降低退却速度,迫使敌人在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应战。但这种方法将遇到敌有组织的抵抗,追击部队所歼击的一般是敌军的后卫梯队,不易达成歼灭战。平行追击亦称"超越追击",即沿退却之敌平行的道路、方向进行的追击,从敌一翼或两翼,取捷径猛插退却之敌侧翼或前方,抢占敌必经的隘路、桥梁、渡口与要点,切断敌退路,将敌分割包围,与正面追击部队围歼逃敌。因此,跟踪追击与平行追击相结合,才有利于围歼敌人。
(三)追击成功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快速勇猛追击是进攻作战的继续,但它又是一种作战样式和军队的转换。在进攻作战中,作战计划通常应作出对败退之敌的追击行动方案,当发现敌人开始退却时,则应不等上级的命令,主动将进攻行动转入追击行动。如请示待命,必然延误战机。攻击时的战斗队形转变为追击的战斗队形,一线的指挥员应特别注意敌战场情况的变化,一旦觉察敌人有逃跑迹象,即向部队发出准备追击的命令,从而使部队尽快由攻击转入追击。彭德怀指出":在追击时,应以迅速手段歼灭、攻击溃敌之掩护部队,以免延误继续追击的时机,使敌主力无法逃脱。在追击敌人时,要克服困难,要不怕疲劳。要知道败退之敌更困难更疲劳。但追击中遇到敌人强大预备队时,或改为有计划撤退,主力已占领预定阵地时,我即应以追击的先头部队占领阵地,掩护主力展开,转变为阵地攻击。在最前面的指挥者掌握这火候是重要的,否则,以追击姿态投入阵地,攻击不仅难于取胜,且有被敌各个击破之危险,这是值得注意的。追击部队最好以主力军担任,通常以坦克、牵引炮兵和部分工兵加强之。"(四)在敌我机动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只做相机追击彭德怀认为对败退之敌要实行坚决的追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追击规模包括追击部队的编成、追击的距离远近、持续时间长短等却要根据敌退却时的态势、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特别是机动能力和地形条件而定。战役指挥员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好追击的"度"。既要不放过任何可以通过追击而获得胜利的机会,对已失去有组织抵抗之敌敢于穷追不舍,又要量力而行,避免劳而无功乃至陷入被动的过度的追击行动。追击能否获得较大战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双方机动速度,而部队的机动速度又主要决定于机动形式。如地面追击中,徒步与摩托化、机械化的机动力是难以抗衡的。一般情况下,当敌我双方机动形式相同或近似时,进行大规模的追击较易获得大的战果,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当国民党军败退时,我军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役追击,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在敌我技术装备相差悬殊时,则只能进行相应追击。如在抗美援朝运动战阶段,彭德怀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出发提出并坚持了这一作战指导原则。抗美援朝战争,与国内战争有着许多不同的新情况。一方面,敌我技术装备优劣悬殊,志愿军的两条腿难以追上"联合国军"的机械和摩托化,即便追上也难以将其歼灭,而自身徒增疲劳,并且追击过远,在遇敌反扑时易陷被动。彭德怀指出":在朝鲜战场敌有大量飞机、坦克和美英军的机械化部队,而我军无飞机和战车配合作战,只靠徒步追击实有困难,追击效果亦不大。"另一方面,朝鲜战场南北狭长,三面环海,志愿军追击越远,侧后越加暴露,侧后的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加之志愿军后勤能力弱,追击越远,补给越加困难。因此,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未实行大规模的深远追击,而只是进行了相应的追击,适时决定战役的进止,第一次战役,当追至清川江时,彭德怀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果断结束战役;第二次战役追至"三八线"时,彭德怀又命令部队结束追击,转入新的战役准备;第三战役将敌追至"三七线"附近时,即停止了追击。在第四、第五次战役中,亦只作了相机的追击。从而较好地掌握了战略、战役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