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30109900000018

第18章 堂堂之阵非堂堂(4)

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志愿军的阵地防御作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解决了在敌人强大火力下保存有生力量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4月间",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向志愿军攻击60余次,志愿军阵地无一丢失,在五六月间防御作战中,坑道工事经受了较大的战斗考验,我三十九军在190.8高地防御作战中,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8昼夜,大量杀伤了敌人,巩固了阵地。在10月至11月间的上甘岭战役中,3.7平方公里2个连的狭小阵地上,敌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我军投入了4万兵力,我军依托总长度为769米的2条连坑道、3条排坑道、和18条班坑道,与敌反复争夺43天,共歼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1.1万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对于坑道阵地防御,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吃的问题,也就是保证给养的问题,很久不能解决。当时不晓得挖洞子,把粮食放在洞子里。现在晓得了。每个师都有三个月的粮食,都有仓库,还有礼堂,生活很好。"彭德怀在指挥志愿军依托坑道实行防御作战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整套坑道战的战术思想和独特的战术方法。主要是,构筑阵地时要将保存力量的坑道和打击敌人的野战工事紧密结合,在敌人以猛烈的炮火进行袭击时,多数守备人员进入坑道隐蔽,待敌人接近时,再以少而精的兵力逐次跃出实施短促的反击。在敌人火力过于猛烈,我军表面阵地无法立足时,防守部队也可以暂时全部进入坑道,坚持坑道战斗,然后和纵深部队相配合实行反击尽快恢复表面阵地。在依托坑道隐蔽或退守坑道时,基本手段又是积极的战斗活动,以此粉碎敌人对坑道的攻击和破坏。志愿军采取了这种防御战术后,迫使敌人在整个战线上,只能实施重点进攻,无法进行宽正面突破,我方则可以在敌人重点进攻的前沿吸引敌众多的兵力、兵器,使每一阵地的防御战都成为消耗敌人的"无底洞"。在朝鲜战场上,坑道阵地的出现和坑道战术的完善,标志着我军防御作战水平大幅度提高和阵地防御战战术思想的成熟。我军有了坚固的阵地作依托,还大大节约了第一线的兵力,加强了纵深的机动力量,使整个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和巩固。

(三)战略要塞的坚固工事设防是贯彻积极防御方针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身负着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对敌军事斗争战略指导重任的彭德怀,注意总结朝鲜战场阵地防御作战的经验,设计规划国家战略要塞坚固工事设防。1957年,彭德怀在论述我军积极防御作战方针时指出":当帝国主义不顾一切后果向我国发动侵略的时候,我们要能够立即给予有力的还击,并在预定设防地区阻止敌人的进攻。在实施这个战略方针的时候,就是要在沿海重要地区构筑坚固的工事保证我军第一线和纵深的部队能够适时地投入战斗,掩护全国由平时迅速转入战时状态。"为此,彭德怀亲自踏遍了万里边海防,实地勘察战略要塞设防的地形,指导国防前线和战略纵深要点的国防工程建筑。并指出":如果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一天不肯放弃侵略计划,我们的国防工程就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坚信,这种国防工程与掌握现代武器的人民军队相结合,任何敌人对我国发动的侵略都不可能达到他们所幻想的目的。"六、防中有攻,以积极手段巩固阵地彭德怀历来强调,阵地防御必须和积极主动的反击结合,即防中有攻,以积极消灭敌人的手段来达成防御目的。

他说":防御方面为了节约兵力用于进攻方面,以劣势兵力钳制敌人优势兵力在相等的兵力下造成歼敌的优势。因此担任防御任务的部队,不仅要坚决阻击敌人,还须灵活的进行反突击。吸引敌人于自己当面愈多愈好,愈容易使进攻方面奏效,所以我们的防御,无论从一个战役、战斗或战术来说,都是积极防御的动作,而不是消极防御或单纯防御。"(一)反复争夺,短促出击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阵地对峙的第一阶段彭德怀采取的防御作战的重要战法。1951年6月中旬以后,交战双方沿着三八线地区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战线亦随之相对稳定下来。随后交战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此时,彭德怀即预计到谈判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向部队提出要求",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绝不能对敌人停战谈判抱有幻想"。他命令一线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相应提出:"以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形式,即积极防御与短促出击相结合的作战形式,以大量杀伤敌人,配合谈判。"8月",联合国军"在东线对人民军防御阵地发动了"夏季攻势",西线志愿军根据彭德怀的命令,配合东线人民军作战,对敌第一线阵地开展战术反击,攻占了许多制高点和前沿阵地,改善了中朝联军中部战线平康地区的防御态势。东西线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彭德怀估计敌人还会发动新的进攻,要求各军指战员学会打阵地战。他强调指出:防御中应是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对每一阵地进行反复争夺,用不断的阵地反突击杀伤敌人。在这一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志愿军各部队在抗击"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中,有重点地部署兵力、火力,以坚决阻击和连续冲击,英勇地同敌人战斗,每一个阵地均经过10余次的反复争夺。10月24日,志愿军司令部指示第一线各军":选择敌之弱点,集中绝对优势火力和适当兵力,每次以消灭敌2个连至1个营为目的",连续打几次这种小反击,具体时间自行决定。各部遵照这一指示,自10月30日至11月底,均分别在各自的正面,选择敌人突出、暴露或防守薄弱的营以下单位阵地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攻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共歼敌1万余人,攻占敌阵地21处,经过与敌反复争夺,巩固占领了9处。通过这种反复争夺,迫使敌人因伤亡过重而停止进攻。

(二)冷枪冷炮,狙击袭扰在阵地对峙中不断袭扰和消耗敌军,也是志愿军为保持阵地稳定而采取的重要战法。进入阵地对峙以后,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志愿军司令部即提出了"采取积极手段,巩固现阵地,不放过任何有利战机,歼击运动的暴露的敌人,相机挤占地方"的作战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志愿军指战员把我军在游击战中袭扰疲惫敌人的战法创造性地运用到阵地对峙作战中,广泛开展了小分队出击和狙击活动(当时称冷枪冷炮运动)。部队一方面以阵地前伏击、偷袭、侦察等活动不断袭扰对方,一方面各部都挑选优秀射手和炮手,灵活巧妙地消灭暴露的敌人,并组织游动火炮,实施机动射击,对付运动中的敌坦克和车辆,摧毁敌炮兵阵地。狙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一线部队仅5-8月份的狙击作战,即歼敌1.3万余人(不含游动火炮阻击效果)。同时,大大恶化了第一线敌军的生存环境,有效地限制了敌人白天在其阵地的活动自由。转入阵地防御之初,敌人白天三五成群地在阵地前晒太阳、打扑克、跳舞。经志愿军开展狙击活动后,白天躲在工事内不敢露头。敌人疲惫沮丧和厌战,对我军前沿阵地的威胁大大减轻。

(三)控制强大预备队,适时实施反突击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我对敌人主攻方向、进攻规模和时机只能作出基本的判断,我之防御部署也只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然而进攻的主动权毕竟是在敌人手中,战场情况出现预计之外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我之某个防御阵地被突破、发现敌人在运动中转移兵力等。而要对变化了新情况作出正确的处置,手中就必须有可供使用的力量。因此,彭德怀认为,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战役指挥员必须掌握有强大的预备队。他指出":控制强大的突击队(预备队)于自己纵深侧翼之适当地点,待敌向我包围、暴露其侧翼时,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给以猛烈的突击;工事纵深内控制的预备队,采取适时的配合,施行反突击。这样常常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防御,才能完成防御本身的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阵地战阶段,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敌人每发起一次新的攻势后,都能进行战术乃至战役规模的反击,并取得胜利,均是与各级都控制着强大的预备队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