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书画背后的故事
30399700000016

第16章 客使图里的疑云

《客使图》是章怀太子墓的一幅墓室壁画,高184.5厘米,长252.5厘米。于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章怀太子李贤,字明允,唐高宗子,系武则天所生次子。他曾为《后汉书》作注,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虽然他出身显贵,命运却十分坎坷。史载他早年曾受重用,先后被封为潞王、雍王,且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立为太子,监理国政,他的才干也博得时人的称誉和高宗的赞赏。不料时间不长,他就由于受母亲武则天的猜忌而陷于窘境。据说武后一面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孝子传》送与李贤,一面又“数作书让之”,这种做法弄得李贤惴惴不安,惟恐遭到其兄李弘的同样下场,他甚至暗示武后不要杀光自己的儿子,引得武后大为不满,以他指使人杀死明崇俨为由,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把他废为庶人,迁往巴州。公元684年,武则天当政,即派人前往巴州,结果李贤毙命,有人说是被迫自杀,也有人说是被武氏派人杀害。他死后葬于巴州化城县(今四川巴中)。中宗李显复位后,将李贤迁葬于乾陵陪葬。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李旦又追封他为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于1972年发掘。墓中面积达400平方米的50多组壁画着实让考古界、历史界和美术界兴奋了一阵子。因为这些壁画不仅大大丰富了唐代绘画的内容,也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而《客使图》不但是难得的人物壁画佳作,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客使图》有两幅。分布在墓道的东、西两壁。东壁画中共6人,表现在唐朝文职官员的引导下,外族使者准备参谒的场面。左侧3人为唐朝文官,他们均头戴笼冠,身穿黄色长袍,束腰带,足踏魁头靴,面带一种符合身份的持重和严肃。3人围成一圈,似乎正在议事。右面3位是等待参谒的使者:其中头戴红绿相间羽冠,身穿大红翻领宽袖长白袍,足登黄靴者,可能是高丽使者;头戴皮帽,圆脸无须,上穿圆领灰大擎,下着皮裤,足登黄皮靴,束腰带者,显然来自寒冷地区;而光头、浓眉高鬓、深目阔嘴,身穿翻领紫袍,黑靴,双手叠置胸前者,可能来自西域或欧洲。3人表情庄重,从其站姿和神态可以看出。在这一队人的前边,又是3位身穿礼服、雍容文雅的唐朝官员,均头戴黑色介帻,上身穿宽袖红服,衣服领口、袖边镶黑边,下着白色长裙,裙外系白色裙裳,裙裳下摆饰黑色裙裾,腰间束宽革带,腹前垂蔽膝,足登黑色笏头靴。

西壁客使图也是6人,由南至北第一人为高鼻深目,络腮胡,头戴胡帽,身穿大翻领窄袖灰色长袍,内着红衬衣,黑靴,手持笏;第二人高发束于脑后,穿圆领窄袖红长袍;第三人短发梳于脑扣,穿圆领窄袖黄长袍,束腰带,腰带上系一短刀,手中持笏;四、五、六人物均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

自面世时起,写实作品《客使图》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的问题,就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一部分学者认为,《客使图》所描绘的章怀太子李贤死后举行葬礼时,前来谒陵吊唁的外国客使。据《唐书·礼乐志》记载,李唐皇室族人举行婚祭丧葬大礼时,均求客使前来参加。这些客使有来自外国的,也有少数民族首领的。不同的人在葬礼中所站的位置不同。以谒陵仪式看,应该是皇帝在前,百官、行从、宗室、客使随后一同前往。到陵园寝宫,百官、行从、宗室、客使分别列于神道左右,“行事官及宗室亲五等,诸亲三等以上并客使之当陪位者就位”。昭陵北司马门内14位:君长石像,乾陵朱雀门内神道两旁61位客使石像,都是当时参加葬礼的众宾客的真实写照。存世石像生印证了史籍记载,《客使图》的布局,又符合史记。这就是认为此图描绘的是客使前来参吊李贤的推论,至今美术界都赞同这一观点。

但近年来,又有学者作了深层次研究后,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客使图》所表现的并不是什么谒陵吊唁,而是反映李贤生前的活动场景。论者从唐代典章关于服装的规定中发现,唐代官员有4种官服,即冕服、朝服、公服和常服。不同官服组合不同,穿戴场合也不同。如朝服由“冠、帻、缨,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等近20种配制组成。这套朝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陪祭、上朝、拜表时穿装”。在丧葬大礼中,按照规定,帝王、官员们都要穿素服,即戴黑介帻,穿白色衣裙,配素袜,踏黑履。而《客使图》里的官员都穿着红色上衣,显然与葬礼场合应该穿的服装不合,此为其一。其二是,墓室中的壁画,实际上所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的生活内容。如同墓发现的《马球图》、《仪仗图》等都是李贤生前的活动写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插入一幅吊唁他的《客使图》很不合乎逻辑。所以准确地说,《客使图》所表现的,是门下省官员慰劳朝见的外国使节,引领他们去拜见皇帝的场面。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亦均需要进一步探求。前者认为是吊唁李贤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李贤是被其生母武则天流放巴州,迫不得已自杀的监国太子。他的死引起很多人同情,也许壁画作者就想通过这种“客使前来吊唁”的形式,表达一种对李贤无辜丧命的哀思吧。后者看法也在情理之中。其实还有一种推测,《客使图》表现的是吊唁场景,但吊唁对象不是李贤,而是李贤在京城受重任参加某一次谒陵时的情形。孰是孰非,看来只有等待更多的史料来考证了。

精彩链接:

章怀太子小档案

章怀太子李贤(公元654~684年)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武则天所生。李贤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纪就已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并过目不忘。不久,改封为沛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猝死,被立为太子,并受命监国。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曾为《后汉书》作注,并撰有数十卷,博得时人称誉和高度褒奖。但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深得武后信任的正谏大夫明崇俨被杀,因为他常说“太子不堪承嗣”一类的话,便有传说是太子派人干的,不久武后便下诏立案拘捕太子,搜查东宫。次年,李贤被定为谋反罪,废为庶人,囚于别所。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又迁往巴州(今四川巴中)。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后当政,即派左金吾将军前往巴州,随即李贤死,死时仅32岁,后被追封为雍王。

章怀太子究竟是怎么死的

章怀太子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不同说法,据《资治通鉴·则天后光宅元年》记载,是武后派左金吾将军前去巴州“风使杀之”。但郭沫若先生却不苟同,他认为,《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从新旧唐书的《章怀太子传》中都查不到这4个字,况且当事人又没有说,司马光怎么能知道武后要“风使杀之”呢?

不仅如此,他还作了与司马光观点相背的进一步推测,认为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去巴州是想要招回李贤重新启用,而李贤最终死于中书令裴炎的阴谋。

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也有可质疑处。的确,通过史载可以发现,武则天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六废中宗,初七立李旦,初九派左金吾将军去巴州。如果她要重用李贤,似乎没有先立李旦的必要。再说裴炎如果有阴谋,也是针对当权者的,而不是放逐到遥远巴州的李贤。

就像《客使图》所描绘的内容令人疑惑一样,章怀太子李贤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也久成疑案,看来历史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假以时日,也许会找到正确答案的。

一说李贤与母后争权,被武则天杀害。李贤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声望。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六月,在其兄李弘死后一个月,李贤被立为太子,他的才能颇得父皇赏识,屡次命他监国。李贤地位的上升,严重妨碍了母后武则天篡权称帝,当然令她不安。李贤曾组织一批名儒注释《后汉书》,尽管得到父皇的褒奖,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为《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实,带有讥讽时政之嫌。武则天为了控制李贤,曾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他读,还“数作书以责让贤”。可是,李贤并不顺从,双方矛盾终于在明崇俨死亡一事上公开化。明崇俨通文学、医道,经常惜神道指陈时政,深得武则天的信重。高宗仪凤四年(公元679年)五月的一天夜里,明崇俨突然遇刺身亡。4天后太子李贤监国,案不能破,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派人刺杀的,便找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下令搜查东宫,居然在马坊查获皂甲数百领。这样,李贤有口难辩,被武则天废为庶人,幽禁起来,随后流放到距京师2300里的巴州。李贤在流放地作过一首黄台歌词,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诉说了内心对武则天难以抑制的怨愤。如此看来,母子争权导致李贤被废,并最终死于巴州。

一说李贤非武则天所生,难免被杀的厄运。据《旧唐书·高宗纪上》记载,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生李贤于去昭陵的路上,是早产。由于武则天在上年年初生下了李弘,此后又生过一女,即被她亲手扼杀的长女,在两个年头里生了3个孩子,况且李贤为不足月早产,又是数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个在拜谒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并未活下来。《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记有当时官人私下里的传说:“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作为替身的李贤,原来是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之子。韩国夫人早年守寡,因武则天而入宫,得幸于高宗。如果武则天小产孩子死了,正巧这前后韩国夫人也临盆生子,那么悄悄地抱来私生子顶替,也是可能的。李贤问世仅一个月,父皇就给他封王,急急忙忙要确定小孩的身份地位,也许有什么缘故。武则天起初不会反对这种安排,多一个儿子只会使她在后宫的地位更加优越。当李贤成年后,武则天越来越不放心这位非己所生的儿子,对立他为太子,就显得很勉强。当李贤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他自然难免被废、被杀的结局。

一说李贤被大臣裴炎谋害致死。郭沫若在《我怎样写武则天》一文中首创此说,认为武则天遣左金吾将军赴巴州,是想召回已悔过自新的李贤,有意起用他。而大臣裴炎蓄谋篡取天位,必定阻止太子返归。所以,李贤之死,使人自然联想起是出自裴炎的篡权阴谋。

一说李贤是遭谗言,而被武则天屈杀的。此说认为,左金吾将军是杀害李贤的凶手,武则天则是幕后指使者,这是无可置疑的。至于裴炎,即使有那种野心,他不设法杀掉当时住在京城的李显(中宗)、李旦(睿宗)以及武则天和忠于李唐王朝的宫廷大臣,却要煞费心机地到遥远的四川去杀害一个早已被废为庶人的李贤,实在无法解释,结论只能是裴炎与李贤之死毫无关系。进一步引证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从文中所用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贾后谗言废掉感怀太子,晋献公听信俪姬谗言杀害申生等典故来看,显然暗示李贤是遭谗言而被母后武则天屈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