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的书法理论史,不能忘记孙过庭,他的书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理论水平、书艺识见令后人服膺,其作品也为后人推崇。他的书学思想以其杰出的艺术性展开了书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从而为整个中国书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他的书学思想的结晶——《书谱》是中国古代书论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书论史上一重要里程碑。
孙过庭,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他是何地人氏,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岗阳(今浙江杭县南部)人,有的说他是陈留(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人,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20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40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孙过庭所撰《书谱》原稿二卷,现仅存上卷。全篇3700字的煌煌大论,对书艺的“笔墨利病”几乎“推阐几尽”。他反对如绘画般写字:“巧涉丹青功亏翰墨。”他对历代书法审美趣味的变迁见解是“古质今妍”。他认为学书要“趋变适时”,追求形质与性情;尤其重视书法的抒情性,“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论及真草书体的关系时他认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最值得后人注意的是,他反对当时那种把书法当做秘诀,择人而授的保守态度,提倡书法理论与经验的交流。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相当高,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他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通篇以章草为基础,以今草为形貌,以圆笔为至,兼用方笔,正侧锋兼施,藏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露处妍美达情,神采飞扬;时而珠圆玉润,时而生辣险绝,其可谓“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今人评《书谱》为“文茂、形美、韵胜、力遒、穷变”。所以历代不少大家多有临此卷者;当代亦有大量以《书谱》为范本走上书坛的书家。现在,《书谱》正以其字数多,规矩严,变化微,便于初学而日益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书谱》不仅书法造诣很高,内容也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另外,《书谱》是对书法艺术“表情”本质的揭示与阐发。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可见,《书谱》绝非简单的书法作品可比,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仅凭文字所带来的成就。可惜,孙过庭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却无法摆脱历史对他的冷漠,以至于后人无法完整了解其潦倒坎坷的身世际遇,甚至无法确认其生卒名字与籍贯。所以说,孙过庭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悲剧式人物。
精彩链接:
《书谱》与笔迹分析
笔迹分析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字如其人”。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唐太宗临写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字,写“戬”字时,正好看见虞世南走来,便只写了“晋”,让世南补上“戈”字。第二天,太宗把字拿给魏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魏徵看后说:“圣上之作,惟戈法似世南。”太宗听了,自叹与世南相距很远。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书法大家傅山的大儿子擅长书法,并一直学习父亲的字体,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一天,他的大儿子故意将自己所写的一幅字放在桌上,看其父能否辨别。傅山看到后,误认为是自己所写,暗暗吃惊,笔力沮丧,中气已绝,莫非大去之日不远?心情非常不安。过了不久,他的大儿子突然死了。悲伤之余,他又拿起那幅字,细细分析,才知道是儿子所写。
《书谱》简介
《书谱》墨迹为一卷,历代均有摹刻本,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书谱》是上卷残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较墨迹多17字,可补墨迹之缺。原石早佚,该拓系海内孤本。拓本有张伯英、罗惇、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共14页,每页8行,行10至14字不等。每页尺寸纵31厘米,横2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