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徐悲鸿为宣传抗日,走出画斋,先后在长沙、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画展。徐悲鸿到香港举办画展时,得到了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帮助,许先生利用自己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地位,把画展安排在香港大学举行,同时邀请徐悲鸿住在自己家中。
正是由于这个机缘,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由此展开,一件价值连城无法估价的国宝得以重见天日。
一天许地山与徐悲鸿闲谈时,忽然想起一件受人托办之事: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德国人临死前遗留了4箱中国古字画,但他的女儿马丁夫人却对中国字画一无所知。于是她找到许地山请代为寻找买主。许地山并非鉴赏专家,但他亦不愿中国古书画流失异域,他凭着自己外行眼光感觉这些字画绝非平庸之作,他一直拖延想寻求办法使这些字画经内行鉴定,最终能回归国内。徐悲鸿来到香港是一个绝佳机会,许地山将自己的想法告之徐悲鸿,徐也颇感兴趣。这之后,许地山又请自己的妻子与马丁夫人牵线联系,终于促使马丁夫人下决心请徐悲鸿来鉴赏和挑选收购自己的书画。
许地山陪同徐悲鸿来到马丁夫人家中,对4箱书画进行鉴定和挑选。当时徐悲鸿是一箱一箱打开、一幅一幅鉴定的,他将有价值的单挑选出来放在一边,前两箱大部分书画在他认为是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在打开第三箱时,他一眼发现了一幅画卷,当他展开画卷后,眼前为之一亮,目眩神摇,连托卷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他起初强迫自己镇静下来,但是他控制不住,仍然激动起来,连连对马丁夫人说:“我只要这一幅!”马丁夫人希望他能否再对另外一箱尚未打开的字画进行鉴定,但徐悲鸿已无心再看画了,他手中的这幅画卷已令他神魂颠倒了。这幅手卷为深褐色绢本,以白描手法绘有87位仙人,人物栩栩如生,线条衣纹飘逸疏朗,虽无款识,但他凭自己的博学和眼力,断定此画卷非一般人所作,从手法上看必出于唐代名家之手。徐悲鸿立即提出用自己仅有的近万元现金和此次画展中自己的7幅精品来交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徐悲鸿的开价太便宜了。也许是徐悲鸿当时惊喜万分太急于成交了,马丁夫人有点犹豫不决,她大概是希望全部用现金购画。许地山唯恐失之交臂,他向马丁夫人劝说:这7幅画是徐悲鸿画展中的佳品,是画家的难得之作。马丁夫人终被许先生说服,最终同意了徐悲鸿提出的交换条件。
徐悲鸿欣喜万分,无比快慰。回到许地山宅所,即刻“悲鸿生命”印章一枚钤于画卷之侧,两人共同把盏痛饮,庆贺国宝如愿以偿收归故土。
因此卷有87位人物,徐悲鸿即名之为《八十七神仙卷》。此卷是当时国内唯一所能见到的唐代人物画卷,徐悲鸿曾将此画卷让好友张大千鉴赏。张大千判定此卷极有可能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粉本,北宋画家武宗元所绘《朝元仙杖图》则是此卷摹本。其他鉴赏家也有同感。徐悲鸿得此珍宝自然欣喜莫名。自从心爱之物到手,徐悲鸿将香港的画展搁置一边,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每日里展开画幅不停地观看,想从中看出这幅画的年代和出处。经过反复琢磨,凭着自己多年对古画的鉴赏经验,他感觉这幅画的绘画风格、笔法特点明显带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痕迹。他越看越激动,几天以后,他已经确定无疑自己购画时的判断没有错——这是一副极有价值的唐代名家画作。
从此,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他都随身携带。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也并没有太多波澜,但是,不久后的变故,让徐悲鸿悲心不已。
1942年,徐悲鸿在云南大学任教,在一次躲避日寇飞机轰炸时,不料被贼人砸开画室里的箱柜,将《八十七神仙图》盗走。
事隔多年,徐悲鸿的一位学生在成都发现了此画,写信告诉了他,一直挂怀此画的徐悲鸿得知国宝尚在,惊喜非常,急速赶去赎买。对方开价高达20万元现款,徐悲鸿无奈,只得贷款,终于凑齐了20万元。临要成交,不料对手又变了卦,要徐悲鸿加上他的10幅亲笔画才肯出手,明知是敲诈,他还是又画了10幅弥补,这才使这幅名古画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中。
当徐悲鸿再次见到这幅魂牵梦绕的神仙图画时,非常激动。画幅上面“悲鸿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亲笔题跋已经被割去,但是徐悲鸿依然记得当初写下的跋文,依然记得当初见到此画时的激动心情。值得庆幸的是画的主体没有丝毫的损伤。
《八十七神仙图》完璧归赵后受到了徐悲鸿先生及其家人特别的爱护,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跟随徐悲鸿一家辗转南北始终没有离开它的主人一步。
《八十七神仙卷》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它纵30厘米,横292厘米,白描绢本。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纯以线条表现出87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仙乐声中众神仙脚踏祥云,御风而行,令观者顿生虔敬之心。
1948年徐悲鸿将《八十七神仙图》重新装裱修复,并请张大千、谢稚柳题跋,终于使之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53年,徐悲鸿与世长辞,他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八十七神仙图》连同他收藏的千余件历代美术珍品,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精彩链接:
“吴装”风格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唐代一件珍贵的白描画卷,唐代画圣吴道之所绘,表现是道教中传说的众神仙一同朝拜元始天尊的内容。行列中的神仙人物有四种类型:头上有光环的帝君即东南二帝,男神仙12名(其中扶桑大帝头上亦画光一半),武装四胄神将8名,女童神仙67名(金童、玉女)。整个行列的人物形象是按一定的道教规仪来描绘的。画家努力追求诸神的个性特点,如东华君眉宇轩昂、似笑非笑,众女仙姿容秀丽、眉目顾盼、神采如生。作者发飘逸飞扬的线条勾画了稠密重叠的衣褶、君仙的头饰和众仙女变化多端的动作姿态。整个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动作以及裙带、旌旗、花枝等,都和谐地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优美的旋律中。构图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线条遒劲飘洒,变化有致,充分体现了旌旗飞扬、裙带风动的“吴装”风格特征。
石刻《八十七神仙卷》
经过近5年的研磨、镌刻,近日,陕西省南郑县72岁老人谷扬先生终于完成了他梦寐已久的石刻作品——古画经典之作《八十七神仙卷》。
谷扬老人家住南郑县牟家坝镇,少时酷爱书画。十多年前,当他从医生岗位退下来后,开始悉心钻研书画及篆刻艺术。多年来,他先后刻制了《汉三颂》、《唐诗三百首》、《清明上河图》等古代书画作品。此次创作《八十七神仙卷》,是老人多年的心愿。他告诉记者,原画是在广西桂林看到的,当时他为画作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便决心把画镌刻下来。为保证石刻作品与原画风格一致,再现画作神韵,老人研磨画作达4年之久,从去年开始动刀,经8个月镌刻,才完成了创作。完成的石刻作品较原画放大了约3倍,总长18.7米,高1.3米。作品中88(画中多画了一位神仙)位神仙,各具神采,栩栩如生,完美地再现了原画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成功复制《八十七神仙卷》
徐悲鸿逝世后,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夫人廖静文成为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八十七神仙卷》和徐悲鸿收藏的所有作品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内。为了妥善保存这幅千年古画,也为使更多的人欣赏到《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纪念馆组织本馆文物鉴定、书画修复、复制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经过上百次的探索和数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整地将《八十七神仙卷》复制成功。新复制的《八十七神仙卷》为绢本、全长1268厘米、高34厘米。不仅保持了原作的神貌,而且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作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