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仙”李白写的诗世人都知道,可见过李白写的字的人就极少了。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张伯驹先生捐献的李白《上阳台帖》,为现存李白的唯一墨迹。
岁月改变了历史的原来模样。随着李白诗作的口头传播与刊行,李白的诗流传下来了,而它的原件因战乱、火灾、水淹、虫蠹,还有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却不断地散失、消亡。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唯一的一件李白真迹,即是《上阳台帖》墨迹。那么,李白的书法是否和他的诗一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呢?他算不算一个书法家呢?仅从《上阳台帖》中去寻找线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来寻找答案吧。
李白生活于盛唐,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开创了行书刻碑的先河。李白在诗歌领域里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以致掩抑了他书法造诣的光芒。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能从前人留下的文字窥测到一些端倪。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记录了李白展示书法才能的场面。
书中描写唐玄宗开元年间,番邦小国渤海国派使者致书唐皇,索要176城,否则开战。满朝文武皆视番书如鸟兽之迹,无人认识,这时贺知章不失时机地推荐了李白。
李白不仅认识番书,还能写番文。唐玄宗命侍臣准备了白玉砚,兔毫笔,尤香墨,金花笺,让他书写诏书。前不久,李白应举考试,本来能够考中,但是官杨国忠和高力士因为李白没有行贿,就故意让他落榜。这次李白有了机会,就在朝堂之上刻意狂放。他借着昨天沉醉的酒劲儿还没有过去,提出让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他才能书写。唐玄宗满口答应。一切准奏准备停当,这时“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字画齐整,并无差落,献于龙案之上,天子看了大惊,都是照样番书,一字不识。传与百官看了,备各骇然,天子命李白诵之。李白就御座前朗诵一遍……”这些文字虽然不免有些小说家的夸张之词,但是由此也证明李白的书法一定有相当的造诣,不然他也不敢这样张狂。
李白醉眼朦胧之中用番字草写的圣诏,也就是后世盛传的“吓蛮书”,向番邦来使宣读后,来使大惊,渤海国立马息兵,乖乖向唐朝拱手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说冯梦龙写的小说有演绎的成分,那么历代一些典籍中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
孟綮《本事诗》中的记载:“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宋徽宗赵佶帖后跋文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宋代的黄庭坚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孟綮、宋徽宗赵佶离李白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近,亲见李白流传的书作当不成问题,所以所做评价自有一定根据。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给后人以深刻的印象。
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当然,还有在民间流传的,“贵为箧笥之珍”而藏在箱底的,因为李白的许多诗作,本来就是写给普通百姓的,那是他为他们热情款待他的盛意的一种酬谢。而时至今天,李白流传下来的只有《上阳台帖》。《上阳台帖》是行草书写,共5行24个字,帖上款署有“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书写的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7个字。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由此可知,“诗仙亦有传世作,诗书双绝留人间”。看来,李白是一个书法家是不争的事实。
精彩链接:
青莲居士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上阳台帖》书于何时?
上阳台建在唐宫中,李白有可能登临并写下这帧墨迹,当在李白应玄宗之召,任翰林供奉之时。
流传有绪的《上阳台帖》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被收藏家张伯驹收藏,建国后张伯驹交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转呈毛泽东的信中,特别写明其中李白《上阳台帖》是赠送给毛泽东个人的。因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所以毛泽东在1958年还是割爱把《上阳台帖》送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上阳台帖》作者之争
关于李白的《上阳台帖》,鉴定界一直有争议。但是,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此帖是李白的真迹。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介绍说,这件作品有宋徽宗赵佶的题签和跋尾,宋徽宗认为是真的。而宋徽宗是一个书画造诣很深、可称大师的这么一位皇帝,他的收藏也非常丰富,他上距李白去世只有三百六十多年。另外,根据《上阳台帖》的书法风格,比较丰满肥润,接近于中唐时期的那种书风,再则,此帖中的内容,诗句的语气也很像李白的,所以多认为它是李白的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