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是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山东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洲人,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三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三十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赵孟頫的官舍在济南东仓,他可能还在“城西北十里”一带(今北园镇北小清河南岸)建有别墅,这里与鹊、华两山相望,园圃之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赵孟頫公务之余留心典籍,钻研书画,他与夫人管道升经常到趵突泉、大明湖等处游览。管道升每遇秋九,必手抄经书一卷,送至历城南门外的福寿禅院祝福,然后攀登千佛山远眺。管道升善画墨竹,元朝时济南多竹,这为她首创“晴竹新篁”画法提供了条件。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公谨是赵孟頫好友周密的字,周密祖上是齐人(称济南为“齐”或“齐州”是元初的南宋遗老的习惯,齐人即济南人)。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自己也许今生今世也不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起来。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满足周兄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此后,《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正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可有那么两次,乾隆龙颜大怒,竟要将这幅名画付之一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令乾隆皇帝如此恼火呢?
传说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据传说,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乾隆震怒,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
按理说,从此《鹊华秋色图》就应该成为了尘封之作,又怎么会二次面临被烧毁的命运呢?
据说又有一年,乾隆皇帝游览济南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将这幅画打入冷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下旨再一次派人回宫取画。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没想到无巧不成书,在乾隆吟诗不久,京师快马便传来急报:皇后病故了!
听闻此讯,乾隆顿时潸然泪下,悲伤不已。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因而“克”死了他心爱的皇后。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
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那,乾隆又反悔了。对书画颇为精通喜爱的乾隆皇帝明白,书画失而难复得。想到此,乾隆恢复了理智,打消了烧画的念头,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送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这幅画。从此以后,乾隆皇帝害怕触景生情,引起伤感,也就再没看过《鹊华秋色图》,更不肯再登鹊华桥了。
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退踞台湾,他们将故宫藏品连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传说中被乾隆皇帝下旨封存的《鹊华秋色图》,也离开深宫,和这批国宝一起,越过海峡到了宝岛台湾,被珍藏在台北故宫。
精彩链接:
赵孟其人其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宋宗室。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于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周密的齐鲁情缘
周密(公元1232~1298年)是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曾以齐人、华不注人、山东伧夫为别号。他的先祖定居在华不注山下,六世祖时移居历山脚下,博艺习儒,诗礼传家。周密虽出生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他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则自称“历下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他还对朋友说:“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曾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古人贵土重迁,以游子、客居他乡为内心郁结的愁怀。暮年途穷的周密不仅是客居他乡,而且他的故乡早已沦陷于战火铁蹄之下,生平已经没有回归之望,于是他在词中写道:“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处处一个“归”字都是词的文眼,饱含着浓浓的乡恋情结。
宋亡后,许多南宋遗民被征仕元,而周密绝不出仕,被时人认为“以无所责守而志节不屈著称”。周密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进不登于杂传,退不列于隐沦”,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勤勉、高雅、芳洁的典型的文人雅士的风采,也不失齐鲁人大节不渝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