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感觉累了,就冥想吧
30456800000012

第12章 冥想中级修习:暗示与催眠(1)

人最大的力量就是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的。比如在开会时,当一个人打呵欠,许多人就会跟着打呵欠;对演员的精彩表演,只要有一个人带头鼓掌,就会有很多人跟着鼓掌,这也是相互暗示的结果。以上说的,是他人暗示的影响,至于自我暗示,效果也相当明显。比如,当有事必须在第二天清晨五点钟起床,则往往不需要闹钟,到五点钟的时候自己就会醒来,其原因就是由于前一天晚上在有意和无意中对自己做了强烈的暗示:“明天早晨有重要工作,必须五点醒来!”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一清点,发现有一些是可买可不买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买这些小东西;我们本来对某个人没有什么印象,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觉得他面目可憎;早晨到了办公室,本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躁不安。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受到了周围环境的暗示,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与心情。

一个人最大的力量,往往是从内心产生的自我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能将人带向死亡;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使人自励自信,走向成功。无论是正确的心理暗示还是错误的心理暗示,都具有无形的巨大力量。

暗示能使我们精神积极向上

你是否还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了。

原来,这都是心理暗示在“作怪”。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所谓暗示,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个假设。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习惯于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当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就有不快的感觉,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要到医院就诊。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而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变化。一位大学教授曾在讲台上拿一玻璃瓶对学生说:“瓶子里是有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测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打开瓶盖后,谁闻到这种异味,请举手。”教授打开瓶盖,自己很快露出闻到异味的表情,随即看表计时,前排同学15秒后举起了手,四分之三同学一分钟后举起了手……其实玻璃瓶里只是普通的空气,其他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他暗示在起作用,通过对他人心理形成暗示,可以达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实现暗示的效果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是暗示者的特性。反应者是按照暗示者的特性、暗示性和自己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的大小和质量表现出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暗示反应。第二是暗示刺激虽然给予的是一部分刺激(部分刺激),或者代替本来刺激的刺激(代理刺激),而反应者在任何情况下却都表现出作为全部刺激或者是本来刺激下的所有反应。第三是非合理性暗示刺激是在情绪高昂的气氛中,让他人在注意力转移,忽略了判断的状态下产生作用,它尽量不让反应者做出明确合理的判断与分析。

心理暗示能左右我们的心情。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所喜欢、钦佩、信任或者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现实中,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忍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暗示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心态对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做了如下的试验:他让十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十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三个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倍;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你们谁愿意现在通过这座小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道。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这样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譬如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一天都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脸肿,你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国外一些医生有一种“内视想象疗法”,就是诱导病人想象自己身体中的癌细胞一点点地消失,还有的就是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些治疗方法对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帮助。

一位着名的运动员在获得奥运会金牌后说:“奥林匹克竞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的竞争,80%是心理的挑战。”他的话是极有道理的。由于高水平的激烈竞赛,给人带来紧张感和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又使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如动作不协调,肌肉和关节僵硬、不灵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如果善于通过心理暗示来进行自我放松,调整机体内部心理状态,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就能使自己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

一个年轻人曾经说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件事,一旦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件事很困难,我就会想到放弃,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失败;但放弃后,再回味时就感觉比失败还难受。”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这位年轻人给自己实施的是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当你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不妨挺起腰板,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得很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功与否,全看你“心之所向”。给大脑正面的刺激——即“良性的心理暗示”,大脑就会活跃起来,产生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力量。成功的美国企业家,大多都不时地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我的运气绝对是好的,我一定会成功的。自以为运气不好的人,往往因为这种定位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即自以为“运气不好”的心态本身,使得自己的运气更趋恶化。换句话说,好运、成功不会不招自来的。

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确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并有意识地找些事情来做,失败了就想“下次一定能成功”;成功了就对自己说:“看,我多棒,再接再厉,下次一定会更好!”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有时它会使人绝处逢生,有时又会使人功败垂成。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畏缩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不良的心理暗示。”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就是在困境中,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对自己说“我能做好”,对自己说“我要快乐地生活和奋斗”。总之,我们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让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充气和加油吧,成功一定会降临到坚信成功脚踏实地的人头上。

暗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有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是操纵潜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受暗示感应性。很多心理学家都通过不同的心理试验证明了暗示性的作用。其中有一个试验是这样的:将接受试验的被试者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服用实验中的新药,而另一组被试者服用一粒糖丸,但却告诉他们刚服下的是某种药物。之后,测他们的身体反应,结果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服糖丸的人出现了和药物组被试者同样的反应。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为—个人施加某种疼痛感,通过吗啡控制疼痛的程度,最后几天再把吗啡改成味道相同的安慰剂。你猜怎样?安慰剂同样具有镇痛效果。

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在某种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某些根本不具任何作用的东西却发挥了非常强大的功能。而且,如果这种东西本身具有一定作用的话,其神奇作用反而完全消失。当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法布利齐奥·贝内德蒂进行上述实验时,他在安慰剂中增加使用了一种名为纳洛酮的药物,它可以缓解吗啡的麻醉作用,结果出乎大家意料,安慰剂的镇痛功能完全消失了。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医生们几十年前就知道了这是“安慰剂效应”发生了作用,而这个效应的实质,就是心理暗示。

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美国有研究表明,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人,如果自认为锻炼效果良好,那么他们的实际锻炼效果就可能比其他人更好一些。试验结果支持体育锻炼中存在安慰剂效应的理论。

安慰剂效应是指即便患者服用的是无效的假药片,如果医生告诉他这是有效药物,患者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可能在“安慰剂”引发的心理作用下得到改善。

德国汉堡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公布的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心理暗示在有时甚至可发挥和药物一样的作用。德国科学家表示,当病人期望一种疗法有效时,控制疼痛的大脑区域就会变得活跃,而导致一种名为内啡肽的止痛物质的分泌,从而对患者起到作用。

通过暗示改善病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机体的生理机能,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暗示疗法。暗示疗法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也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由于催眠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施行,过程复杂,比较少用。而清醒状态下的暗示治疗无需催眠,方法简便,较常采用。如有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医生和家属应善用积极的暗示作用,多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病情痊愈,病体康复。

暗示对身体健康有重大影响

心理暗示,对身体健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讲,一个人如果经常暗示自己:“多想开心事,不想烦恼事,要笑对人生。”那么他的精神一定很好,身体也会健康。如果总是暗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处,尽量少出门;生活太艰难,活着没意思。”这样,他就会整天愁眉苦脸,情绪低落,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这样身体也会很快垮下来。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如果暗示自己,要沉住气,不要生气,不要激动,向困难和矛盾做斗争是人格高尚的表现,急躁没有用,怕没有用,自己不要往“死胡同”里钻,那是最没出息的行为等,这样心情就能平静。否则就会想不通,生闷气,发无名火,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把心情搞得乱糟糟,坐立不安,六神无主,直接损害身体健康。

在对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问题上,如果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暗示,多想自己的病情已经好转,症状减轻,疼痛已被止住,以后会很快痊愈……这样就会真的减少痛苦,加快康复的进程。如果总是暗示自己:“我的病很严重,已经治不好了,活着自己受罪,还拖累家人,真不如早点离开人世……”这样无论有多么好的医疗条件,也很难把病治好。在对睡眠好与坏的问题上,不同的暗示也有不同的结果。如果睡觉时暗示自己“我现在心情很好,无忧无虑,很快就能入睡,已经很困了,两眼睁不开了”,这样就能很快进入梦乡。如果暗示自己“白天工作太累了,浑身酸痛乏力,怕是睡不好觉了”,这样就会很难入睡。因此,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对健康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何,跟他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因此,只有积极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才能自己做好自己的心理平衡调节工作,使身体永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