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人成事
矛盾利用,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格局中,原属于腐朽封建官僚之间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一种政治权术。将其用于政治、军事与外交上,就是强调要善于利用第三者力量,包括制造与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矛盾,如借人成事,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黄雀步后,两面开弓,均是古代政治斗争中的诈术。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借人成事”之策略,即利用甲之力量打倒乙,然后从乙手里夺取政权。所以“借人成事”乃篡权的一种过渡方法。在夺权斗争中,所以采用“借人成事”,而不是直接进行夺权,主要是由于力量不足,必须借用他人进行过渡。如善于玩弄此阴谋,则费力小而成功大。因为此法含有诡计,亦为现代阴谋家所喜用,其手段多种多样:
一是挟诈。使用讹诈与恫吓手段,从被利用者手中夺取权力。由于此法是用挟诈而取之,故日偷权。战国时代,蔡公弃疾,夺取楚灵王之位,即采用此法。史称蔡公弃疾首先推翻楚灵王,拥玄子干为王,对楚灵王部下进行恫吓。他说:“新王即位,先归者复其田里,后归者劓之。”以离散楚王军士,旋又利用楚人不知楚灵王下落,使人假称兵败,楚灵王兵至,以恐吓子干。子干懦弱,畏罪自杀。然后蔡公弃疾徐徐整旅而归,坐享其成,一转手,攫取楚国王位。
二是借功。“借功”与“挟诈”不同,即不将政权暂时让给他人然后取之,而是借用他人力量,将政权直接移置在手。越王勾践借用太宰伯嚭灭掉吴国,子突借用傅瑕夺取子仪之位,即其例证。所谓借用者,即取权之后,翻脸不认人,杀掉借用者以防后来再受其害。如越王勾践灭吴后,即杀死太宰伯豁。子突于复位数日,即处置傅瑕。太宰伯嚭与傅瑕为人不忠,反复无常,死有余辜;也说明勾践与子突借人成事,又加诛戮,亦奸雄之所为。故史家有诗讽咏子突与傅瑕:“郑突奸雄世所无,借人成事又行诛,傅瑕不爱须叟话,赢得忠名万古呼。”(《东周列国志》)
近代的段祺瑞亦使用“借人成事”之法,以夺取北京政权。他勾结张勋进京,赶走黎元洪,又用“讨逆”名义打倒张勋,借张勋之力以攫取北京政权。史称袁世凯下台之后,黎元洪与段祺瑞争夺北京政权极为激烈。斗争结果,黎元洪掌握北京政权,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不肯罢休,通电各省,挑拨各省军阀独立,反对黎元洪。黎元洪走投无路,只得去求安徽督军张勋,因而引来张勋进京。张勋是一个复辟狂,进京之前,与段祺瑞密谋,决定进京搞封建复辟,段祺瑞答应。所以张勋进京之后,很快逼黎元洪辞职,让清朝皇帝再登皇位,演出一幕复辟丑剧。全国人民得此复辟消息,各省督军纷纷发出电报声讨。段祺瑞乘机组织“讨逆军”,自己担任总司令,赶走张勋,结束复辟丑剧。从此段祺瑞以“民国再造”功臣自居,把权抓过来,重新当上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权。
二、借人解危
借人解危,即借用他人力量,来解救自己面临的政治危机。如吕氏集团借力四皓保太子,邹阳说王长君救梁王,朱建设计救辟阳等等,都是此类史实。
高祖晚年,吕后年老色衰,刘邦对她日益疏远。而戚夫人亮丽如云,柔情似水,深得皇上宠爱。因此,刘邦多次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朝中元老重臣竭力劝阻,始终未能改变刘邦的态度。后来吕后得人提醒,派人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先是推卸,后来还是出了主意。他说:“皇上有四个一直想请却至今没有请到的人,对他们一直非常崇敬。但这四个人讨厌皇上傲慢无礼,不愿做他的臣民而宁愿隐居于深山。如果不惜重金,让太子写上一封言辞谦恭的信件,派人驾一辆舒适的车子把他们请来做太子的宾客。而后,让他们常随太子上朝,故意让皇上看到他们,这必定对太子有极大的帮助。”吕后依张良计,请来此四人。高祖十二年,刘邦已体弱多病,因而想更换太子之心更加紧迫。有一天,正值宫廷举行宴会,太子在一旁侍候皇上时,先前请来的四位须发全白、衣冠伟丽的老人紧随太子身后。刘邦奇怪地问张良:“他们是什么人?”此四人自报姓名说:“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说:“我找了你们好多年,你们总是避而不见,如今又怎么来和太子在一起?”四人回答说:“你生性傲慢,总喜欢骂人,我们不受你的侮辱,所以就躲起来。现在我们听说皇太子仁慈忠孝,礼贤下士,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不愿意为他效死的,所以我们就来辅助他。”刘邦看到这四位老人都愿意跟随太子,他的心终于被折服。其后高祖召戚夫人说:“我本想废太子,但这四位老人要辅佐太子,羽翼已成,难办了。”戚夫人泪流满面。高祖说:“你为我舞楚舞,我为你唱楚歌!”歌词是:“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人,又可奈何!虽有增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欺欷流涕,悲不自胜。高祖最后终于没有废太子,这都是张良招来四皓的功劳。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派人杀死大臣爱盎。事情败露后,梁孝王恐被诛,以千金求邹阳替他想办法解罪于皇上,邹阳知道齐大王先生多有奇计,于是请王先生出谋救梁孝王。王先生要邹阳去京城见王长君(景帝宠妃王美人之兄),邹阳心里也明白了。于是西行去长安,拜见王长君,对他说:“我听说你妹妹在后宫,皇帝宠幸无比。如今梁孝王刺杀爱盎事发,皇上如果穷究,梁孝王会被诛杀,这样太后必然内心蕴恤,无处发怒,一定会对你们这些宠臣咬牙切齿。我恐怕你的情况危如垒卵,所以私下为你担忧。”王长君恐惧地说:“那该怎么办?”邹阳说:“你能竭力向皇上进言,让他不再深究梁孝王,那么太后必然感恩于你,深入骨髓,你的妹妹则宠幸于皇帝与太后两宫,荣宠至极,牢不可破,而你有存亡继绝之功,将德布天下,名扬四海!”王长君以为然,乘间向景帝进言,景帝于是不再追究梁孝王之事。
朱建,西汉时楚人,曾为淮南王黥布的相国,黥布谋反,朱建劝谏,汉高祖封之为平原君,家徙长安。后朱建母死,家贫无钱发丧,辟阳侯审食其送朱建黄金百斤,为其母发丧。辟阳侯审食其因行为不端得罪吕太后,后有人告审食其劣迹。汉惠帝大怒,准备杀他。吕太后为避忌讳,不好出面讲话。大君们都看不起审食其为人,也想皇帝将他杀掉。审食其困急,教他来见朱建,朱建说:“事情很严重,不能见他。”于是去求见汉惠帝宠臣闳籍儒,对闳说:“你所以得皇帝宠幸,天下不是不知道,而审食其得宠于吕太后则被下狱,都说是你进谗言,想杀死他。如果辟阳侯被杀,日后吕太后含怒,也会杀死你,你为什么不竭力为辟阳侯言于惠帝,如辟阳侯得救,太后欢喜,这样两主都宠幸你,你更加富贵至极了。”闳籍儒很害怕,于是依朱建计向惠帝进言,惠帝果然赦审食其出狱。先前审食其想见朱建,朱建不肯见,以为朱建忘恩负义,很生气,后知朱建用计将他救出,大惊,由此深感恩德。
三、借人谋划
两国相斗,一国求救于我,我于何时出兵而可?战策家对策是:“见功始助”。所谓见功始助,即反借功之一法。就是在两国发生战争时,对求救之一国,必须佯许必救,使其坚持斗争,待其双方力量消耗已尽,方才出兵,一战即克,出力少而见功多,收功于己。战国时代,魏将伐韩,韩求救于齐。齐王召群臣而议之。相国邹忌说:“韩魏相并,此邻之幸,不如勿救。”田忌、田婴都说:“魏胜韩则祸必于齐,救之为是。”孙膑独嘿无语,宣王说:“军事不发一言,岂救与不救,二策皆非耶?”孙膑回答说:“确是如此,魏国自恃其强,前年伐赵,今年伐韩,其心亦岂须臾忘我齐国?若不救,是弃韩以肥魏,故言不救者非也。魏才伐韩,韩未敝而代救之,是我代韩受兵,韩享其安,而我受其危,故日救者亦非也。”宣王说:“然则如何而可?”孙膑回道说:“为大王计,宜许韩必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悉力以攻韩。我俟魏之敝,徐引兵而往,攻敝魏以存危韩,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二策耶?”宣王鼓手称:“善。”遂许韩使,说:“齐救旦暮且至。”韩悉力抵抗,待韩疲敝之时,齐才出兵,直捣魏都,攻其所必救,以解韩国之危。
两国相争,一方求救,出兵之期,当以晚救为宜,一以敝敌,一以存亡,坐收美名,以归于己。《韩非子·说林上》云:“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早。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将相及高明的谋略之士,他们的高明之处常常就在善于利用集体智慧,借助别人进行谋略。中国古代的君主的谋略,许多都是借助于谋士的谋略而作出的,有些是君主与谋士共同谋略的结果。因而,君主能否正确地运用谋略之士,直接反映了他们的谋略水平。
《战国策·楚二》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楚襄王为太子时,作为人质扣于齐国,要楚献地500里给齐,太子就答应了。回国后即位为楚襄王,齐国使车50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日与之。”……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500里,是去楚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干乘之用也,不可!臣固日勿与。常请守之!”……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声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以三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求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骄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楚襄王合三人之谋而用之,终使楚不费一兵一卒而保留东地五百里,这说明了一个人的智慧之有限,又说明了许多谋略本身就是吸众人之所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我们在谋略之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别人之长,来补己之不足,善于运用谋略之士,借助别人而为自己谋之,从而不断地提高谋略水平。
四、借人自重
敌对力量的存在,可以看作防止自己疏误的警戒信号,也可以作为某种可用的目标,或者作为巩固自己营垒团结的某些媒介,进而还可以作为发生失误与事故的辩解的理由。其利弊是不能简而论之的。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谋略家,出于其政治需要,有时故意保留一定的反对派,其韬略是耐人寻味的。
借外患自重。借外患自重的例子很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政权的萧道成。萧道成在南宋兖州刺史任内,率军防御北魏侵宋。因其“在军中久,民间或言(萧)道成有异相,当为天子”,宋明帝大为不安,决定将萧道成召回京城。萧道成“不欲内迁”,便伪造北魏军队将要进犯的假情报,迫使宋明帝不得不因防备外患的需要而准其留任。
“借外患自重”,这是封建社会权臣拥兵割据的一条重要经验。所以,历史上的阴谋家多利用外患为援,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否则大功告成之后,将为君主所杀害。很多游说之士,正是利用阴谋家这种心理动态以说之。历史上此类事例举不胜举。范蠡、文种进逼吴王夫差,夫差致书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言范、文二人灭吴之后,将无以自存,甚至遭杀。范、文二人不听,文种果为越王所杀。
唐宪宗时,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乐于擅权,想恃贼自重,不愿淮西速平。《旧传》云:“弘镇汴州,当两河贼之冲要,朝廷怕他有异志,想以兵柄授之,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实当旗鼓,乃授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弘虽居统帅,常不欲诸军立功,阴为阻挠之计,每闻献捷,辄数日不怡,其危国邀功如是。”
侯景兵败,为慕容绍宗所追逼,侯景使人谓绍宗道:“侯景若就擒,公复何用!”绍宗乃纵侯景。所以人臣苟有才略,必养贼以自资,东魏之世,鼓乐、慕容绍宗同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