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事不能粗心
施展谋略除了需要勇敢果断、坚忍顽强的精神,还必须谨慎细心,谨慎细心是保证谋略成功的安全链。高明的谋略家总是考虑问题十分周全,常常计中有计,谋中有谋,处处小心。很明显,粗枝大叶的“马大哈”,高傲自大的狂人,不但不能巧设计谋,就是别人传授的计谋,在实行中也会漏洞百出,弄巧成拙。
传说古时雅典有一只恶兽,吃人成性,它要雅典人每九年供奉七对青年男女供其食用,否则就降灾于人们。某一年,进贡时间到了,人们哭着为七对青年男女送行。雅典王子为当时的悲惨情景所感动,于是说服国王,要和七对青年男女一同前往,亲自杀死恶兽,为雅典人永除祸根。临行前王子和国王约定,如果获得成功,返航时将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这样,国王只要看见自帆,即知王子活着回来。王子到恶兽住的岛上,由于得到一位美丽公主帮助,他杀死了恶兽。在返航的几天中,王子异常兴奋激动,雅典已经不远了。可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王子忘了同父王的约定,没有将黑帆换成白帆。在海上等候儿子回来的国王,看到回来的船上依然挂着黑帆,认为儿子已经死于恶兽之口,悲痛至极,纵身跳进大海自杀了。这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完全出于王子的疏忽。
疏忽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注意力分散、减弱和消失。由于疏忽,人会产生错误的感觉、意识,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产生疏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一方面是来自人的习惯和性格的缺陷。一个人生性马虎,做事粗心大意,心不在焉,只能注意到重大的、突出的事件,而对细小的事物漫不经心,或者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在很短时间内发生转移或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的使命意识不强,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和毅力,对自己要求不严,草率行事。
发生疏忽有时也是因为客观情况造成的,比如工作繁忙紧张时,往往会顾头不顾尾,造成遗漏;工作接近尾声或胜利即将到来时,会使人产生麻痹松劲情绪,导致功败垂成;被某些假象所迷惑,而丧失警惕,认为平安无事,可能灾难就要发生。
要做到谨慎细心,除了要提高责任心,增强警觉感,还要加强心理训练,培养察微辨细、慎终如始的优良习惯。
二、警惕恃胜而骄
两国交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作为两国统帅,都要密切注意动态,谨慎从事,切忌骄傲轻敌,为敌所乘,招致惨败。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即为一例。
关云长这员虎将,从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到水淹七军,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真称得上一位常胜将军。然而,他最后败走麦城,失去荆州,却留下一件终生憾事。直到今天,人们为克服骄傲情绪,还常以关云长引以为戒:“不要只讲‘过五关斩六将’,也要想想‘走麦城’。”
关羽败走麦城,为后来兵家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胜将军为何会有这样的历史悲剧呢?答案很简单,这是恃胜而骄的结果。
在战场上,胜与负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易位,相互转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胜利固然是件好事,但指挥员由此变得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这会埋下转胜为败的祸根。相反,失败固然是件坏事,但这却可以激励指挥员立志变革自己,总结经验,创造新战术。在战争史上,这种胜负易位的事例不胜枚举。
关云长按照历史的逻辑,在一系列胜利中,愈来愈变得目空一切,自以为凭其“青龙偃月刀”就可以东震吴兵、北平曹魏,治国平天下了。正因如此,他看不到力量之所在。当他败退麦城时,东吴统帅用攻心战术瓦解蜀军,造成蜀军减少,战斗力日益削弱。然而,关羽在此被动的局面之中,不去巩固部队,稳定军心,仍然只凭着自己的一身勇气硬抗。后来直到他率数骑突围,部将王甫提醒他“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时,这位英雄还骄横地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误入东吴的伏击圈,苦战一夜,虽闯过几道难关,最后还是被东吴生擒活拿了。
兵法说:“祸莫大于轻敌。”将军由屡胜而骄心生,骄的结果则一是无谋,二是无备。关云长孤军深入绝境,最需要的是谋和智,而他此时却只剩下一个勇。
战争实践证明,一个指挥员被胜利冲昏头脑时,不仅会产生麻痹轻敌思想,更可怕的是不能审时度势,忘记战略目标。当初,诸葛亮在人川之际,曾考虑到关羽性格上“刚而自矜”的弱点,为他提出了据守荆州的八字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并再三叮嘱关羽一定要按照这个方针去做。开始,关羽还比较谨慎,经常注意东吴的动向,但到后来,他渐渐把诸葛亮的八字方针抛到脑后,以致造成战略上的被动。当我们分析关羽败走麦城时,不应离开战略全局而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例。
一个军事指挥员是否高明,不能只看他打了多少胜仗,而要着重看他是否有战略头脑、战略眼光。指挥员要取得战场上的自主权,必须有战略头脑、战略眼光。指挥员要取得战场上的自由权,必须努力争取主动;然而,只有从战略上争得主动,才有真正的主动可言。古往今来,许多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最后失败并不在于武艺不高,军队不精,而常常是由于缺乏战略思想,失去了战略目标。楚、汉相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力拔山河兮气盖世”,他所率领的江东子弟兵可称精锐之师。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战战皆捷,然而垓下一战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在这一点上,关羽步了项羽的后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以,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其注意力放在战争的全局上面。当然,全局与局部也是相对而言,指挥层次不同,所关照的全局范围也不同。但每一级指挥员,都有自己应考虑的全局。“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三、外交上应当待人以礼
战场上固然是骄兵必败,但在外交上也要谨慎从事,不要逼人太甚。
战场交兵,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者难以久胜,败者也不大可能屡败,在双方力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因此,当一方在一时获胜以后,如何对待失败的一方,是一个策略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以礼相待,以理服人,合情合理的处理,可以息事宁人,两下罢兵,达到征战之目的;恃胜而骄,出言不恭,逼人太甚,不给失败一方以应有的道义上的尊重,很容易迫使对方孤注一掷,再决雌雄。这样,胜者未必再胜,说不定还有前功尽弃的可能。《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晋、鲁、曹、卫四国联合伐齐获胜后,双方围绕停战谈判开展的外交斗争,就说明了这方面的道理。
齐顷公在华不注山(今山东历城县东北)大败,亏得部将逢丑父与他更换了衣服,才得以金蝉脱壳。晋、鲁、曹、卫四国军队乘胜追击,深入齐国境内四百多里,眼看就要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顷公无奈,只得派遣大将国佐携带礼物去见晋军主帅郁克,要求停战,并答应退还侵占的鲁、卫两国的土地。国佐毕恭毕敬,邵克盛怒以待。郁克说:你们国家亡在旦夕,还想用花言巧语来行缓兵之计?要是真心求和,必须答应我两件事,第一让萧太后到晋国做人质,第二把齐国的耕地垅沟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到时候你们违背了盟约,我们就杀死人质,大军自西而东,顺势而下,直达临淄。国佐听了,勃然发怒道:元帅,你的主意打错了。萧太后乃齐之国母,自古以来哪有国母当人质之理?至于田地的垅沟,皆顺其自然地势而定,按你的意见一律改成东西向,这样晋国随时可找借口来攻,那跟亡国有什么两样!你以此相难,想必是不答应讲和了?邵克得意洋洋地说:我不答应,你们又敢怎么样?国佐道:你不要欺人太甚!齐国尚有兵车千乘,诸臣私自拥有的兵车也有数百,部队主力尚存。你不讲和,我们就再决战,如再败,就打第三仗,即使三战俱败,至多是亡国,又何必拿国母作人质,改变垅沟的方向呢?国佐说完,愤然把瓷器摔碎在地,昂然出营去了。
鲁、卫两国的主将季孙行父、孙良夫在帐后听了这段对话,匆忙出来对邰克说:齐国恨吾等深矣,必定会拼死作战的。有道是兵无常胜,我们还是答应讲和吧。郤克也觉得刚才言辞过激,恼了国佐,便派人硬把国佐拉了回来,赔了礼,道了歉,签订了停战协定。一场剑拔弩张、颇具火药味的外交斗争,最后以齐国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是由人驾驭的怪物。胜者荣耀败者耻,失败一方蒙受耻辱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他们表面上可以忍气吞声,屈服认输,内心则充满了不服和积愤。只要时机成熟,就会东山再起,泄恨雪耻。齐国的国佐,奉齐王之命,带着礼物去求和,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当郤克反唇相讥,对齐国进行要挟时,当然要激起国佐强压在内心深处羞耻的怒火,于是发誓要重整旗鼓,再决雌雄。从一定意义上说,战火欲再燃的导火线,正是被恃胜而骄的郤克点燃的。
事实证明,交战失败在将帅及民众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尽管晋、鲁、卫、曹等国与齐国罢兵休战,但齐国人心里并不服气。齐顷公耻其兵败,吊死问丧,恤民修政,志欲报仇。后来还是晋国感到事情不妙,恐怕齐国侵伐,失去基业,乃托言齐国恭顺可嘉,让鲁、卫等国把曾被齐国侵占后又收回的土地再退还给齐国。自此以后,诸侯们觉得晋国无信无义,渐渐离心。看看,恃胜而骄一旦激起对方的怒火,要清除是何等不易!一时的趾高气扬、羞侮对方又是多么的得不偿失!
俗话说,话不要说死,事不能做绝。警惕恃胜而骄,忘乎所以,须为兵家所谨记。
四、治国时贵在敬慎爱民
武王践祚的第三天,召吕尚来请教说:“我心里老想着要实行黄帝和颛顼的治国之道,关于黄帝和颛顼之道的记载,现在是不是已经见不到了?”吕尚说:“在《丹书》中有记载。王如果想知道,必须先斋戒三日。”于是武王斋戒了三天,然后吕尚庄重地向武王宣读《丹书》的内容,说:“治国治民,能始终保持敬慎而战胜惰怠,就吉利;如果惰怠战胜了敬慎,就会灭亡。事事坚守道义而战胜个人的私欲,就会顺利;如果放纵私欲而不守道义,就会遭到失败。凡事不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就会遭受挫折。如果存心不敬慎,就会自身不正。自身不正,就会使事业荒废。永远存心敬慎,就会使王业万世永存。”接着吕尚又解释说:“简约而又可付诸施行,并且可以永远留传给子孙的至理名言,就是《丹书》中的这几句话了。我听说,用仁的方法取得王位,又用仁的方法来守住王位,那王位就可流传百世。用不仁的方法取得王位,而用仁的方法来保守王位,那么王位还可以留传十世。如果用不仁的方法取得王位,而又用不仁的方法来保守王位,那就顶多只能保其一世而已。”周武王听了吕尚的一番话,十分警惧,便把吕尚的话铭记在座席的四角,以及几、鉴、盥盘、堂柱、衣带、门窗、宝剑、弓、矛等许多日用和常见的器物上,以便随时随地可见,用以警惕自己。
武王践祚后,又在吕尚的谋划下,采取几项重要措施:其一,命南宫括把鹿台的钱和钜桥的粮食,用来施散给平民和奴隶。鹿台建在朝歌城中,据说“其大三里,高千尺”,商纣王把搜刮来的钱财,都收藏在这里。钜桥是一座巨大的粮仓的名称,商纣王把剥削来的粮食都贮存在这里,现在周武王把这些钱粮分给穷苦人民,就可以争取民心。其二,命令召公把因劝谏商纣王而被囚禁的箕子释放出来;又命令召公把因对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不满而被囚禁的“百姓”(即贵族)释放出来,并且表彰贤人商容的居闾;又命令闳夭封修比干的墓,以示对这位贤臣的表彰和纪念。通过这几项措施,来安抚商王朝的旧贵族,以减少他们对周王朝的仇视和反抗。其三,命令南宫括和史佚迁移象征王权的九鼎,以示天命的转移和王朝的更迭。其四,废除商的弊政,修明周的新政,以向天下显示周王朝的新气象。以上措施对于安定人心,巩固新生的周王朝,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五、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
事君要终生,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必遭杀身之祸。因此事君以敬,乃是臣子保全自己重要之术。这里以荀攸与宋濂二人为例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