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27

第27章 谋攻(2)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伐谋的实质是对敌人正在计划或刚刚开始遂行其谋划时,便能窥破其谋,揭穿其谋,破坏其谋,借以实现己方的政治军事目的。《百战奇略》云:“凡敌始有谋我者,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就是说,当敌人开始谋图侵我时,要针对他的企图加以破坏,使敌人不敢对我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孙子·谋攻》中说的:“指导战争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

曹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上兵伐谋”作过解释。他说:“兴师深入长驱,据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他认为“上兵伐谋”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并和“伐兵”、“攻城”互相配合,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达到使敌人全部降服的目的。它不是取消军事斗争,也不同于使敌人全部降服的目的。它不同于取消军事斗争,也不同于死拼蛮干的单纯军事进攻。优秀的指挥员无不重视首先以谋略战胜敌人,“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全伍为上”,兵不血刃而达到利可全之目的。

“兵以诈立”,多谋者胜,这是军事斗争的普遍规律。“谋诈”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又和战场上的军事行动紧密相连。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还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改变物质力量的形态。指挥员计谋运用得当,常可以不用武力而使敌人屈服,甚至推迟或避免一次战争的爆发,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不胜枚举。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谋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途中得此消息,为替国家排难解危,他急中生智做好两手准备:一面派人星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信;一面假扮成国君使臣,挑选20头牛,自乘一车,迎着秦军而去。走到滑国的延津,与秦军相遇。弦高按照使臣礼节拜见秦军主将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领部队来,特意准备一点薄礼,派我前来迎接和慰劳将军。因为我国处于几个强国之间,不断遭受外来侵略,所以厉兵秣马,边防将士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你们见此情况不要介意。”孟明视听罢,大吃一惊。他觉得自己的军队劳师袭远,是为着攻其不备。既然郑国已得知此一行动,又做好战争准备,若再去袭击很难取胜。于是改变计划,顺手在滑国抓了一把,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郑国由此避免一场战祸,转危为安。

优秀的指挥员多重视“伐谋”,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旧唐书·列传第七十郭子仪》载,公元765年,吐番、回纥、党项、羌浑、奴刺、山贼任敷、郑庭、郝德、刘开元等30余万人进犯,唐京师大震。朝廷急召郭子仪视师。子仪知兵力单薄,战必不胜。但自忖彼等多系自己旧部曲,且又素结以恩信,度彼等必不忍以刃相向。于是,亲率数骑直奔回纥营寨。回纥诸酋长纷纷下马参拜。子仪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对回纥诸酋长陈说利害,并责其负约。诸酋长谢过,子仪即召与饮,并馈绵彩结欢,誓好如初。郭子仪利用了吐蕃与回纥之间的矛盾,争取与回纥结盟,吐蕃势孤,只好退兵。唐之危随之解除。

“伐谋”的目的,在于求得无形的胜利。它包含有广阔的内容,如运筹、计划、政略、经济和外交手段的配合,以及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的用兵等。这就要求军事指挥机构中,必须分工有专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

《六韬》中讲,领兵挂帅的主将周围,要组建股肱羽翼72人,帮助主将运筹计划。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包括有司、政、后各类专业人才的谋略班子。到了19世纪,西方军队中出现了由各类参谋人员组成的参谋机关,逐步发展成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部或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组成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军事谋划工作,他们将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运筹学运用于战争,使一批新式武器与新战术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由各类科技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颇受美国朝野的称赞。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用于军事,“伐谋”也将比过去更加复杂。

五、谋深计远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就是说自古以来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远谋方有深韬略。军事家应具有战争头脑,能置身于泰山极顶观察局势,不被一叶障目,不计一时得失。而应着眼长远利益,着眼未来。

《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为我们处理好这一关系做出典范。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攻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后赏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晋文公顾近时之利而不忘百世之利,可谓具有远见的一位明君。

《战国策》记载一则预测事态发展而深谋远虑,从而避免亡国的故事。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如果魏顺不预测到五国将攻市丘,在未发生战争之前就去劝说楚王,则市丘之存在的命运就很难设想了。

《三国志》记载:曹操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能够战胜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具有远见卓识分不开。特别是在军阀混战中注意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在建安元年镇压黄巾起义后实行屯田,“州里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交粮之劳”,“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一般没有远见的军阀是“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舍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曹操发展农业生产就在于他有远见,对未来预测能力较强,最终得以称霸。

一个将帅如果预见能力强,就能把握事态的发展,争取斗争的胜利。《三国演义》记载:赵云保护刘备去东吴招亲,临行前,孔明交与三条“锦囊”,即三条妙计,这充分反映孔明预测能力强,能够把握事态的发展进程。到东吴后,打开第一个“锦囊”,赵云先让“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玄德入赘东吴,城中人尽知其事”。“又教玄德往见乔国老。”孔明知道孙权、周瑜意在荆州,提亲是计,十分保密,孔明第一计是使人尽知。国太感到,如杀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将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若用此计,便得了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迫使孙权弄假成真。孙权硬的一手失败后,必会将错就错,用软办法将刘备留作人质。刘备掉进安乐窝,贪恋女色,乐不思蜀,忘记帝业大事,因此孔明的第二条“锦囊”计:“今早孔明使人来报,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便回。”激刘备逃出东吴。孔明还推断周瑜必然会在各路口派兵把守,刘备一旦逃回,必派兵追杀。因而最关键的时刻,只有依靠郡主的权威,才能斥退追赶、拦路的东吴将领。出于这一推测,他预先设计出第三条“锦囊”计。孔明的预测能力所产生的计谋,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朝姜太公在回答是否可以出兵伐商时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这说明谋者仅仅预料到事态的变化还不够。预测是为了更好地谋略,并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将行动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姜太公不仅预测到商之将亡,而且辅助周王朝为伐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姜尚曾对周文王说:“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捕,免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要文王在伐商前装出无所作为的样子。到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武王得到报告说,商纣王叔父比干因劝谏纣王,被纣王杀死,纣王叔父箕子因不满纣王残暴淫逸,被囚;纣王庶兄微子见国势将危,多次劝谏不听,遂出走。周武王问姜太公:“商可伐乎?”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武王于是年正月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各诸侯国会师孟津。2月5日陈师牧野。牧野一战,几十万商军“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王登鹿台自焚,商王朝六百余年统治结束。

孔子在《中庸》中说:“凡事豫而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任何事情,如果有了预测,先做好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预测事物的进展对于谋略者来说显得何其重要,只有预测了才能早做准备,没有预测好也就无从做好准备,预测是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谋略者,需要具备预测能力,高明的谋略者必须具有高明的谋略艺术,他将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些,认识得更深一些。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布鲁斯·卡顿在谈到预测艺术对一个领导者作用时评说林肯总统道:“对此人说来,有的时期天空会接触不到地平线,而他却看得到天际之外正在移动的物体。”

六、因形用权

《吴子兵法·论将第四》:“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意思是说,一般作战的要诀,在于一定先弄清敌方将领,观察他的才能如何。通过由表及里地分析判断来确定相应的对策,就会不十分费力而大功告成。权诈之术,只有迎合敌方决策者的情绪特点才能生效。聪明的指挥员,应切切实实地掌握敌方将领的一切情况。相传在北宋时,北辽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只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说宋朝如果有人能对出下联,自愿收兵,决不食言。那上联写道:

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独战。

宋营里三军将领相互传阅,无人能寻。民间一位塾师听此消息后星夜来宋营,立刻写出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站旁,合手便拿。

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恼羞成怒,不但没有收兵,竟连夜出兵偷袭宋营。不料宋营因形用权,预先设好埋伏;并乘番兵偷袭之际,分兵攻打空虚的番营。这一来,番兵偷袭遭暗算,自己营盘又被偷袭,进退无路,不战自溃,八大王有的阵亡,有的被擒……据说自此一战,辽政权三十余年不敢斜视中原。

这个战例正是建立在对敌将个性特征深刻了解基础之上的,针对敌将目空一切的骄傲情绪,用计谋挑起敌将怒气,又巧施妙计,陈兵布阵取得作战胜利。

军事谋略的很大成分是夺敌将心,而夺心先得知心。所以,敌手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正是我谋攻的突破口。例如古代兵法中讲的:敌将若是孤陋寡闻、暗昧无知而轻于信赖别人的人,就可以用各种诈术引诱欺骗他;若敌将是个贪财好利而轻视名节之徒,就可以赠送宝马良车、财货美女来收买他;若敌军中上层指挥员富足而骄奢,下级士官兵卒贫穷而怨恨,就可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分化瓦解;若敌军的精神防线已崩溃,部队对上级指挥官丧失信心而无所依从,就可以用突然猛烈的震撼性打击使其彻底溃散;若敌军中下级军官鄙视他们的上级将领而存有异志,就可以打入其内部,争取我的内应力量;若敌军久驻一地,惰气充塞,将士懈怠而放松警惕,就可以乘机秘密行动,进行奇袭,等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形用权,在于深入研究敌军。研究敌军的装备,研究敌军的战术,更要研究敌军思想组织领域里的裂缝和敌将用兵的习惯及才能。

七、胜于无形

《孙子兵法·形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就是说,预见胜利超不过一般人的洞察力,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取胜而名扬天下的,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得耳灵一样。古时所谓善于打仗的人,他取得胜利,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

自古道:“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譬如治病与防病,待大病缠身,再作调治,即使痊愈,身体毕竟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和摧残。倘若防患于未然,则可免除许多痛苦。所以应该说,预防工作做得好的,才是最高明的医生。然而,正由于患消于未生,天下不知,无人称智;胜于无形,兵不血刃,无人言勇。

春秋末期,公输般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知道后,赶至楚国,向楚王陈非攻之义,终使楚罢兵。这段史实,就是“形于无形”的典型事例。

楚惠王时,鲁之巧人公输般为楚作云梯,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且因以见楚王,陈非攻之义;王及公输不能难,而攻城之念不衰。墨子乃与公输角攻守之技,公输九设攻城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之攻械尽,墨子之守围有余。公输般诎而曰:“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墨子亦曰:“吾知子所以拒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围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楚王曰:“善!”乃止不攻宋。(《见公输篇》)其后楚鲁阳文君欲攻郑,墨子说而罢之;齐欲伐鲁,墨子又说而能罢之。

墨子挽救了宋国,本应当受上赏。可是,当他回鲁国时经过宋国,适逢天雨,到一家村民的门前避雨时,宋国人还以为他是楚国的间谍,不许他进去避雨。这是一个排难解危而“无智名,无勇功”的典型例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从总体上说,只要有阶级存在,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家没有被消灭之前,完全制止战争的爆发是不实际的。然而,就一个时期、一个局部地区来说,设法避免或推迟一场战争的爆发,则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