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03

第3章 胸怀全局(1)

一、系统严谨

据《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士弥牟修筑周城,由于他对整个工程的长度、高度、宽度,沟渠的深度,用土的数量,运输的远近,竣工的日期,需用的人工及所要消费的粮食数量等等,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因而在30天内如期完成了巨大的施工任务。苏轼治理杭州西湖,也是采取了系统谋略的思想。据冯梦龙《智囊补》记载: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荒芜的湖面),将安所置之?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于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麦,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湮塞。”……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军事政治斗争中,是否系统地谋略,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亡。因而军事谋略家们都非常重视系统的谋略,以免留下漏洞,被敌人所击。孙子提出:“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的系统的谋略思想,就是说,明智的将帅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历史上成功的战例都是系统谋略的产物,而无全局观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然会出现重大的失误。

二、布置周密

谋略的系统思想还表现为不仅要考虑现在,而且要考虑未来;不但要考虑眼前利害得失,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种先暂时让步,再伺机进攻的系统谋略。东周时代郑庄公克段于鄢的史实也是使对手充分暴露其行径,当事物发展到极端并开始走向其反面时,才采取有力措施一举成功的谋略。史载:郑庄公有个胞弟叫太叔段,素有贰志,恃宠得志,肆无忌惮,积极篡夺庄公之位。公子吕深以为忧,屡劝庄公讨伐,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后来,太叔段窃据京城,招兵买马,私养死士,待机而动。公子吕谓曰:“太叔段养成势大,如不及早除之,为患日深。”庄公问计于公子吕,公子吕曰:“主公若必俟其先发,宜挑之速来。”如何进行挑动?庄公做了周密安排:第一,声言人周,诱出太叔段,兴兵争郑;第二,公子吕预先引兵伏于京城近处,乘其出城,入而据之;第三,庄公引兵埋伏在太叔段必经之路之禀延,切断归路。一切安排就绪之后,庄公假传一令,使大夫祭足监国,自己往周朝面君辅政。姜氏(国母)闻之大喜,写密信送至京都,约太叔五月初旬兴兵袭郑。公子吕预先伏于要路,杀送书人,将书送给庄公,阅后缄封如故,别遣人假作姜氏所差,送交太叔,以五月五日为期:要立白旗一面于城楼,便知接应之处。太叔得此假信,信以为真,果然倾城出动,奔袭郑。岂知庄公早已四处埋伏,一等出城,公子吕乘机入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京城。然后公子吕出榜安民,大造舆论,瞒说庄公孝友,太叔背义忘恩之事,满城人都说太叔不是。太叔闯变,星夜回辕,攻打京城,然而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太叔自刎而死。

太叔采用政变之法,缺乏周密部署:一是仓促发动,事先未作充分准备;二是未能辨别“离位”之真伪,受其挑动;三是没有很好掌握“离位”后之动态,盲目行动;四是中央大权还未真正掌握在手,阴谋一旦败露之后,不能发动政变。总之,计划不周,行动盲目,是其缺点。

但从“挑动者”方面而言,计划颇为周密:第一,洞察阴谋,早作防备,不使攫取中央大权;第二,挑动自然,使其中计、上套;第三,埋下伏兵,断其归路,直捣虎穴;第四,切实掌握“挑动”后之动态,争取相应之斗争方针。总之,部置严密,掌握斗争主动权,是其优点。

“挑动”之法,是一种比较高明之斗争艺术。使用此法,可以尽快地觉察敌人之存在,暴露敌人之阴谋,斩除祸根,为国除害。使用此法,正好按照敌人计划设下圈套,将计就计,容易使敌人受骗上当,迫来就范。通过挑动,会使敌人全部动作起来,引出笼子,一网打尽。在周密布置之下进行挑动,可以完全牵着敌人鼻子走,将计就计,掌握主动,容易取得胜利。

三、结构调整

谋略的系统思想还表现在对系统内的已有部分作结构上的调整或重新安排,这同样也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同是碳元素,金刚石与石墨的硬度有天壤之别,其原因就在于结构不同。人们熟知的孙膑助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就体现了孙膑通过调整结构来使事物发生质变的系统谋略思想。拿破仑曾对于骑术不精,但善于协同作战的法国骑兵,同当时精于马术而纪律松弛的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作了一段充满哲理的描写: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这就是结构优化所谋取的整体优势,也是系统谋略所取得的成效。

四、步步连环

谋略的系统思想用于军事、政治斗争方面就是使用连环计。一般说,“连环计”给敌方甩包袱,或者故意给敌方制造包袱,使其自相钳制,失去行动自由。运用时,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并用。连环计的用法很多,但目的是要从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中,抓住敌方关键性的弱点,施谋用计,以钳制敌方行动自由,创造出良好的战机。“连环计”并非指连续施用两个以上的计谋,而主要是看计的内容,两计互相牵连。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赤壁大战中,刘备的谋士庞统诈降曹营,怂恿曹操把战船用铁索连起来,表面上是帮助魏军克服不习惯水上作战的弱点,实际上是让这些船只无法逃脱,为周瑜“火攻”创造条件。这是非常典型的“连环计”。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故。董卓在朝中作乱,司徒王允欲除董卓。时骁将吕布为董卓义子,欲除董卓,必先离间二人的关系,王允发现二人共同的弱点是贪女色。恰好王允家中有一个侍妾名叫貂蝉,容貌出众,王允便假托是自己的女儿,先把她许配给吕布,然后又献给董卓。一天,吕布进入董卓住室,看见貂蝉,貂蝉指着自己的心向吕布示意,被董卓发现。董卓以为吕布调戏自己的爱妾,怒从心头起,拔出手戟向吕布掷来,吕布赶紧逃了出去。路上,吕布遇到了王允,把刚才的事情对他说了,王允火上加油,激怒吕布,从此,吕布对董卓心怀不满。王允见时机成熟了,就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了吕布,并约为内应,最后假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王允把貂蝉同时许予董卓和吕布,形式上是美人计,但从其实施过程来看,却是典型的连环计。

子贡游说齐国进攻吴国,也是采用连环计的策略。公元前484年,齐国的右相陈恒企图操纵国政,但是觉得有国书、高无平等大臣在朝中,有些碍手碍脚。经过考虑,他心生一计:把国书等人派遣出去。于是,他向齐简公说:“鲁国作为我们的邻国,却勾结南方的吴国一道攻打我国,这个仇一定要报。”于是向简公建议派遣国书等几位大臣率领兵马讨伐鲁国。陈恒亲自送齐军来到汶水之滨扎营。孔子听到消息,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周围学生:“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有难,不可坐视不救。谁能替我到齐国去,制止齐军攻鲁?”子贡从座席上站起来自告奋勇,前去当说客。子贡立即来到汶水求见陈恒。子贡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话:‘忧患在外部的应当攻击弱国,忧患在内部的,应当攻击强国。’据我观察,相国和贵国的国书等各位大臣之间,有些纠葛。现在,国书和高无平等大臣率军进攻衰弱的鲁国,毫无疑问将取得胜利。但是,取胜的功劳属于各位大臣,这样,各位大臣的权势将不断增加,而相国就将面临困难。如果相国能够移兵去进攻强盛的吴国,那么,进攻必将受到挫折,这样,国书等各位大臣将面临困境,而相国就可以掌握齐国的大权。这对于相国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计策?”陈恒高兴地说:“先生的一番言论,使我顿开茅塞。然而现在齐军已经来到汶水,如果改变方向去征伐吴国,人们必将怀疑我的动机。你看怎么办?”子贡说:“只要你先按兵不动,等我立即到吴国说服吴王派兵来救鲁国伐齐,这样,齐国就有攻吴的理由了。”陈恒同意子贡的意见,就对国书说:“我听说吴国将进攻齐国,因此,我们的大军先驻扎在这里,暂不伐,等我派人探听吴国的消息,如吴国来犯,就先打败吴军,然后再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