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初,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士人南迁。祖逖也带着自己的部曲百余家逃向江南,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当祖逖乘车渡江时,他感慨地说:“祖逖如果不能清中原而再渡江回北方,有如大江。”于是,自己屯驻在淮阴一带,冶铸兵器,招募士勇,几天之内,聚集了二千多人。不久,祖逖便上书朝廷,请求北伐。他对晋元帝说:“现在中原战乱,胡虏横行,而人民却思念晋朝。大王如果能派像祖逖这样的人收复中原,人民一定会望风响应。”于是,司马睿派祖逖北伐。祖逖受命渡江以后不久,就收复了淮北的大片土地。在祖逖打到东川的时候,派部将韩潜与后赵大将桃豹相持,双方几经交战,但一直没有分出胜负,一直相持了四十多天,双方粮食供给都发生了困难。为了迷惑敌人,祖逖就派人用布袋装满土,用一千多人不停送往韩潜军中。同时,又派几个人担着米谷,在道旁休息。桃豹见这几个孤单士兵,就派兵追赶他们,这几个人随即把粮食扔下逃走了。桃豹的军士把这几担粮食抢了回去。桃豹一见真是粮食,误以为韩潜军中粮食十分充足,而自己的士兵却几天没有吃饱饭了,惟恐临阵发生兵变,便在夜里逃走了。
南朝刘宋时,檀道济兴兵伐魏。到江北以后,累战累胜,一直攻到历城一带。魏人见檀道济孤军深入,就派轻兵袭扰檀道济粮道,焚烧粮草。由于后勤供应不上,檀军粮草殆尽,只得全军引退。不巧,军中有一卒跑到魏军投降,告知了檀军没粮的消息,魏人立即兴兵赶来。对魏人来追,檀道济军中上下大惊,以为必败无疑,人们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这时,正值天晚,檀道济便下令军中,乘着黑暗用斗量沙土,大声唱歌,又把军中仅剩的一点粮食覆盖在上面,这样便堆了一个米山。第二天早晨,魏军一看,檀道济并不乏粮,便以为那个降卒有诈,把他杀了。之后,全军退了回去,檀道济也保全了自己的军队。
此后,唱筹量沙作为示假隐真的一条谋略,被后人所广泛运用。
三、弱守强攻
《百战奇略·守战》云:“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且固守以待敌有可破之势,而出兵以攻,无有不胜。”攻与守,是达成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纵览古今,战争的“魔方”在军事家手中尽管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图案”,但就其组合各种“图案”的基本“色彩”来说,战不过攻守,术不过奇正,形不过虚实而已。
弱守强攻的本意,是指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要从敌我力量的对比出发,把“知己知彼”作为制定决策的一个重要思想。因为进攻主要凭借军队的机动力和打击力,防守则可以和地利、工事设防结为盟友,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所以,同样的力量,攻不足则守有余。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军队的突击力量弱,防守者深沟高垒,守险不出,就可以阻止对方的进攻。来复枪出现后,进攻作战中出现了火力冲击,但防守者采取阵地与火力相结合,仍然创造了突不破的防线。到了飞机和坦克联合作战的时代,“线式防御”的大堤被冲决了,随之而来的是具有弹性和韧性的环形防御……如果说,在未来战争中进攻的一方将会创造出更新的作战方式,防守者也必将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防御方式来。
由此可见,在作战方式的发展变革中,攻法变必然引起守法改,守法改又会引起攻法变。随着军事技术的日益发展,攻防手段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了一条交替前进的历史曲线,而不是两条齐头并进的平行线。在每次攻防手段失去平衡的弯折处,军事家最容易被历史曲线的折角挡住视野,以致失去创造新对策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军队视攻击为万能,有所谓“遇敌即进攻”之说,战后他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视防守为万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防御制胜的思想在整个西方一落千丈,先发制人的进攻战又被视为取胜的唯一妙法。这种摇摆不定的军事思想,既不符合攻防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使军事决策的选定脱离客观实际。
就具体的作战内容而言,攻与守是紧密相联的。进攻是防守的转机,防守是准备进攻的手段。弱守强攻,包含着运用时间和空间,养精蓄锐,创造和等待战机的思想。
李牧戍边代郡,明示弱,暗蓄锐,十年守而不攻。他虽一度被撤职,终不改此谋。直到最后条件成熟,突然反击,“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周亚夫坚壁昌邑,敌“数挑战,终不出”。待敌粮草断绝,回师撤退时,周亚夫乘机追杀,一举平定七国之乱。这是以“弱守”争取时间,为“强攻”创造条件的两例。
我军在实行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时,用少量的兵力阻止多路敌人的进攻,同时集中我主力,迅速歼敌一路,得手后再击其余,直到打破敌人的合围。这是运用战场空间,实现“弱守强攻”之一法。
四、怯防勇战
《孙子兵法·势篇》:“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怯勇,势也。”孙武强调要有勇敢的素质,以怯弱之心防敌,以英勇之势而攻敌。《兵经百字·谨字》:“用兵……无时非危,当无时不谨。人军如有侦,出境俨临交,获取验无害,遇山林险阻必索奸,敌来虑有谋,我出必裕计。”怯防,并非畏敌,而是说防备敌人时,要特别小心谨慎。战斗过程中,无时不存在危险,因而什么时候都要谨慎。勇战,是说一旦打起来,就要以必胜的信心,无畏的气概,英勇地与敌人作战。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南梁太守冯道根,奉命去镇守与北朝东魏交界的边陲重镇阜陵。他一到任,就率众进行战争准备,加紧修筑城防工事,还派人到敌区侦察,好像敌人真的要来了,自己什么都不行。一些人讥笑他胆小畏敌。冯道根对大家说,这就是怯防勇战的道理。随后继续进行战争准备。
时过不久,阜陵的城防工程还没修好,魏将党法宗率军二万,兵临阜陵城下,企图一举取胜。此刻,城里许多人惊惶失措,担心阜陵城守不住了。冯道根却沉着镇定,从容不迫。他判断敌人初来,表面看锐气正盛,实际上敌人自恃兵多势强,只有进攻的打算,必无防范的戒备,正好是打败它的机会。于是,他挑选了二百名精壮勇士,乘魏军立足未稳,突然出城,迅猛地冲入敌营。魏军遭此不意的打击,顿时阵脚大乱,不战而溃。党法宗见阜陵军民作战英勇,冯道根指挥有方,便收拾残兵撤退了。
防敌务实,战敌可虚。务实,先置自己于不败之地;可虚,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胆略则能填补物质力量的差距。
防敌无充分的准备而藐视敌人,是败军之策;战斗的枪声已经打响再讲重视敌人,乃丧旅之计。自古以来,没有无备而取胜的军队,却有以“冒险”而成功的将军。
怯防与勇战,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怯防,才会重视研究敌人;也只有在深入研究和了解敌手的行动规律之后,才会产生出克敌制胜的坚实信心和勇气。
五、用少务隘
语出《吴子兵法·应变第五》:“用少者务隘。”隘,狭、小、险阻。又《百战奇法·寡战》:“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意思都是说,如果敌众我寡,一定要利用黄昏的时候,或者在深草丛中设置伏兵,或者在谷口隘路截击敌人,战斗就一定能胜利。这一谋略,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一条重要原则。
一般说,山岳丛林,深沟险谷,大部队难以展开,而小部队却可以从容布置。战争史表明,少量兵力对众多敌人作战,强攻硬拼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险要地形,或设伏,或截击,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达成突然歼敌的目的。
公元前626年,秦晋崤之战,孟明视败军丧旅自遭擒;公元前342年,齐魏马陵之战,庞涓智穷兵败而杀身。这些被胜利者创造出的奇迹,都与“务隘”有联系,都是采用伏击而成功的。
“不知民情难为相,不知地形难为将。”谋略思维之鹰,翱翔于天空,俯瞰的应是具体的战场。奇谋方略的创造,常常要借助于地形条件。孙膑“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定入魏之谋”;韩信“先知井陉之堰,而后可决胜赵之计”。战场条件在战争中虽不是个活跃的因素,但选定适当,就等于在以劣胜优的杠杆下找到了一个稳定的支点。
山谷隘地,咽喉锁阴之处,峰壁对峙,很少回旋的余地。大部队一旦陷入此境,无法展开兵力,就如同蟒蛇钻进竹筒,首尾难以相顾;老牛掉进水井,有力用不上。相反,这种地形对于小分队作战来说,不便于机动的自然之害,就变成了可以隐蔽企图、设伏用奇的有利因素。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动员了一千二百多艘战船进攻希腊的柯林斯地岬。当时,希腊只有三百七十多艘战船,处于明显的劣势。希腊海军指挥官提米斯托克里斯认为: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舰队,同优势之敌在宽阔的海面上作战是极为不利的,只有设法将敌人引诱到狭窄的海峡,使对方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胜利才有希望。于是,他把自己的舰队全部集中在沙拉米斯海峡内,海峡的两个入口处也不设防。很多人担心这样做会被敌人封锁全歼,然而,富有实战经验又摸透了敌手心理的提米斯托克里斯却胸有成竹。
九月二十二日,波斯国王向他的舰队发出进军柯林斯地岬的命令不久,忽然收到一份来自希腊舰队的情报,上边写道:“等到夜幕将垂的时候,希腊人不会再坚持下去,他们将乘着黑暗的掩护,各自飞奔逃命。”这份情报本来是希腊指挥官有意识地制造和透露给敌人的,可是波斯国王因早就听说希腊内部意见分歧,有分裂的迹象,便对这份军事情报信以为真,决心趁机将希腊舰队一网打尽。于是,他命令自己的舰队改变进攻目标,秘密地驶向沙拉米斯海峡。
第二天拂晓,庞大的波斯舰队驶入水面很窄、浪高潮急的海峡后,战船上下颠簸,队形越来越拥挤、混乱。这时,坚固沉重的希腊战船乘机全速冲击,紧擦着波斯战船的一侧驶过,将波斯战船的一面船桨全部折断。丢失了一面船桨而无法操纵的波斯船队乱成了一团,随后被希腊的战船一艘艘撞翻海底……希腊人大获全胜,并从此夺得了制海权。
这个古老的海上交锋的战例,可以说是在正规作战中的“用少务隘”。
据《北史·周太祖本纪》载,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就是体现“用少务隘”军事原则的战例之一。从当时兵力看,高欢优于宇文泰军,拥兵二十万,而宇文泰不足万人。宇文泰面对强敌并不畏怯。当时诸将认为众寡不敌,请求等高欢再往西进时出击。宇文泰说,如果高欢进至长安,人心必然大乱。乘其远道而来,应该立即迎击。于是,命将士只带三日粮,渡渭水,前往沙苑(今山西高陵县),距高欢仅60里而阵。宇文泰采纳部下李弼建议,预先在渭曲“背水东西为阵”,命令将士都隐蔽在芦苇丛中,以鼓声为号发起攻击。傍晚时,高欢军到,见宇文泰亲自率军前来,列阵准备决战,而且见西魏军兵少,争相进击,行列大乱。双方正待交兵,宇文泰鸣鼓而攻,士卒都冲向前去,西魏将于谨率众合击,李弼率铁骑横击,将高欢军腰斩为二、斩杀无数。高欢鸣金收兵,众心离散,无法再战,连夜渡河东撤。高欢此役损失甲士8万,且皆为精锐。宇文泰在渭曲会战中,以“寡军务隘”之策获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