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东汉时,居住在陇西一带的羌人屡次发动起义,反抗汉朝的统治。为了安定这里的局势,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我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及战,诩令军中,强弩勿发,及而潜发小弩,羌以为兵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备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败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部门出,北部门入,贸易衣食,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据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民,开通水运,诩始到郡,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年,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民增至四万余户,人足家给,一郡遂安。”(《资治通鉴》)
田忌、孙膑手握重兵,却认怯致敌,示以虚形,用减灶之法诱敌上钩,而后出奇制胜;虞诩自思兵力不足,却以强致敌,用增灶之法吓退羌军。孙膑与虞诩在用兵计谋上一减一增,其中道理何在?虞诩对此说得很清楚:“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其意盖视情况不同而灵活用之。此即“增”与“减”之间奥妙之所在。
古代兵书强调,取胜之道,用兵之法,贵在不复。减灶与增灶,反映了两个相反方向之量变,但却说明一个道理:指挥员用谋,必须基于战场之客观情况灵活用兵,不可拘泥一格。此话说起容易,但真正做到却不简单。如果指挥员照猫画虎、刻舟求剑,不知变通,势必丧师败旅。而如果机械搬用先前胜敌之法,也决不会克敌致胜。
历史记载:孙膑曾运用“围魏救赵”之计,皆得成功,一次为赵解围,一次为韩退敌。但后者不是前者之简单重复。前者是避实击虚,在预先选择的战场上给魏军以迎头痛击;后者则示之以弱,中途伏击,颇有诱敌深入之意。
减灶与增灶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如何学习和运用前人之经验。战争在发展,情况不断变化,学习古人经验,切忌囫囵吞枣,照搬照套,贵在从实际出发,推陈出新。
二十二、虚实之间
军事斗争较之其他事物更难把握,原因在于战争双方都在秘密中进行着。而且总是虚虚实实,给对方造成错觉,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东周列国志》在说到楚庄王平定叛逆斗越椒时,叙述了“双雄比箭”的故事。养叔一箭射死斗越椒,用的是虚实相间的手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楚庄王设下假退兵之计,引诱斗越椒追至清河桥。他过桥后方知中计,企图返回,可桥已被庄王拆掉,断了后路。桥对面的楚将乐伯高喊:“叛逆越椒,快投降!”斗越椒令士兵隔河而射。这时,乐伯军中站出一员小军官,大声对斗越椒说:“河阔如此,箭何能及?闻令尹(越椒原任楚国令尹)善射,吾当与比较高低,可立于桥堵之上,各射三矢,死生听命。”这位军官姓养,名由基,由基精通射艺,被军中称为“神箭养叔”。
越椒问过对方姓名,见是无名之辈,自然不放在眼里,并要求先射三箭。养叔依之。斗越椒第一箭射来,养叔用弓轻轻一拨,那箭便落入河中;第二箭射来,养叔把身子一蹲,那箭便从头顶擦过。斗越椒喊道:“不许躲,躲了不是好汉!”养叔说:“这次一定不躲。”话音刚落,第三箭飞出,养叔不慌不忙将箭接在手中。接着喊道:“大丈夫说话算数,不得逃走,看箭!”斗越椒三箭未能射中养叔,心里着慌,听得弓弦响,忙向左边一闪。“箭还在手上,你讲过躲闪不称好汉,为何躲闪?”说着又虚拉一弓。斗越椒听得弓声,又急忙向右闪去。就在斗越椒向右一闪的瞬间,养叔手放一箭过去。斗越椒不知箭到,躲闪不及,那箭正中脑门,迎头倒在桥头。斗越椒的兵马见主帅阵亡,纷纷逃命或就地投降。养叔一箭射死斗越椒,立了大功,庄王厚加赏赐,委以重任。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一定之规,无蓝本可循,是军事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说用兵作战要运用各种方式迷惑、欺骗敌人。在相互用诈的战场上,如果你不善于欺骗敌人,则必定被敌人所欺骗;如果你不能及时识破敌人之诈,也就难免陷入敌人的圈套。养叔之所以一箭中的,正是以虚晃两箭欺骗了对手。
用虚虚实实的作为或不作为迷惑、欺骗对方,是古代将帅十分重视的谋略思想。他们根据作战对象、时间、地点的不同,采取虚实不同的计谋,多能收到示假隐真的效果。譬如,孙膑胜庞涓采取的“减灶法”,是明留破绽,暗设伏兵的迷敌之法。宋朝毕再遇与金兵对垒时用的“悬羊击鼓”,乃是明留其势,暗中撤兵的迷敌之法。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虚虚实实的谋略。
关于虚与实的谋略,《孙子·计篇》中讲过,但说得更明确的还是《草庐经略·虚实》。文中讲道:“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或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意思是说,使敌人不了解我方弱小还是强大,可贵之处就在于我能够采取各种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或者将虚装作实,或者将实装作虚。或者将虚表示为虚,使敌人误以为我实。或者将实表现为实,使敌人反误认为我虚。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用兵的基本规律——“诡道也”。
要灵活运用虚与实于战争实践中,要求指挥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不应被“直线型”思维所禁锢。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点之一是,不仅能认识与熟悉军事上的一般规律、传统的战术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从常规的方法中跳出来,用非常规的作战方法去战胜敌人。这就要求指挥员使自己思维避免“直线运动”与“逆向运动”。斗越椒三箭未能射中养叔,思维的注意力便转到如何躲闪对手的三箭上,对养叔所采取的虚晃两箭的计谋却毫无思想准备;按常规弓响箭到,应及时躲闪,可他没有料到躲闪的则是虚箭,实箭何时射出却没有料到,养叔也正是料到斗越椒的习惯思维,才采取虚而实之的迷敌之法,结果一箭成功。这其中的奥妙确实值得玩味。
二十三、实而实之
《草庐经略·卷六·虚实》云:“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实而实之,使敌转疑我为虚。”“实而实之”是一种与敌抗衡时故意显露己方实力的谋略思想。这种谋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己方与敌方实力相当或己方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
东晋太元19年,后燕王慕容垂准备进攻西燕,以一部兵力进驻壶关,自率所部进驻沙庭。慕容垂令军队各自进入配置地域的同时,凭借自己的实力,公开进行战争宣传。西燕王慕容永得知敌军压境,便分兵把守各路关口,并屯兵积粮于台壁,派兵万余守护,准备应战。慕容垂进至沙庭之后却按兵不动。慕容永见此光景,顿生疑心,反而以为慕容垂屯兵沙庭是假,从南方迂回是真。于是,他除留置部分兵力于台壁外,其余各部都集结于轵关,防守太行山口。当西燕主力南调后,慕容垂亲率主力乘隙攻入天井关。5月,继续攻占台壁。并立即命部将率千余骑设伏。与慕容永接战后,慕容垂又佯退诱敌,慕容永不知是计,率众追击,被伏兵切断归路。后燕各路兵马四面进击,西燕军大败。
慕容垂在此次作战中,公开标榜自己的目的,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对方,采取实而实之的谋略。在战斗实施过程中,又针对敌方情况采取多种具体措施,终于取得扫灭西燕的决定性胜利。
二十四、实则虚之
明《草庐经略·卷六·虚实》云:“实而示之以虚,以我之实,击彼之虚,如破竹压卵。”本来力量强大,却伪装虚弱,麻痹对方,而后伺机胜敌。这是当我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时,为诱歼敌人所采用的谋略。在实际运用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此处本没有圈套,却故意卖出破绽,示以虚形,诱使敌人上钩,特别是在骄横之敌急于寻找我决战时,此种示形之法每用皆灵。
1944年,美英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准备在圣玛丽埃格利兹进行伞降。为了掩护这次军事行动,盟军在预定伞降地域的两翼,先接连投下几批假伞兵。这些假伞兵接近地面时,发出同真实战斗一样的音响,诱使德军包围伞降地域。这样连续几次,德国都扑了空,便麻痹大意起来。此时,盟军实施真的伞降,德军以为又是假伞兵落地,未能迅速做出反应,从而使盟军的空降得以成功。
在现代战争中,为了能保障军队的最大活力,攻防双方都非常重视采取真假结合、虚实相兼的手法疑敌误敌。例如,防御者采取真工事与假工事相掺杂,真阵地与假阵地相策应,虚部署与实部署相变换,明火力与暗火力相辉映;进攻者采取真基地与假基地,真导弹与假导弹,真飞机与假飞机等虚实并用或交替出卖的办法,使战场上的示形用诈更加丰富多彩。
1941年11月初,英国第八集团军进攻德军在利比亚与埃及防线,决定在空旷无际的沙漠里建立铁路终点站,准备卸载与储备汽油、弹药与武器。为了迷惑德军,英军总司令部在该站前方不远的地方,秘密设立一个假补给基地,并且在真假基地之间,铺设假铁轨,铁路上设有机车、煤水车、棚车与油槽车,这些车辆时常重新编组,造成一种运输繁忙,车队流动不停的现象。基地上,停放着大批卡车、装甲车、坦克和其他补给品,并且经常变换位置,给人一种货物搬运频繁、旧去新来之感。不过,某地内所有的车辆和作战物资都是假的,机车是模型,上面生有火炉,昼夜冒烟、喷火。与此同时,假基地周围还配置几个高炮连,既给假基地增强真实感,有效地阻止了德军侦察机的接近,以免看出破绽。英军摆下这个“实则虚之”的迷魂阵,德军果然中计。假基地牵制了德军大批轰炸机,不仅掩护了终点站的安全,还促使德军对英军的作战行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二十五、虚则实之
“虚则实之”与“实而虚之”恰好相反,是在自己处于不利之形势下,故意伪装实力雄厚的样子,威慑敌人,使其不敢贸然进攻。
《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这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敌人的谋略,在古代战争中,处于弱势一方,为保存自己,待机击敌,往往采用此法。
秦二世三年,刘邦智取蛲关之战,就运用了“虚则实之”的战法,是年8月,刘邦率军进至武关。秦相赵高逼二世皇帝自杀,强立子婴为秦王。9月,子婴刺杀赵高后,遂调兵遣将据守蛲关,以阻止刘邦起义军西进,迅速向蛲关发起进攻。张良劝阻说:“现在秦军还有实力,不能掉以轻心,贸然进攻。应派出士卒,在蛲关多树旗帜,作为疑兵,使其不知我虚实。再让郦食其、陆贾带上厚礼,说降秦将。”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一面虚张声势,炫耀自己实力,震慑秦军;一面让郦食其带厚礼去见秦将,晓以利害,迫使秦将答应倒戈,和刘邦一起进攻咸阳。接着,刘邦便乘其不备,突然对秦军发起进攻,引兵绕过蛲关、越蒉山,大破秦军,很快攻进咸阳,结束了秦王朝统治。
在这次战争中,刘邦从张良计,采用“虚则实之”的策略,慑服秦军,迫使子婴手捧帝玺,“素车白马”出城,向刘邦投降。
运用这一谋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心计,不可照搬照套,弄得不好反而为敌所算。
二十六、虚而虚之
“虚而虚之”的谋略,是说本来空虚又故意显出空虚的样子,让敌人反而认为我们暗中做了准备。孔明的“空城计”是这一谋略运用的典型战例。但属文学作品,不必作为战史战例研究。
建安二十四年春天,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刘备凭险固守,不与交锋。一次,曹兵在北山下运粮,黄忠领兵劫粮,未能按时回来。赵云带领轻骑出营侦察,正碰上曹军,两军仓猝遭遇,狭路相逢。赵云当机立断,急忙率领几十骑主动攻打曹兵,且战且退。曹军追至赵云营前。赵云退至营寨,明知自己兵力空虚,难以抵挡,却来一个虚则虚之的战法,故意命令士兵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操怀疑营中有埋伏,随即撤军。此时,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并用强弩追射,假装伏兵杀出。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很多人落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至赵云营中观看作战地方,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事:一天黑夜,一架苏军飞机在德军机场上空中弹起火。当机场附近德军向火焰熊熊的飞机奔去时,谁也没想到苏军飞行员降落在这个机场。如何冲出敌人的巢穴?这时,苏军飞行员发现前面灯火通明,停放飞机的地方,不时传来嘈杂人声,而相反的方向则又黑又静。他分析:黑暗是未知的东西,因而也就隐藏着更大的危险。于是,他毅然沉着地走进执勤人员的小屋,向那灯火通明的地方走去。
那里,一架德国飞机正准备起飞,乘客们已经坐好,然而驾驶舱里空无一人。显然,敌人飞行员在什么地方耽搁了。这位苏军飞行员迟疑片刻,整整飞行衣,走过人群,勇敢坐入驾驶舱。
飞机开始起飞,爬高,已经看不见机场。蒙在鼓里的乘客们在后面安详坐着,谁也没有注意他。黎明时,这位苏军飞行员驾驶着德军飞机,降落在自己的机场上……
二十七、虚虚实实
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无有定规。兵不厌诈,也是说,要用各种手段迷惑、欺骗敌人。或以虚为实,或以实为虚。或以虚为虚,使敌反以为实,或以实为实,使敌反以为虚。运用之妙,不一而足。
《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高欢征讨尔朱兆,就以虚虚实实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尔朱兆驻秀容,一天,突然得报,高欢率大军从晋阳开来,不日可到。尔朱兆刚败于高欢,本是惊弓之鸟,一听高欢进攻,更加恐慌,忙下令部队做好准备。可是过了数日,不见动静,派人打听,高欢已收兵回营。尔朱兆虚惊一场。过了十多天,探马又来报同样消息。尔朱兆未敢松懈,部下有点不在乎。紧张一阵,又不见动静。不几日,又传来高欢出兵的消息。尔朱兆也有点将信将疑,最后仍然和前两次一样。尔朱兆认为“事不过三”,不会有第四次了。可是,不久又得到报告说高欢率兵离开晋阳。尔朱兆又紧张忙碌起来,没曾想又是一场空忙。尔朱兆断定,高欢这是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关中及朝内反对势力,故意虚张声势,以防侵扰。也就消除了忧虑,放松戒备。
高欢得知尔朱兆放松戒备,知道自己计谋已经成功,果断地下大举进攻的决心。一切准备就绪,乘除夕之夜,突然出发偷袭尔朱兆。尔朱兆官兵惊恐万状,慌忙逃散。尔朱兆自知末日来临,让部将将他的头割下来去投降领赏。部将不忍,他就举刀杀死自己的坐骑,而后在一棵大树上吊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