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39

第39章 诡道(6)

有一则寓言故事叫“狼来了”,告诉人们不要说假话。但在敌我双方的生死斗争中,“狼来了”是一种正常的谋略现象。运用“虚虚实实”的谋略,实际上就是“狼来了”现象。运用和识破这一谋略是谋略家重视的问题。对于敌方的“虚虚实实”,我则时刻不能松懈警惕;我在实施这一谋略时,则应力图使敌方麻痹懈怠,真假不辨。

二十八、虚张声势

“虚张声势”也属诡道之一,意在以假乱真,迷惑敌人。在古代战争中,往往是处于弱军一方为保存自己,待机击敌的一种谋略。正如《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示形”之法多种多样,因时因地因敌我之势而变。本来势虚而伪示实形,使敌人以为我力量雄厚,不知我真情况,不敢轻易与我交战。我则可全师保军处于主动地位,伺机而动。

周灵王十七年,晋平公命元帅苟偃率军伐齐。齐灵公闻讯,亲率大军迎敌,双方战平阳。齐灵公部下主张分兵扼守平阳险地地势,灵公不听,而是深沟高垒,掘堑而守。作战一开始,晋军主帅荀偃派人告知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二国,已经以战车千乘(其实这是‘虚张兵势’)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丢失,则齐国即亡,何不早谋应付?”苟偃在这里夸张进攻临淄的兵力。同时,派兵在平阴山泽险要之处虚张旗帜,佯作阵势。又做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之上,战车皆左实右虚(只乘一人),将断木、树枝曳于车后,在山谷间扬起灰尘,以示晋军之众多。荀偃督上、中、下三军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进攻平阴城。齐灵公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瞭望晋军,只见山泽险要之地都有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齐灵公一见这场面,以为晋及诸侯兵太多。晋军主力与迂回部队会师临淄开展攻坚战,四面围攻,齐灵公率部突围逃向邮棠。

明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朱元璋之子)以南昌起兵,声言要直取南京。兵部尚书李充嗣得到消息,亲率大军把守要地。同时发布假命令,说官军十余万,一半到南京,一半到安庆,两广士兵水陆结集,按时进攻朱宸濠叛贼。朱宸濠兵见到命令,十分惊恐,部众逃散大半。接着,李充嗣派出一千多人,带着各种标记和旗帜,乘一百多艘快船,击鼓前进,大造声势,朱宸濠军顷刻瓦解。

李充嗣胜朱宸濠,其实主要胜在“先声夺人”之谋上。李充嗣用多种手段使朱宸濠部队惊恐万状,不战而自溃。

二十九、疑兵退敌

要使敌人生疑,己之示形,要因时因地而变,用兵双方,都求诡道,一方诱敌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关键看谁棋高一着,“用我误法以误之”,“误人不为人误”,高明的指挥员,总能在深入了解敌情等基础之上,用示形之法诱敌生疑,疑之生惧,惧之必退。此变战例很多。

魏文帝亲率大军十万南征,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时,已到长江边,吴国首都建业危在旦夕。吴国君臣上下无不惊惶失措,只有安东将军徐盛临危不乱,他提出了自己的退兵之计,按照建业围墙的形状,建筑藩篱,围墙上造假楼,江中停满战船。众将领都认为这没有什么用处,徐盛不听,坚持这样做。魏文帝到了广陵,望见围墙,绵延几百里,又见江上千万只船,泊于江中,且江水不断上涨。面对如此天堑,他长叹息,领兵退走。

孙坚年轻时曾经做过县吏。17岁那年,他与父亲一块坐船到钱塘去。正好碰上海盗胡玉等人行盗抢劫,他们抢商人财物之后在岸上分赃。在这危急关头,孙坚对父亲说:“这些强盗完全可以捉拿,请让我来做这件事。”父亲担心地说:“你能干得了吗?”孙坚笑而不答。他拿着刀上了岸,在夜色中,他用手西指,做出指挥几部分人去包围强盗的样子。海盗见状,以为是官兵前来捕捉自己,吓得扔掉财物四处逃窜。孙坚紧紧追赶,硬是斩下一强盗的头来。他父亲对此大为惊讶,孙坚因之名声大振。

汉灵帝死后,董卓专权,扰乱朝纲,各地郡县纷纷起来讨伐董卓。孙坚也在其中之列,时官为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当他率军在鲁阳城休养调治时,忽报城外几十里处董卓敌兵来袭。但此时孙坚的人马都驻在城外,孙坚听到消息,命令部队整顿军阵,不得妄动,仍然谈笑风生,饮酒行乐。敌军的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才慢慢地离座,带领下属进入城内,对左右说:“刚才我所以不立即起身离座,是怕兵卒拥护混乱,诸位不能进得城来。”董卓的骑兵见孙坚的兵士非常威严整齐,不敢攻城,立即退兵。

三十、实而备之

《孙子兵法·计篇》诡道十二法之一,见“卑而骄之”。谋略家的妙算只能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不论进攻还是防御,“实而备之”都是不能忽视的谋略。在准备进攻时,如果对手力量很充实,战斗力很强,应该收起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在封建割据、列强争雄中,“实而备之”作为伺机待攻之策,其中的“备”,不仅包括扩军备战,推行实力政策,同时也包括运用间谍、外交及各种渗透手段,破坏敌国的经济发展,解除其精神武装等。如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在吴强越弱、敌实己虚的形势下,越国谋臣范蠡、文种,向越王勾践献了“内补外泄”的九大计策:一、尊天地、事鬼神以专百姓的信仰。二、对于吴国多进献珍宝以骄吴王夫差之心,消磨他的斗志;以贿赂收买内奸,让其在吴王面前说好话。三、用高价多买吴国的粮食,使他们民无余粮、国库空虚。四、献美女迷惑吴王的神志,虚弱他的身体,破坏他的智谋。五、进贡巧工良材供吴王大造宫殿器物,耗费他的财物。六、送给吴王一些善于承欢取乐的尤臣。七、千方百计离间吴国佞臣与谏臣之间的关系,使佞臣得势,忠谏谋臣被排挤。八、越国要同时富国强兵,暗中准备战争物资。九、操兵练马,待时攻吴。勾践照此而行,逐渐削弱了吴国实力,使自己一天天强大,最后果然灭亡了吴国。

实而备之,古人最强调内紧外松,暗中积蓄力量。为了不引起对方的疑心,最忌那种未战就示人以武,未富就炫人以丰的做法。主张秘其谋而不露其象,顺其辞而和于众。这样就可以进而不蹈其险,退而不陷于伏,在敌手毫无猜忌中加强自己。

公元11世纪初叶,北宋王朝和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雄州(今河北雄县)成了与辽国接壤的边境城市。雄州的北郊,居住着不少宋朝的百姓。由于没有边城环护,难以防范敌人的军情刺探和侵扰蚕食。北宋有意“实而备之”,扩筑北城,可又怕辽国寻衅。因为当时的军事形势辽强宋弱,北宋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边防斗争稍有纰漏,都可能成为敌人诉诸武力的借口,引起外患内怨。担负雄州防务的地方官李允想了一个“移花接木”的办法,他先用白银铸造了一个大香炉,放在北郊的一座庙宇里,故意不设人看守。没过几天,银香炉被盗。李允煞有介事地四处张榜,悬赏捉拿盗贼。这本属“醉翁之意不在酒”,却弄得满城风雨,丢失银香炉的案件也没有侦破。与此同时,李允乘机放风说,庙中器物屡次丢失,非得筑城墙围护不可。在这种舆论的掩饰下,他征集民夫,急修北城,工程不出十日而就。当强敌还没有悟出李允筑城的军事用意时,雄州已成了与辽国对峙抗衡的防御堡垒。

这则故事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颇有军事远见的科学家沈括借此事评述说:“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沈括评语,意指奇谋并不是奇在使人玄而难思,而是奇在以符合情理的形式自然行施,从而获得欺骗敌人的功效。

三十一、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计篇》诡道十二法之一。这一谋略要求,在强敌面前,可暂时避开,避其锐气,寻找机会再打击敌人。这里的避,并不是避而不打,而是避免不利决战,拣弱的打。常常表现为以退求进,以曲求伸的积极意义,运用诱敌深入,待机破敌,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剪枝弱干,削敌股肱等不同的形式。

《水浒传》中有个浪里白条张顺斗黑旋风李逵的故事。陆上交锋,张顺不是李逵的对手。张顺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诱使李逵到水中相搏,结果“黑旋风”的长处无法施展,被呛得直翻白眼。

强而避之,常常表现为以退求进,以曲求伸的辩证形式。诱敌深入,待机破敌;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剪枝弱干,削敌股肱等等,可根据情况不同,灵活运用。

公元前216年8月,在意大利发生的坎尼之战中,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针对罗马军队的布局,巧妙地利用当地每天中午常刮强烈的东南风的自然条件,将四万步兵背向东南布成一个半月形的阵势。汉尼拔令一部步兵在半月形的中间突出部占领宽大正面,“示弱”以诱罗马军队从中央部位突破。又令五百名精壮士兵,身藏匕首,准备在必要时向罗马军队假投降,借机混入敌阵,待机从内部打乱敌军。与此同时,汉尼拔又将一万骑兵配置大步兵半月形阵势的两侧,保卫两翼安全,并准备从侧后包抄敌人。

8月2日上午,激战的序幕拉开了。罗马军先发制人,集中兵力向汉尼拔半月形兵阵的中央突出部猛攻。经过一番鏖战,汉尼拔即令五百名身藏匕首的士兵,跑到罗马军阵前交出自己手持的剑、矛和盾牌,表示投降。罗马军队信以为真,就把他们置于阵后,继续攻击。这时,在汉尼拔布置的半月形阵势中,中央突出部的步兵逐渐后退,两翼的骑兵连续向前出击,半月形阵势逐渐反转过来,变“下弦月”为“上弦月”,又由“上弦月”逐渐形成了一个口袋形阵势。而罗马军只见敌方有的降,有的退,不知其中有诈,反以为敌方溃败,遂令后续梯队的步兵一齐加入战斗,发展进攻。眼看着罗马军全部进入了口袋,汉尼急拔令两翼的步兵主力猛攻其侧翼,骑兵从侧后包抄过来。战至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罗马士兵两眼难睁,既不能准确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投射武器,也不能灵活避开从汉尼拔军队里顺风投射来的密集箭矢和石头,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正在这时,五百名假装投降的士兵从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了前面的敌人,随手从死者身上拿过剑、矛和盾牌,在罗马军队内部横冲直撞,四处厮杀。罗马军冷不防受此一击,顿时大乱,战至天黑,彻底败北。七万余罗马官兵死于汉尼拔布设的“口袋”之中,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也未能幸免,死于乱军之中。汉尼拔仅以六千人的损失终于赢得了坎尼之战的辉煌胜利。

三十二、利而诱之

《百战奇略·利战》云:“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

示利诱敌,设伏布袋,先要察敌将性情嗜好,以便因势利导,诱其就范。计中讲的利,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军队的辎重粮秣、国家的珠宝财物等物质利益;另一种则是指战场上某一局部出现的歼敌小股有生力量的有利战机。

军事对垒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为利而夺。乘隙取利,捕捉战机,应该说是每个指挥员所共有的主观愿望。

利与害总是紧密相连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孙子讲,“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每个军事行动都要考虑到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方可减少盲目性。

两利相衡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高明的指挥员,一方面能全局在胸,一眼能看三、四步棋,善于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为争吃一子而丢全盘。另一方面又能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故意露出破绽,设下圈套让敌人来钻。而那些鲁莽之将,贪功图利心切,缺乏战略头脑,计胜而不计败,知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见小而不见大,明于现在而昧于将来,得于有形而失于无形。在复杂的战场上,这种人必然要贸然行事,逢利便争,见隙即钻,以致顾头不顾屁股,难免上当受骗。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了一则“愚人误国”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接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心生一计,他先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通路,迎取这口大钟。此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谏议说,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物,一般都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一反常态,大国给小国送重礼,其中必然有诈,我们万万不可接受。仇由国君不听忠言,执意接受知伯赠送的大钟。赤章曼枝预见形势不妙,悄悄地跑到齐国去了。事过七个月,仇由国果然被知伯发兵所灭。

在利与害并存的战场上,对敌如何利而诱之,诱而歼之,对己如何趋利而避害,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课题。现代战争,仍然是一种利害冲突,如何把握利与害的辩证关系,运用“利而诱敌”的谋略,仍应引起军事家们高度重视。

三十三、卑而骄之

《百战奇略·骄战》云:“凡敌人强盛,未能急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俟其有间可乘,而后破之。”

将骄必败,已是历史经验。曹操“横槊赋诗”,遭赤壁之惨败;苻坚“投鞭断流”,落淝水之危难。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吴子告诫后人:“出门如见敌。”

大凡将骄,多因修养未成。如:火气太盛易骄;学问不足易骄;自恃兵力强盛而轻敌,骄心必生;屡战屡胜而懈怠,骄情必长。有骄将必有骄兵。《汉书·魏相传》里说:“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在骄傲的根苗上,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只能是一无谋,二无备,三是思想僵化而丢失创造精神。骄傲的指挥员,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对方的力量,头脑膨胀,麻痹大意。进攻时孤军冒进,防御时疏漏百出,造成对方可乘之隙。

卑而骄敌,意在夺其心,乱其谋。强而示之弱,有为示之无为。敌将骄心生,必不能正确判断我情,客观地进行力量对比。所以,有为之将,不怕敌人看不起自己,反而常常故意设法让敌人轻视自己。

公元前207年,在匈奴的单于部落里,太子冒顿杀父自立。兵力强盛的东胡部落首领,派使者前来无理地索取千里马,冒顿以睦邻邦交为由,说服群臣,恭恭敬敬地把一匹珍贵的千里马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以为冒顿不敢惹他,便得寸进尺,又向冒顿索取美女,冒顿仍不顾群臣的反对,又把心爱的美女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越发骄横了,接着又提出了领土要求。冒顿觉得该是制止东胡的欲望的时候了,于是跃马挥刀,领兵袭击东胡。东胡压根儿就轻视冒顿,毫无戒备,冒顿的突然袭击成功,东胡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