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61

第61章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1)

一、赤壁战后孙、刘、曹三家的战略意图

荆州有八个郡。赤壁战后,刘、孙、曹三家瓜分荆州地盘。孙权占有南郡、江夏二郡;刘备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曹操虽然败退北方,仍扼守南阳、襄阳二郡。这时,除刘、孙、曹三大集团外,其余的残余割据势力,只有关中的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和辽东的公孙渊了。三家瓜分荆州,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而三角斗争表现在荆州问题上的明争暗斗也更尖锐复杂。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感到北方威胁暂时解除,便积极向南方扩大地盘,进攻山越,将掠夺来的村社农民补充军队。孙权的战略意图不仅是“保江东,观成败”,而且是“夺取巴蜀,进占襄樊,向北方发展”。刘备独树一帜,荆、益二州地居上游,足以威胁江东,所以此后在三角斗争中,孙权把刘备与曹操都看成是敌人,想在曹操与刘备势不两立中讨便宜、图发展,对刘备表面上联盟友好,而内藏私心;对曹操既敌对,又不惜妥协求全。

刘备在益州建立统治权以后,仍将荆州战略要地控制在手,刘备只有跨有荆、益二州,才好实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两路出兵以兴复汉室的战略计划。如果失去荆州,则“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一路就断了,蜀汉要进攻曹魏就只有“率益州之众出秦川”这一路,困难就大了,所以荆州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刘备始终把曹操看成是主要的敌人,势不两立,在外交上主张联吴抗曹。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看到孙权和刘备的势力一时尚不能消灭,他的战略是:集中主要精力,整顿内部,恢复生产,经略西北,并企图向汉中、巴蜀扩张势力,统一北方。因此,他对孙权、刘备采取战略防御。在长江北面,控制几个战略要点,在荆州方向,扼守襄阳、樊城;在淮南方向,控制合肥、寿春。在三角斗争中,曹操对刘备抱敌对的态度,针锋相对,不妥协;对孙权采取一打一拉,破坏孙、刘联盟,孤立刘备,挟制孙权。

从三家的战略意图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曹操的矛头转向西北,在荆州地区采取战略防御,而孙、刘两家却都想占领荆州,进图中原。这就使三家在荆州的矛盾激化,孙、刘两家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樊城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夺取汉中,又派孟达、刘封占领汉中东部的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上庸(今湖北省竹山东南),势力更加扩大。七月,孙权进攻合肥,曹操诸州兵马东调淮南,与孙权作战。关羽利用这有利形势,亲率主力北攻樊城。当时,曹操部将曹仁镇守樊城,于禁、庞德等军驻樊城北侧,徐晃驻南阳,相机策应曹仁。八月,大雨,汉水泛滥,于禁等七军被水淹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军数万人被俘。关羽乘势围攻樊城,并攻打襄阳。荆州长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均投降。关羽先头部队进占偃城。陆泽(今河南省嵩县西北)人民也起兵反曹,响应关羽。当时关羽的声势浩大,“威震华夏”。曹操感到不安,准备迁都。在此关键时刻,司马懿献策:“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不久,孙权的使者来到洛阳,向曹操交了一封密信。信中说:“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

曹操阅信后,询问他的僚属。许多人认为应该为孙权保密,谋士董昭却不同意保密。他认为:“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如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

曹操认为董昭的意见很好,即命徐晃用箭将孙权书信的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的营中。被围困在樊城的将士得信后,果然士气倍增,坚定了守城的决心。关羽得信后,一方面疑心是曹操的离间计,不肯轻易相信而撤兵回江陵,使前功尽弃;一方面又担心孙权真的背盟,偷袭荆州使他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遂徘徊犹豫,进退难决。

三、江陵之战中的战略运用

早在关羽进攻樊城时,吕蒙就认为这是东吴袭取荆州的有利时机。他向孙权写了一封密信,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孙权赞同吕蒙这个“用而示之不用”的计谋,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治病,秘密与他策划袭取荆州的作战方案。吕蒙过芜湖,定威校尉陆逊前来探视他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陆逊的话纵然正合吕蒙意,但事关重大,蒙未敢对逊吐露真情,只说了几句“羽素勇猛……未易图也”的话,就搪塞过去了。蒙到建业,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资治通鉴》卷六十建安二十四年)于是权令陆逊代蒙。逊至陆口,写信与关羽,称颂羽赫赫战功,而深自贬抑,表示愿与和好。关羽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又从江陵调走了一部分兵力往援。

吕蒙之袭江陵城,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到寻阳,尽伏其精兵于船舱内,使船人著白衣作商贾人服,摇橹划船,昼夜潜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建安二十四年)故芳、仁皆惧。于是吕蒙向芳、仁诱降,二人次第归附。吕蒙进入江陵以后,对羽及将士家皆加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民家,有所求取。”(《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蒙麾下一兵士,是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是公物,蒙仍以犯法论处,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路不拾遗。蒙更普施恩惠,使亲近存问耆老,问其所需,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服。

关羽部下吏士“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皆无斗心。蒙兵不血刃得了荆州。

关羽这时众叛亲离,自知孤穷,先走当阳,又保麦城(今湖北省当阳东南50里)。孙权使人诱羽,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孙权使朱然、潘璋断退路。潘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今当阳东北),即斩之。

当关羽始南还时,曹仁与诸将议。诸将认为羽已孤危,可追而获之。赵俨倡议勿追,宜纵羽使与孙权厮杀。曹仁从俨议。不久,得曹操敕令,果不令追羽。

孙权取得荆州之后,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以陆逊为宜都太守。陆逊到宜都以后,击破蜀将不降及大姓拥兵者,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孙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吕蒙大功完成以后,未及受封而旧病复发。孙权时在公安,迎蒙至内殿,招募有能治愈蒙病者,赐千金。权时刻想知蒙病情,恐惊动蒙,乃穿壁看视,见蒙病稍佳,则喜形于色,为下赦令,群臣皆贺。后蒙病转重,竟死于内殿,时年四十二(建安二十四年)。权哀痛特甚。

四、战略评论

1.关羽进攻樊城战略的得失

关羽北攻樊城,导致后来东吴袭取江陵,既失荆州,又遭杀害,历来对他多有责难,说他不该冒险。这个问题值得探讨。蜀汉的基本战略,就是确保荆州,作为出兵宛洛的基地。但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后,蜀汉只占有三个郡(实际上只有两个半郡),地区狭小,不具备从荆州直向宛洛的条件。失之于东吴,只好相机取之于曹魏。从荆州的地略上看,江陵与襄樊对峙。“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里,势向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这说明襄阳是江陵的门户,要保江陵,非争取襄阳不可。在东吴把湘水以东的桂阳、长沙两郡取走之后,江陵后方空虚,而且处在曹、孙两家的夹缝之中。只有北取襄樊,才能依托汉水,摆脱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从当时的形势上看,刘备略取了汉中,刘封、孟达占据了上庸,曹军主力又东调淮南,关羽乘机攻打樊城,这是蜀汉的基本战略和当时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无大错。但关羽最后失败了,荆州全部丢失了。错在哪里呢?关羽错在两点:(1)未防备孙权背盟。这作为军事家来说是不应该的。历来是有利则盟,损利为敌。(2)处在那种形势下,竟调用全部兵力北上,后方空虚使敌乘虚而入。加之傅、糜投敌,可谓不知彼不知己。而此次关羽的失败,刘备、诸葛亮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关羽错在忽略了保守荆州根本。有人认为关羽擅取东吴在湘关的大米,激怒孙权发兵袭击江陵。孙权要袭取荆州,早有预谋,难道不取他的大米,他就不发兵偷袭了吗?有的评论说“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增加了政治上的裂痕,拆散了孙、刘联盟。两家联盟是双方早先的国策所决定的,是双方利害的结合。有利可图,联盟可固;无利可图,联盟则散,儿女姻亲之谊不能作为巩固联盟的重要纽带。刘备与孙权是郎舅之亲,也不能保障两家永结盟好。

关羽坐镇江陵,前有曹操是明敌,后有孙权是暗敌。特别是在一场斗争平分荆州之后,孙、刘联盟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关羽应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处境,对孙权不仅应虚与委蛇,防其败盟,更应随时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为关羽计,应与刘备配合,不时聘问东吴,以观动静,军事上应稳步向北发展,力求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进攻,速战速决。即以蚕食的手段,捞一把就回固根本,以达扩张的目的。能取则取,不能取绝不恋战,不应在攻取樊城不下的时候,调守备江陵的兵力北上增援,使后方空虚。在获悉孙权有袭取荆州的阴谋后,不应自恃公安、江陵守备坚固,仍胶着于坚城之下,徘徊犹豫,毫不警觉傅、糜二将怀有贰心,使吕蒙兵不血刃地袭取了南郡。当年曹操围攻张绣于穰县,听说袁绍有南下袭击许昌的谋议,曹操立即解围,撤兵回许昌,避免两面作战,巩固基地。关羽在战役指导上,忽略了基地的保卫,这是一个典型战例。民间传说的“大意失荆州”,从军事上说,不是什么大意,作为镇守荆州重镇的统帅关羽,如是麻痹大意、骄傲轻敌,不固本而去逐末,是应受到谴责的。

曹操在赤壁战后十年之间,曾与刘备争夺汉中,与孙权争夺淮南,但对三家必争的荆州重地,尽管近水楼台,始终谨守襄樊,没有主动用兵来与孙、刘争夺,这可以说他吸取了赤壁鏖兵的教训,领悟了郭嘉的“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的策略。他不贪急功近利,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谋虑深远,主动撤守襄阳,把南郡的江陵这个骨头抛出去,让孙、刘两家去争夺,而坐收渔利,以及他故意泄露孙权偷袭荆州的图谋,企图使二虎相争,都显示曹操在三角斗争形势下运用谋略的高妙。

2.孙权袭取江陵的得失

吴蜀争夺荆州之战中的江陵一役,东吴胜利了,占领了全部荆州,达到了“全据长江”的目的。就东吴当时的局部利益来看,似乎是有利的。可是从三国鼎立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来看,东吴争夺荆州过早破坏了孙、刘联盟,这是失策的。因为赤壁战后,曹操虽然败退回北方,仍占有荆州的南郡,孙权得交州,加上原有的扬州,孙、刘的地盘都有所扩大,但曹魏国力强大,孙、刘国力弱小的基本形势并没有改变。刘、孙两家联合抗曹,才可保持三国鼎立的均势。鲁肃和诸葛亮很有战略眼光,看到了孙、刘联合的重要性。鲁肃主张继续联刘抗曹,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是具有较为远大战略意义的策略。对东吴的切身利益来说,在避免南北夹击,给刘备一个抗曹正面以分曹势这一点上,也是有利的。对长江下游的安全,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从整个形势说,如果东吴不向蜀汉挑衅,蜀汉不会大举攻吴。如果形势变化,曹魏变弱,那又当别论。

孙权评论鲁肃说:“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金圣叹批评说:“正是其长处,何云短耶!”金圣叹批得很好。鲁肃具有远见卓识,不愧是东吴的第一流将才。

就赤壁战后长江上游的形势看,刘备占有的荆州四郡,在长江以南,而孙权占有的南郡,在长江以北。江陵与曹操扼守的襄阳对峙。当时,曹操对荆州战场虽然暂时转取战略防御,另图关中,但他仍调集大军到长江下游的合肥前线与孙权争夺淮南,曾数次交锋。如果长江中游的江陵防务也由东吴来承担,而让刘备的军队处于长江以南的第二线,孙权在江陵、合肥两线同时受敌,是非常失策的。把南郡借给刘备,实际上是把江陵防务让给刘备,让刘备去充当抗曹的战略前哨,而把东吴的力量全部集中到合肥,抗击曹操。这样共同抗曹,曹操也就难以发展其势力。鲁肃建议借南郡与刘备的目的,不是让刘备壮大,兴复汉室。用鲁肃的话来说:“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就是使关羽为东吴承担“驱除”的任务。史载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可见曹操对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这件事,反应是很强烈的。鲁肃在三角斗争中下的这着棋——“借南郡与刘备”,比周瑜、吕蒙实高一着!

吕蒙向孙权献策,主张“先取关羽”并自告奋勇愿“为国家前据襄阳,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他反对利用关羽去做挡箭牌,而愿自己去充当挡箭牌,其勇敢可佳,其策略实拙。吕蒙这个吴下阿蒙,中年发愤读书,有所增益。他治军严明纪律,不侵扰百姓,是一个好将领。孙权称赞他“筹略奇出,次于公瑾,图取关羽,胜于子敬”。但他学兵略,只学得决胜疆场的一些诈谋诡略,如诈病回建业,白衣渡长江,他没有学得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在江陵之战中,关羽率军回救江陵时,曹操下令不许追击,让关羽回去同吴军搏斗,既减少自己的损失,又可坐收渔人之利。这是战国策士们所谓的“两利而俱存之”的计谋。这又显示曹操用兵的老练。

五、夷陵之战

1.战争的导因

关羽是刘备的亲信,他们一起打天下,情同手足。他在战斗中,曾经被曹操俘获过。尽管曹操待之甚厚,但总忘不了刘备,最后还是回到刘备身边,立过许多战功。刘备亦将他当做兄弟看待。他的被杀,对刘备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荆州是蜀国的重要军事基地,从那里北上可以攻魏,东下可以攻吴。荆州的失陷,对刘备说来是个更大的损失。

关羽从苦战到被杀时,刘备正在四川即皇帝位,顾不到东方战事。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以后,立刻决定发动对吴的战争。他借口替关羽报仇,企图收复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