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文韬武略精典
30542400000072

第72章 唐统一中国的战争(8)

唐秦在争取突厥外交战略中,唐获胜,是为高墌战胜主要关键之一。高墌第一次会战,薛举大获全胜后,竟因北方对其侧背威胁,而不敢孤军乘胜急追,直趋长安。此乃唐由外交战的胜利而形成战略的优势,卒能挽救战术上的颓势。及薛举再用郝瑗之计,不顾北方威胁,举兵疾趋长安时,竟以暴病卒,此又为唐再次之机运。

秦王世民于扶风之战中,所运用战术是:利用窦琎坚守扶风,仁杲顿兵于城下,乃得转取主动,内外合击以破秦军。泾州之战,秦王世民之作战指导,亦利用泾州据点,牵制秦军;又因秦军深入,其锋不可当,但其粮运艰难,一经久战,其粮不继。世民乃利用秦军此一弱点,深沟高垒拒而不战,等其粮尽,然后转取攻势进击之。世民此种作战指导,实为优越。但刘文静贪功,既阵而又恃众不设备,因遭受秦军奇袭,几致全军被歼,陷国运于危殆之境。此乃为将贪功之失,可为鉴戒。至于薛举此次击破唐军,其战术运用的巧妙,进击的猛烈,亦堪赞赏。其战术运用方式,即机敏迅速,把握敌之懈怠弱点,迅速遣奇兵进袭敌阵背后,然后挥主力以猛击之,主力与奇兵相配合,因使唐全军惨败,死伤及半。八总管之兵皆溃,三大将皆没,获得辉煌的全胜。

唐高祖渊于刘文静等惨败后,立即争取凉州李轨以威胁西秦之后方,继而遂有临洮等四郡降唐,完成对西秦后方严重威胁。李渊善于运用战略,以挽救战术的颓势,于此又可见一斑。同时又立即复遣秦王世民,乘薛举之丧而举行反攻进击,此等见机之战争指导,益显现李渊才略非凡。

秦王世民进击薛仁杲,仍援用其原定的作战指导方针,因敌之情而暂采守势,待敌气衰,然后进击。此亦显现世民战术运用上的卓越之处。

薛仁杲用兵,远逊其父。虽能据折墌以为根据,且曾一再运用战术的诈术,以误唐军,但顿兵挫锐于高墌、泾州两地之后,又相持两月余,粮食已尽,锐气尽失,终于招致士气衰落,军心离散,致于失败。

秦王世民在与仁杲作战中,见机之明,决心之速,不愧一代名将。当宗罗喉士气已衰时,即下令曰:“可以战矣!”其击破宗罗喉的战术,运用之妙,与胆力之壮,亦至堪赞赏。当其下令出战时,仅用一部分兵力在正面诱击,诱使罗喉疏忽侧背,然后亲率主力,出其不意疾攻罗喉侧背,并勇敢猛烈冲锋,遂使精锐之秦兵败溃,罗喉军已败,又舍步兵而率骑兵急追,使秦溃军散去,不能再人折墌城,以增强仁杲的守备。世民此等卓越之决心与处置,诚不可多得。孙子曰:“静如处女,动如脱免。”世民此次用兵深得其要。

二、平定刘武周之得失

(一)唐高祖渊之运筹决策

高祖征讨刘武周的方略,其首要之点,仍在争取北方突厥。此次争取本甚困难,因突厥已遣兵与刘武周、梁师都合兵南侵,但李渊终于把握突厥爱女子财货的弱点,不惜出重币厚赂之,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而崇礼之,终于阻遏住突厥的南侵。此又李渊对刘武周等在外交战上一大胜利。

其次,李渊对全局战略的部署,亦筹谋周密,首先对东都王世充转取守势时,一方面加强陕州及新安宜阳的守备,以固崤函战略地理的险要,防东都之兵,而排除东顾之忧。一方面固守西济州,断孟津桥,以阻遏王世充与宋金刚的合势,巩固战略的右翼侧。在左翼方面,则使延州与灵武为掎角之势,以阻遏梁师都。在前方太原已陷于孤危之时,仍一再遣兵沿汾水北进增援,以期挽救前方颓势外,仍遣秦王世民帅军主力趋龙门,进屯柏壁,坚守蒲州(今永济县),巩固黄河防线。同时增援浩州、绛州两据点,能在柏壁决战防御中,掩护作战军的右翼,掩护奇兵进袭介休与霍邑间敌后方连络补给线,逼使宋金刚军孤悬绛州,使在柏壁作战主力,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利用离石敌人动摇不定之势,以争取之,则作战主力的北翼益为安全,使宋金刚军日益陷入孤军深入的困境。在后方布置十二军(地方军)于各要地,置关中局势于磐石之安。由于李渊有此优越的战略布置,遂导致柏壁会战的彻底胜利。古今历史家只眩于秦王世民赫奕之功,而不知其父李渊更能运筹帷幄,统览全局的才能,此正孙子:“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之谓也。

(二)秦王世民之作战指导

利用柏壁之地利,以控扼汾水下游之咽喉,又于绛州为掎角,迫使宋金刚顿兵于坚城之下,以老其师。同时分遣奇兵以汾隰二地为基地,进袭介州至霍邑间隘道上之敌补给线,迫宋金刚军陷于饥困之苦境,使其进不得战,退无所归,而击灭之。

当金刚坐困于柏壁绛州之间时,为打开僵持局面,争取有利形势,乃分兵进援夏县吕崇茂及河东(今永济县)王行本,但世民两次出奇兵邀击破之。旋又遣兵袭击宋金刚的粮运,而斩其将黄子英,尽虏其粮,宋金刚益陷于危困。及金刚因军中饥馁而北退之时,世民即挥大军猛烈追击,于击破敌之掩护部队后,而穷追之,迫使金刚无休息整备再行抗拒的余暇。在介休之战中,金刚布七里纵深的厚阵相拒,而世民挥精锐突骑攻敌之阵后,复大破之,再行穷追,于是金刚之军尽溃。世民作艰险而猛烈穷追,以收全歼敌军之功,此种胆力与勇毅及卓识,实属难能可贵。

(三)刘武周、宋金刚之作战指导

武周用金刚之计,依突厥之助以取太原,南向以争天下。骤观之,似甚为得策,实则业已失机,因李渊灭西秦之后,关西局势已定,非刘武周所能摇撼。

至于宋金刚的用兵,其机智勇决,固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其攻太原时,遣黄子英在雀鼠谷的隘道上埋伏,诱击唐之救兵而歼之,“围点打援”。在度索原绝裴寂军的水源,又乘裴寂军移动之时而击破之,此皆表现其机智与勇决。然而自介州南下至龙门,则孤军深入,而忽略其右翼方面的安全布置,因而招致后方补给线遭受唐军袭击,其失败之关键,实在于此。及其军至龙门被阻之时,又不能掌握时机,立即进援河东王行本,以击破唐之围攻,扩张战果,又不能威胁李世民军的后方补给线,并藉以稳定战场有利的态势,而免自陷于孤危。凡此重要的战略运用,则为金刚的不足之处。

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得失

(一)王世充、窦建德方面

世充防备唐朝初期,即已计及结连突厥,其谋虑似甚远大。但终以形势远隔,而李渊又始终善于处理突厥之事,故世充卒不能收到此计效果。

观世充的守势部署,乃完全立于被动地位,毫无争取主动的措施。设其能利用朱粲再赴淮西,与其魏王弘烈威胁武关,则其被动孤立之势,显然可以改观,或进而南结萧铣,形势当更有利,而世充鉴不及此,遂成为洛阳瓮中之鳖。且世充不能善抚隋诸日臣及李密诸骁将,致使相继降唐,此亦为其主要失败之原因。

窦建德救王世充的方略,一方面在维持唐、郑、夏鼎足的均势,以图自存,一方面谋救郑破唐后,“并二国之兵,乘唐师之老”,以取天下。此项筹策,实属善计。但建德决计救郑时,不能迅速袭取虎牢之险而据之以临洛阳,致顿兵于虎牢关之外者月余,且屡遭挫败,粮道被抄,遂由主动而陷于被动。既以困扰于王世充使者朝夕请援,无实行凌敬计策的决心与明智;已布阵之后,又疏于戒备,因被突袭,此建德之所以一战而败亡。

设使建德当时能变计,而采取凌敬之策,潜移其主力“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趋蒲阪”,“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则不仅“关中震骇,郑围自解”,且可以“右地收众,形势益强”。如此则虽建德方面之人才不足以敌唐,而终难免于败,但亦足以迫使唐统一之大业,延缓若干年而后成。

(二)唐朝方面

1.战略方面。唐军初期战略部署是:(1)命秦王世民统率十万大兵,进攻东都。(2)利用渭河顺流而下的水道为主要补给线;同时在灵宝、芮城、陕县、虞乡、卢氏与新安设水陆转运站,以补给前线兵员、战具与粮食。(3)调整太原守将李仲文,使与延州、幽州、灵州诸边要之地,形成备御北方突厥的坚强防线。同时又命太子建成出镇蒲州,使与泾州成为北方第一防线的后盾。(4)连和窦建德。后二者使王世充在战略上形成孤立。

当洛阳的攻势作战进至五个月后,突厥突然大举南侵,行将陷唐整个战局于不利时,即遣将使突厥,说处罗可汗息兵不从,则毒杀之;继又以重赂诱其新可汗颉利。以此等方法与手段,使突厥内部发生突变,使之息兵,这是一项非常勇决而冒险的决策。李渊之善于运筹,打开战略局势,一至于是!

2.作战指导。唐鉴于久攻李密东都不下,乃用持久围困的战法,孤立东都而后取之:(1)进兵控制东都周围的要点,如伊阙、辍辕、慈涧、北邙山、虎牢、管城、荥阳、河内、河阳等地。(2)进据东都所赖以补给军民的洛口仓、回洛仓、含嘉仓(城)。(3)然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乃围攻东都城。由于唐此一作战指导逐一告成,遂迫使王世充形势孤立,因而其虎牢以东伊阙以南的各州县,乃相继纷纷降唐。

但围攻东都已八个月之久,将士疲惫之时,忽有窦建德、突厥援救王世充。此种情势发生,对唐之战略形势,实为严重的打击。此时幸赖秦王世民坚毅的精神,复振前方士气,说服其父必须攻下东都,高祖渊明了东都形势后,知须作坚忍的努力以求一劳永逸,准许世民继续攻击。同时高祖渊采取如下战略措施:使太子建成进讨稽胡,以加强北方备御突厥的形势;一面征巴蜀之兵以益世民之军,以求加速解决洛阳的战局。一面遣刘世让出井陉袭夏之后,以牵制窦建德。当此情势紧急万状之际,能作此等措施者,非有大魄力不可;而李渊父子三人皆具有之,所以终于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