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虎牢抗拒建德,完全采用收薛之策,此其英断之处,不可多得。及在虎牢之战中,又表现以下之特色:(1)亲试敌锋,亲觇敌阵(此为世民作战惯常之行动),此即孙子所云“触之而知得失之计”原理之运用也。(2)屡行小战扰敌,变被动为主动。(3)抄绝敌后方补给线使敌人粮食匮乏,军心恐慌(此种战法,为世民所惯用)。(4)善于运用间谍,深入敌之内部,搜取重要情报,然后将计就计以制敌(如牧马河渚)。(5)富有战阵经验,待敌疲惫,将士松懈,战阵易于骚动时而进击之。(6)选锋突破战法。窦建德与李世民在战略上作一比较,则前者有逊于后者,建德顿兵于虎牢关前,坐失锐气,不如用凌敬之策出奇制胜,转战术上的被动为战略的主动。世民则能施一连串有效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出奇制胜。虎牢之战,谁胜谁负,即由此而决矣。
四、平定刘黑闼之得失
(一)刘黑闼方面
唐欲彻底斩绝乱源,因执行上技术不佳,致引起建德故将为求生存而作困兽之斗。黑闼利用此种情势,得以复起。
黑闼在战场上应变能力很强,他善于机动作战,勇冠三军,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其实力不如唐,终在唐军南北夹攻之下(北方李艺),陷于疲于奔命的困境,在战术上终难持久,而不免于失败。
骁阳会战,黑闼创单行之阵与李神通之阵相当,而控其主力于阵后,顺风势而反击之,获得以寡胜众的效果。此种战法,颇堪赞赏。然黑闼于沼水会战时,弃众先遁,种下失败之因,此实黑闼不足之处。
(二)唐朝方面
李世民用兵,每次遇到强敌,初期则用“隐扎隐行”以挫敌锋,然后乃因敌之变化而追击,于击西秦薛举父子、宋金刚、窦建德以及此次迎击黑闼,均是如此战法。
沼水之战,世民与黑闼可谓棋逢对手,但黑闼终以运粮补给线被袭击,粮食匮乏而败。此又显示黑闼在战术上低于世民一着。尤其世民能因战场的地理形势,用韩信潍水之战之故智,于沼水上游堰水,待黑闼军半渡而击之,则黑闼之不敌,乃为必然之理。
下博之战,唐将史万岁与李道玄不协,致遭大败,黑闼之祸因而复炽。将帅不和致败之事,历史屡见不鲜。此种过失,实李渊遣将时失于考虑。
昌乐会战,黑闼再阵不战而罢,此乃黑闼军心不稳。建成用魏徵之策,释放俘虏,慰谕而遣之,遂获得彻底的胜利。此一胜利之功,远胜沼水歼敌之功。由此观之,瓦解敌军士气的胜利,远较歼灭战之功为大。盖前者乃彻底胜利,后者敌人可卷土重来。
至于平黑闼的战略部署,亦李渊善于筹谋之措施,一面运用幽州、并州之兵,与主力军协同夹攻之;一面仍利用突厥好女子玉帛财货的弱点,而退其大举入寇之兵,遂使黑闼陷于孤危之势,最后被击灭。此亦可见战略与战术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五、平定萧铣、林士弘、辅公柘诸战役之得失
(一)萧铣
铣凭藉故梁的声望,乘隋末之乱,一举而成大业。然依他人之力以成事,而又操之过急,卒引内部溃乱,为敌所乘。及江陵被围,而又不能坚守以待援,此乃铣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林士弘、辅公柘
辅公柘、林士弘相继破灭之后,大唐帝国统一大业已告成功之时,犹欲据江东弹丸之地与之争衡,此真所谓不自量力之尤者。然其对于保卫江东的军事部署,则甚得地理之要,特以其诸将才识与唐将李靖、李世勣等相较,不啻天渊之别,故终于不免迅速败亡。
(三)唐朝方面
唐于相继平定刘武周(武德三年四月)、窦建德、王世充后(武德四年夏),北方中原大局已告大定,乃即依次展开对萧铣(武德四年十月)、林士弘(武德五年十月)、辅公柘(武德六年八月)之进讨攻势,而相继平定之。观唐此一谋求统一的整然大战略,在时间、地域上均是配合适宜,轻重缓急先后之进行程序,亦极合事机,此足见李渊乃一大政略家兼战略家。
然战略、战术之指导计划虽善,若无人才以实施之,则亦难以实现。李渊因有其二子建成、世民及李靖等之头等人才,又有刘文静、任瑰、徐世勣、李孝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众多之人才辅之,是以战略、战术之指导计划,得以按部就班实施。于是人心之归趋以及地略之利,战胜攻取之功,皆得逐步一一完成。故此种大政,非有英明睿智之领导者,与众多之人才辅佐之,以设计完整周密的计划指导,则不能完成战略任务。
李靖之作战指导,皆因“敌情”而取胜。如因萧铣之内溃,而迅速乘之;利用水涨之势,为敌人所忽之时机,即出敌人之不意;利用文士弘之兵已胜而乱之际击之。是以李靖之用兵,恰合孙子:“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艺术)”之境界。
因敌取胜,在于握机。机,有“待机”与“创机”二者之分。于敌人无机可乘而又不能创造机会时,则只有待机,如李靖至峡州图萧铣初期,久无进展是也。于敌人有弱点,可以创造于我有利机会时,则“创机”以制胜,如当涂会战,敌人坚壁,乃因敌将之情,使赢兵以挑之是也。
其次,李靖此次平江南之急追战,亦如历史上其他名战役,猛追、穷追,将敌人追溃而歼灭之,使敌人无死灰复燃的机会,而收彻底胜利的成果。
六、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李渊集团在隋末农民战斗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与李世民的卓越军事活动分不开。李世民在战略上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贯彻统一战略方针,他总是无所畏惧,通过主观努力,化弱为强,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战胜敌人。在战役指导上,他往往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方针,非常重视敌人,条件不成熟,虽诸将百般请战,他都不许。他不是一遇到敌人就想打,莽撞好战,而是创造条件,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经出战,即锐不可当,他的战役行动,如兵法上所说的“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其功绩与表现堪称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敌情,掌握情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李世民无论是在战略决策或战役指导上都很重视敌情的掌握,与敌相遇,首先是掌握情况,而且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常亲自出马,侦察敌情,观察敌阵。柏壁之战时,他仅带少数人去侦察敌情,几乎为敌人所俘。作为统帅这种作法不足可取,但也说明他对敌情的重视。虎牢之战,他命宇文士及以三百骑试阵,近似现代作战中的火力侦察,说明他侦察敌情的方法多样化。敌情既明,能否作出符合客观的正确判断,则全赖指挥者的军事素养和临战经验。李世民对情况分析极为精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能作出正确判断。如霍邑之战前的“退”与“进”的决策,他分析刘武周不会舍马邑而袭太原,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宋老生轻躁,不足一战等等,说明他善于遵循“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兵法原则。如不能“知彼知己”,从全局着眼,又不具体深入地分析情况,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如虎牢之战,李世民亲观敌阵,认为窦军“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因而得出“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者”的结论。
(二)善于选择战场,力争主动
李世民在战役指导上多采用后发制人的手段,故战场是否有利即成为先决条件。李世民为争取主动,善于选择既利于守又利于攻的战场。首先坚壁不出以疲敌,养己锐气,挫敌士气予敌方以种种困难,然后相机出击。如浅水原、柏壁、虎牢各役都是主动选定战场,造成对方不利的地略而战胜之。
(三)善于捕捉战机与创造战机
捕捉战机与创造战机是军事统帅的指挥艺术。李世民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战机往往出现在敌人疲惫、发生动摇时;敌人部署发生错误时。这些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必须善于捕捉。李世民柏壁之战的追击,就是克服困难、紧握战机以求彻底胜利的一例。创造战机更难于捕捉战机。如浅水原之战,在主动选择有利战场的条件下,诱宗罗喉出击,造成宗军翼侧的暴露,为唐军直插敌后创造了条件;又如虎牢之战,将计就计,牧马河渚,诱使窦军出击,都是创造战机的典型战例。
(四)善于选定主攻方向
李世民在兵力的配置上,从不平均使用兵力,而是集中精锐主力突入敌人薄弱部分,力求全歼敌人。如霍邑之战,发现东门宋老生军翼侧暴露,便舍掉南门敌人而直冲东门宋军侧背,因而大胜。浅水原之战也是在造成敌暴露翼侧后,将主突方向指向该处而获胜的。但有时李世民又有出奇的设想。如虎牢之战,双方兵力颇为悬殊,他由中央突破,如一把利刃直刺对方心腹,并突贯敌阵,造成对方混乱,因而取胜。这说明李世民用兵非常机智,善于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敌方要害的部分作为主突方向。
(五)善于选锋用将,以己之强击敌之弱
唐军将领有勇有懦,军队有强有弱。李世民每战必亲自挑选精锐,作为主力,选用有经验的悍将作指挥员,并亲自统率,多以精骑为主,冲陷敌阵,反复冲杀,以局部胜利带动全局胜利。在围攻洛阳战役中,李世民选精骑、悍将组成“玄甲”,名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均在其内,虎牢之战就是靠这支精悍部队战胜窦军的。
(六)善于猛打、穷追,歼敌彻底
前面曾说过,李世民作战不是一见敌人就想打,但一经开战,就力求全胜。所以能如此,除上述各点外,李世民极富猛打、穷追、彻底歼敌的精神。这与他个人的勇敢果决、不避艰险、顽强泼辣的战斗作风是分不开的。浅水原、柏壁、虎牢等战莫不如此。特别是柏壁之战,更为典型,一昼夜追击二百里;一日八战八胜;两日不食,三日不解甲等等。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条件已有很大不同,但这种战斗作风仍是同样需要的。
(七)善于运用骑兵
古代战争以戈矛刀剑为武器,双方将兵要直接接触,战胜敌人除赖部队英勇、技术娴熟外,速度快、冲击力强,首赖骑兵,故李世民很注重骑兵的建设,并亲自掌握运用。他以精骑为主力中的主力,每战必亲自统率,用在主要方向上,利用快速冲杀造成敌阵混乱,继之以迅猛的追击,求得全胜。
综合上述,李世民确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他为人头脑冷静,勇敢果决,多谋善断,从谏如流。他总结在统一战争中的经验说:“朕自兴兵,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阵,即知强弱。常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反击之,无不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
这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总结。正因为李世民重视敌情、善于分析敌情,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进行正确的作战指导,所以常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