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30543500000010

第10章 古代散文精典佳作(10)

[57]中庶子:太子的属官。蒙嘉:蒙嘉受了荆轲的贿赂,替他在秦始皇面前说话,秦始皇才答应接见荆轲。

[58]乌集:乌鸦猝然聚合。

[59]挛拘:固执拘泥。挛:音luán。

[60]帷:床帐,代指妃妾。廧:同"墙",宫墙,代指阉官近臣。

[61]皁:音zào,同"皂",喂牲口的槽。

[62]鲍焦:春秋时期的贤士,因不为当局所用而抱着树木饿死。

[63]底厉:通"砥砺",磨刀石。此处比喻修身。

[64]曾子: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子十分孝顺,用"胜母"作地名的地方他是不去的,因为"胜母"是超过母亲的意思,不合孝道。

[65]朝歌:殷朝后期国都,在今河南省淇县境。

[66]墨子回车:墨子主张非乐,认为早晨唱歌不合时宜,而"朝歌"正是早晨唱歌的意思,所以调转车头,不进朝歌城。墨子,墨翟,鲁国人,春秋、战国交替时期的思想家。

[67]堀:音kū,同"窟"。岩:音yán,山中洞穴。薮:音sǒu,湖泽。

【译文】

邹阳侍奉梁孝王。他为人聪明而有谋略,胸怀大志而不肯苟且迎合。邹阳身处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嫉妒邹阳,在孝王面前恶意诽谤他。孝王听信恶言,很生气,将邹阳交付狱吏,准备杀他。邹阳就从狱中上书,说:

"臣听说,"忠贞的人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的人不会被猜疑",臣一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现在才明白只是空话罢了。过去,荆轲敬仰燕国太子丹为人义气,他愿为太子丹效力的忠心感动得天上出现了贯穿太阳的白色长虹,太子丹却还担心荆轲不敢去行刺秦王。卫先生替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天上出现了太白侵入昴宿区域的征兆,秦昭王却对此产生猜疑。精诚感动得天地出现了变异,但是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这难道不使人悲哀吗!如今臣竭尽忠诚,将心中的想法说尽,希望大王了解,大王左右之人却不明白,终于听从了狱吏的审讯,使我遭到世人的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再生,但燕太子丹和秦昭王仍不醒悟的事啊。希望大王对此深思明察。从前卞和献宝玉,楚王将他的双脚砍断;李斯尽忠劝谏,胡亥将他残酷地斩杀。因此,箕子假装疯癫,接舆躲避世人,都是怕遭受类似的祸患。希望大王能体察卞和、李斯的心意,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偏听,不要让臣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听说过比干被殷纣王剖取心脏的事,也听说过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装入皮口袋扔入江中的事。臣原先并不相信,如今才知道这是真的。希望大王深思明察,对臣稍加怜惜啊!

"常言道,"有的人年轻时相识,到头发白了还和新认识的一样;但有的人在路途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因为谈话投机,两人坐的车越靠越近。把车盖都挤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理解和不理解的区别啊。因此,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后,可以将自己的头颅交给荆轲,以便荆轲完成太子丹交给的行刺秦王的任务;王奢离开齐国来到魏国,引发了齐国向魏国的进攻,他为了让齐军退却,以此保存魏国,就在魏国城头上自杀了。王奢和樊於期与齐国和秦国并不是新交,与魏国和燕国并不是故交,他们能离开齐、秦两国而为魏、燕两国君主效死,是由于魏、燕两国的举动与他们的志向符合,因而对两国君主的道义怀有无限的仰慕之情。所以,苏秦不受各国诸侯信任后,会效法尾生为燕国守信而死;白圭当中山国将领时丢失了六座城邑,投奔魏国后却为魏国攻取了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彼此理解的缘故。苏秦辅佐燕王的时候,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对那人按着剑把发怒,宰杀駃騠宴请苏秦;白圭因攻下中山国而获得显要地位,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魏文侯却赏赐给白圭夜光璧:这是为什么呢?两位君主与两位臣下互见心肝一般地信任对方,怎能被不实之词所动摇呢!

"所以,女子不论美还是丑,进了宫室就会被嫉妒;士人不论贤明还是不贤明,进入朝廷就会受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膑脚的刑罚,最终到中山国当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得肋骨折断,牙齿脱落,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相信自己的计策一定能成功,摒弃拉帮结派的私念,怀着孤身奋斗的想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人的嫉妒了。所以,申徒狄就投身于雍水而漂流入黄河,徐衍只好背着石头沉入海中。他们不被世俗所容,却坚守节操,不肯随便地在朝廷中结党,去影响君主的心思。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缪公却将朝政交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将国事交他办理。这两个人,难道是一向在朝廷做官,又靠着左右大臣说好话,然后才被两位君王重用的吗?心中互相感应,行动互相配合,君臣关系就会坚固得像胶漆粘牢一般,如同兄弟一样无法离间,难道会受到众人诽谤的迷惑吗?因此,偏听一面之词会生出奸邪的事端,只信任左右的人就会造成动乱。从前鲁国君主听信季孙的主意,孔子只好被迫离开;宋国君主用了子冉的计谋,竟将墨子囚禁起来。就凭孔子、墨子的辩论才华,也不能免受谗言媚语的中伤,结果是鲁、宋两国陷于危险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人的嘴巴一起攻击,即使黄金也能熔化;日积月累地诋毁,亲生骨肉关系也会被销毁。秦国用了戎族人由余从而到中原称霸,齐国用了越国人子臧因此在威王、宣王时期强盛。这两国君主难道被世俗之见束缚,被世俗之人牵制,被片面的虚浮辞藻左右了吗?他们公正地听取议论,多方面地观察分析,所以就能为当世传下圣明的声誉。因此,心意相合,那么吴人和越人可以成为兄弟,由余和子臧就是这样的例子;心意不合,那么骨肉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和蔡叔就是这样的例子啊。现在君主真要是能采用齐桓公和秦缪公的明智态度,不像宋国与鲁国君主那样地偏听偏信,那么五霸的事业不足以相比,三王的功绩也不难做到啊。

"因此,圣明的君主如果醒悟,就能摒除子之的野心,而不欣赏田常的所谓"贤才",便会封赐比干的后代,为屈死的孕妇修筑坟墓,从而使功劳与业绩覆盖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了行善的愿望,就会不断地想去做好事。晋文公不杀往日的仇人,终于在诸侯间称强道霸;齐桓公任用过去的敌人,终于让天下都顺从他的主宰:这是为什么呢?慈祥仁爱而情意恳切,诚信发自于心中,不去借用空话掩饰虚伪的缘故。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向东用兵,削弱了韩国和魏国,顿时成为天下强国,结果却将商鞅车裂了;越国采用了大夫文种的计谋,战败强劲的吴国,并北上中原争夺霸权,而事后文种却被逼自杀。所以,孙叔敖三次被免去相位却不懊恼,在于陵隐居的子仲拒绝楚国的高官而宁肯替人灌溉菜园。如今君王真要是能够克服骄傲的情绪,胸怀让人愿为报效的诚意,与人推心置腹,显露真心实意,对人肝胆相照,厚施恩德,始终与人同甘共苦,对士人无所吝惜,那么即使是夏桀的狗也可以被唆使去对尧狂吠,即使是盗跖的门徒也可以被命令去刺杀许由,何况还凭着国君的权力,靠着圣王的地位呢?既是如此,荆轲为了燕太子丹而被族灭七族,要离为了吴王阖闾而让妻子、儿女被烧死,这些事难道还值得为大王讲吗?

"臣听说,在夜间的路途中将明月珠、夜光璧向人投掷,人们没有不手按住剑柄,斜着眼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毫无缘故地出现在面前呀。弯曲的树干和树根,那盘绕曲折的样子,却成了君王的器具,因为左右的人事先将它雕饰过了。由此看来,毫无缘故地出现在面前的,即使是被投出的随侯珠、和氏璧,也只会招来嫉恨,不会得到报答;如果有人事先代为宣扬,那么就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功立业,不被忘却。如今,天下身穿布衣、居住穷乡的士人,由于贫病交加,虽然拥有尧、舜的治国方略,具备伊尹、管仲的辩论才华,怀着龙逢、比干的忠心,却从未经过像对弯树根那样的雕饰,即使竭尽心思,想要向当世的君王表达一片忠心,然而君王却肯定会照着按住剑柄斜眼相看的办法去对待他们的啊。这样做,就只能使身穿布衣的士人,连枯木朽株的作用都起不到了。因此圣明的君王统治世俗时,应该像陶工独自转动钧一样具有主见,不会受到媚言惑语的牵制,不会因众说纷纭而改变了主张。以往秦始皇听从中庶子蒙嘉的话而相信了荆轲,荆轲才有机会暗藏匕首去刺秦始皇;周文王在泾水与渭水之间狩猎,遇到姜子牙,与他一同乘车返回,从而实现了统治天下的志愿。秦始皇轻信左右,差点遭殃;周文王与姜子牙像乌鸦猝然聚合而相识,却实现了王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文王能够超脱固执拘泥的言谈,听取不受局限的议论,所以才会先自看到光明正大的方向啊。现在君主沉湎在阿谀奉承的赞颂之中,身受亲近宠臣的制约,结果使才识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去与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为什么愤世嫉俗的道理。

"臣听说穿戴整齐地进入朝廷办理国事的人,不因私情玷污道义;修身立名的人,不为私利败坏德行。因此,以"胜母"为名的里,曾子是不进去的;面对"朝歌"为名的邑,墨子只好调转车头离去。如今,想要使天下有远大志向的士人,笼罩于淫威的权力之下,受到高官显贵势力的胁迫,从而改换面貌,玷污德行,去侍奉阿谀奉承的小人,以便争取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居在山洞中和湖泽边等待老死了,哪里还会有竭尽忠心和诚信去投奔君主之门的人呢!"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读前须知】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生于公元前14年,死于公元49年。他是东汉初期名将,曾为汉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任伏波将军,出征交阯。在交阯期间,马援对家中的两个侄子不放心,就给他们写了这封书信。

马援的这封信虽然言简意赅,但是由于利用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证,因此极有说服力。马援谆谆教导晚辈,不要"议论人长短",这无疑是千古良言。不过,这封信中的例证恰恰违背了他自己提倡的原则,他在信中将杜保很刻薄地议论了一通。马援死后,杜保的仇人上书告发杜保,说他行为轻浮和乱群惑众,其根据就是马援的这封诫兄子书。结果,杜保就因为马援的这番议论被免了官。

本文选自《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后汉书》是记述东汉王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南朝刘宋的范晔采众家之作而撰成。现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标点本通行。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①,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②,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③,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④,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⑤,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⑥,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⑧。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1]严、敦:两人都是马援的哥哥马余的儿子。严,字威卿。敦,字孺卿。

[2]交阯: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

[3]汝曹:你们。曹,辈。

[4]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时,要亲自给她系好带子和佩巾,同时要嘱咐一番为人之道。衿,音jīn,佩带。缡,音lí佩巾。

[5]龙伯高:名述.字伯高,京兆人,当时为山都长。汉光武帝看到马援这封信中对龙伯高的赞扬后,就提升他为零陵太守。京兆,东汉京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山都,县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境。零陵,郡名,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境。

[6]杜季良:名保,字季良,京兆人,当时官居越骑司马。

[7]鹄:音hú,天鹅。鹜:音wù,野鸭。

[8]郡将:即郡守。当时郡守既是行政长官,又掌管本郡军事,所以也称郡将。下车:刚刚到任不久。

【译文】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两人都爱讥笑议论他人,而且和轻狂的侠客结交。马援以前在交阯的时候,曾写信回来告诫他们说: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到,嘴里不可以说出来。喜好议论别人的优缺点,随随便便地褒贬正规的礼法,这是我最反感的事情,宁肯去死也不愿听说子孙有这样的品行。你们知道我对此十分厌恶,但我还要反复地讲这些,原因就像父母为出嫁的女儿系好佩带和佩巾时再三叮嘱一样,想让你们不忘记这个为人原则而已。龙伯高性格纯朴宽厚,办事谨慎周密,嘴里不说可能让人挑剔的话,谦虚待人,节俭生活,清廉公正,具有威信。我敬爱他,尊重他,但愿你们能仿效他。杜季良为人豪爽,好讲义气,为他人的忧愁而担心,为他人的欢乐而高兴,无论是清高的人还是庸俗的人他都结交。他为死去的父亲操办丧事,大肆招致客人,好几郡的宾客都来吊唁。我敬爱他,尊重他,却不愿你们效仿他。效仿伯高不成,还可以成为谨慎严肃的君子,也就是所谓的"雕刻天鹅不成,至少还像野鸭";效仿季良不成,就会堕落成为被天下人笑的轻浮刻薄小人,也就是所谓的"绘画老虎不成,反倒像狗"。目前为止,季良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可是郡将到任不久就咬牙切齿地痛骂他。州郡的官吏将这些情况告诉我,我常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效仿他啊。"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读前须知】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刘备乘势而起,占据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与中原的魏国和东南的吴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是,刘备称帝仅三年就病死了,他临终托孤,命诸葛亮辅佐其子刘禅。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生于181年,死于234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刘禅即位后,由诸葛亮当政。他一方面励精图治,巩固后方;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伺机北伐,企图实现刘备统一中国的遗愿。不过,蜀国虽小,内部也矛盾重重,并不安宁。一些奸佞近臣利用刘禅昏庸,有意挑拨宫廷与相府的关系,这些隐患诸葛亮已经察觉。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领军北伐,但心怀后顾之忧,于是行前上表刘禅,反复叮咛,要他牢记"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但是,何为贤臣呢?由于刘禅低能智弱,诸葛亮只好将可以信任的贤臣,如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一一列名指清。至于谁是小人呢?诸葛亮不便直说。但是,妙就妙在,他已将宫中与府中、军界与政界的贤臣一一指明,那么权臣之中谁是小人,也就不难猜中了。

诸葛亮的文字虽然质朴,也不多用典故,但是声调和谐,气韵流畅,首尾呼应,条理分明,并在叙事之中不断插入排比对偶的句式,更重要的是情意真切,字字句句饱含忠贞的思想情感,所以使人久读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