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30543500000024

第24章 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4)

佛原本是外国人。他的语言跟中国的不同,衣服的样式也不一样。不会说合乎古代圣王礼法的语言;身上不穿合乎古代圣王礼法的衣服,不知道君臣之间的义、父子之间的情。假如他的身体到现在还存在,奉他的国王的命令,到京城朝见皇上,陛下包容他并且迎接他,只不过在宣政殿召见他,设宴招待,赐一套衣服,命令卫兵保护他们过境,不让他迷惑众人。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骨头不过是不祥的污秽的死尸的残留物,让他进入皇宫禁地,这怎么可以呢?孔子说:"敬重鬼神但需离它远远的。"古代的诸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进行吊祭的时候,尚且命令巫祝先用桃枝扫帚拂走不祥的东西,然后再进行吊祭。现在无缘无故取回腐朽的脏物,亲自到现场观看,巫祝没有先行,也不用桃枝扫帚,许多大臣没有说出这是不对的,御史也不列举它带来的过失。臣确实为这件事感到羞耻。请求陛下把这些骨头交付给司法部门,把它投到水中或火中,永远地根除祸害的源头,断绝让天下人及后代产生这种疑惑的根,使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万万倍。这岂不是很好的事么!岂不是大快人心的事么!佛如果有灵魂并制造祸害,一切祸殃,都应加在臣身上。上天明鉴,臣绝不抱怨后悔。臣不胜感激,极其恳切。谨奉上这表。臣某诚惶诚恐。

柳宗元佳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①

【原文】

自余为僇人②,居是州,恒惴栗③。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④。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⑤。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⑥,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⑦,焚茅茷⑧,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⑨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⑩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贬谪到永州。永州的山水很美,柳宗元寄情山水,排遣郁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以及后两篇游记都是其中的名篇。西山,在永州城西。柳宗元这次登临的是西山粮子岭。

②僇(lù)人:罪人,受刑辱的人。这里指受贬谪的人。

③惴(zhuì)栗:忧惧不安。

④施施(yí)而行,漫漫而游: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漫,漫无目的、随意走走的样子。

⑤梦亦同趣:趣同"趋",向。

⑥法华西亭:法华,寺名,在零陵县城东山。作者建亭于寺内,称它为法华西亭。

⑦斫(zhuó)榛(zhēn)莽:斫,砍、伐。榛莽,杂乱丛生的花草树木。

⑧焚茅筏(fèi):茅筏,繁盛的茅草。筏,草木茂盛。

⑨箕踞:坐在地上,伸开两腿成簸箕形。这是古人不拘礼节、随便坐的坐法。

⑩衽(rèn)席:座席。

岈(xiā)然洼然:岈然,山谷深远的样子。洼然,凹陷的样子。

蛭(dié):蚁封,蚂蚁穴外的小土堆。

攒蹙(cuáncù)累积:攒蹙,聚集、收缩。累积,重叠。

萦(yíng)青缭白:远望青山绿水重沓、缠绕。萦、缭,缠绕。青,青山。自,碧水。

培(pǒu)搂(1ǒu):小小的土堆。

颢(hào)气:天地间的大气。

引觞(shāng)满酌(zhuó):引觞,举起酒杯。觞,酒杯。酌,斟酒。

颓然:倾倒的形态,这是醉倒的样子。

心凝形释:进入忘我的境界,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译文】

自从我成为受辱的人,被贬到永州以来,心里常常忧惧不安。有空闲的时候,就出外走走,四处逛一逛。

每天跟同伴一起登上高山,钻入深林,沿着曲折的小溪、深幽的泉水、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要去看看。到了这些地方,便扒开野草,坐在上面,喝光壶里的酒;醉后,便相互枕着,躺在地上。睡下就会做梦,心中想到什么,就梦见什么。睡醒了就起来,走回去。认为凡是永州的奇山异水,我都去过了,而从来不知道西山有如此奇异的景观。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抬头望到西山,有人指点观看它那奇异的地方。于是让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掉杂树,焚烧茅草,一直清除到高山的顶端。然后我们攀着树枝,登上高山,伸开双腿,欣赏四周的美景。只见几个州的地方,都在我们的坐席下。他们中高高低低的地势,有的深远,有的低洼凹陷;有的像是蚂蚁穴外的小土堆,有的又像蚁穴。看上去才有几尺几寸,其实远隔千里,全都聚集收拢在眼前,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白云萦回缭绕,尽头外与天际相连,望上去,四周都是一样的景象。然后才明白山的奇特高耸不能与小山相类比:深远无边与浩气相随,而不能望到他们的尽头;飘忽不定与造物主同游,而不能知道他们的终极。我们提壶斟酒,恍恍惚惚醉倒在山上。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苍茫的暮色,由远处飘来,以至什么也看不到了,还不想回去。我凝住心神、松开四肢与万物融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从没有真正游过,游览是从这里才开始的,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把它记下来。这年是元和四年。

封建论①

【原文】

天地果无初②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③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④。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⑤鹿豕狉狉⑥,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⑦。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⑧,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⑨,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注释】

①封建,是指我国历史上"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安史之乱后,统治一方的藩镇以封建作为分裂割据的理论根据。柳宗元写成这篇文章,批驳封建理论,宣扬郡县制的合理性,实际上是要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局面。

②初:开始,这里指人类的起始阶段。

③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

④势不可也:势,客观形势,即当时的实际情况。

⑤榛榛(zhēn):草木杂乱的样子。

⑥狉狉(pī):兽类成群奔跑的样子。

⑦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出自《荀子·劝学篇》。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⑧方伯、连帅之类: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连帅,十国诸侯的首领。《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

⑨是故有里胥(xū)而后有县大夫:里胥,里的行政长官。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县大夫,县的长官。

【译文】

天地是真的没有初起阶段么?我没办法知道。人类真的有初起阶段么?我也无法知道。可是,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回答说:"有初起阶段的比较接近事实。"用什么来证明它呢?从分封建国的制度就可以证明。那分封建国的制度经历了圣王尧、舜、禹、汤、文、武都没能废除。并不是他们不想废除它,而是形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是人类的起初阶段吧?没有起始阶段,也就不可能有封建制。封建制的出现并不是圣人的意愿。

人类的起始阶段与万物一同生活。那时,草木杂乱丛生,鹿、猪等兽类成群地奔跑。人类不能像兽类那样搏打、撕咬食物,而且没有毛羽可以御寒,不能够供养自己、保卫自己。荀子说过:一定要借助外物来为人类利用。借助外物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争斗,一旦不能停止,一定会在他们中间找到能够判断是非的人,并听从他的命令。凭他的才智和聪明,服从他的人必定有很多。他告诉人们哪些是对的,假如他们不悔改,他必定会痛责他们,然后惧怕他,因此,君长、刑法、政教就产生了。所以住在相近的就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落。分成群落后,群落之间的争斗必然会更厉害,争斗得更厉害就会有军队县大夫。又有更大本事的人,各个群落的首领又聚在一起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他们的部属,于是有了众多的诸侯。那么他们之间争斗的规模更大,又有才德更高的人,众多的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他们的封地,于是有了方伯、连帅一类的人。那么他们之间争斗的规模又更大,又有才德更高的人,方伯、连帅一类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人民,然后天下听命于天子一人。因此,有了里胥然后才有县官,有了县官才会有诸侯,有了诸侯才会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才会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中有道德的人,死后必定会寻求他的后代并尊奉他为首领。所以封建制的产生并不是圣人的意愿,是由形势决定的。

【原文】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①,邦群后②,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③会同,离为守臣扞城④。然而降于夷王⑤,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⑥,挟中兴复古之德⑦,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⑧。陵夷迄于幽、厉⑨,王室东徙⑩,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比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初,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注释】

①设五等:周朝时,根据诸侯封地的多少,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邦群后:邦,诸侯的封国,这里是分封的意思。后,君主,这里指诸侯。

③朝觐(jìn):古代诸侯拜见天子时,在春天为"朝",秋天为"觐"。

④扞(gān)城:屏障。扞,盾牌。

⑤降(jiàng)于夷王:降,这里指下传。夷王,指周夷王,名燮(xiè),西周的第九代国君。夷王为诸侯所立,所以他"下堂而迎觐者"。而按周朝的礼节,天子只在堂上会见朝觐者。

⑥宣王:周宣王,名静。西周第十一代国君。

⑦挟中兴复古之德:中兴,周宣王曾经部分恢复西周王朝的权威,史称宣王中兴。复古,指恢复武王、成王的雄图大业。

⑧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鲁武公带着儿子括、戏朝见宣王,宣王指定戏为鲁武公的继承人。武公死后,鲁国人杀掉戏,改立括为国君。

⑨陵夷迄于幽、厉:陵夷,逐渐衰败。幽,周幽王,名宫涅,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被犬戎杀死在骊山。厉,周厉王,东周第十代国君。

⑩王室东徙:幽王死后,平王即位,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问鼎之轻重者有之:鼎,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史记·周本记》记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驻扎在东周的边境,派人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楚庄王的意思是要取代周。

射王中肩者有之:周桓王攻伐郑国时,肩上被射中一箭。

伐凡伯、洙苌弘者有之:伐凡伯,周朝的大臣凡伯出使楚国,归途中经过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南)遭到戎人的袭击,凡伯被活捉。洙苌弘,晋国贵族范吉射与赵鞅相攻,周大夫苌弘支持范吉射。后来范失败,赵鞅因此责问周王室,周敬王迫不得己杀死苌弘。

末大不掉:出自《左传·昭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大不掉,即尾大不掉,形容诸侯的力量很强大,周天子指挥不了他们。

陪臣之邦:陪臣建立的国家,这里指韩、赵、魏等国。周朝时,诸侯为大臣,诸侯的大夫为陪臣。因为韩、赵、魏等国的国君都是诸侯的大夫,所以称为陪臣之邦。

国殄(tiǎn)于后封之秦:殄,灭绝。后封之秦,秦原是一个附庸小国,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会,诸侯的都城郡邑,郡县。秦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成几十个郡,废除了分封建国的制度。

都六合之上游:六合,指上、下、东、南、西、北,与天下同义。上游,指秦都咸阳,处在西北的高地上,居高临下,好像在河流的上游。

负锄梃谪戍之徒:指陈胜、吴广等被派往渔阳的戍卒。

立宗子:宗子,正妻所生的长子,这里指皇室子弟。

困平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韩王信叛汉并勾结匈奴,刘邦率兵讨伐。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围困了七天。

病流矢:汉高祖十一年,刘邦率兵镇压淮南王英布,被乱箭射中。

陵迟不救者三代:陵迟,逐渐衰败。三代,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三代。

谋臣献画:指贾谊建议汉文帝把一个诸侯国分成几个小国,分给受封者的子孙。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诸侯国的封地。主父偃建议汉武帝让诸侯王把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些都是削弱诸侯国的谋略。

桀猾(jiéhuá):指唐中期藩镇割据造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