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12

第12章 在名句中领略处世箴言(3)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大臣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跟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长此以往,国家就危险了。"

襄王听了,大为光火,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是感觉到事情一定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不是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是一定要灭亡的。你如果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将来究竟会怎样。"

庄辛在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他这才想起庄辛的话,于是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诚恳地说:"我听说过,"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只要你痛改前非,一切还来得及。"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的两句话来的,是指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又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汉朝陆贾的《新语·辅政》中有这样的论述:"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卵破之患。"

《三国志·魏书·孔融传》中有如下的记载:汉献帝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准备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坚决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知道后,便向曹操报告道:"孔融一向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早就有杀孔融之心,于是以此为借口,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孔融被捕时,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在下棋。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跑又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了。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出自晋习凿齿《襄阳记》:"德操曰:"儒生俗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三国志·蜀书》中也有此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这句话说的是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16岁那年诸葛玄也去世,于是他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诸葛亮在隆中过了十年耕读的生活,在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研究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后来,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迫切需要有智谋的人来辅佐他,因此他一直在物色有见识的人才。当时,他去拜访在襄阳很有名声的司马徽,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于是就有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最终成就了帝王之业。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出自《史记·魏世家》。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国有许多人给打怕了,不敢抵抗。大将段千子建议魏王将南阳的地方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谋士苏代反对,并且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这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的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魏王不听,将南阳割给了秦国。秦国得了南阳,并不收手。公元前225年,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最终魏国被秦国灭掉。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意思是:上天赐予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

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是: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辱乎?"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齐人蒯通劝韩信谋反时,也引用了这句话。《史记》中蒯通试图说服韩信自立为王的言语有三大段:第一,蒯通先从相术入手,谈天下形势,分析了自立为王的可行性与好处,从天下的角度来说服韩信自立为王。第二,当韩信因为刘邦恩待自己而不忍向利背义时,蒯通又从张耳、陈余为刎颈之交而反目,文种为勾践忠信之臣而身亡来告诫,如果今日不自立,日后恐怕难以全身。第三,过了几天,看看韩信犹豫,蒯通说了一大段犹豫的害处,要韩信当机立断。

最后,当韩信被杀害时,曾经说"悔不用蒯通之计",可以说是"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的典型了。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年轻人是可敬畏的,谁说他们将来不会超过现代(的人)。

相传孔子在游历的时候,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准备动身也不给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他说:"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子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不由得感叹地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指财宝能致祸。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图财宝,这样可以免祸;同时,一个人去炫耀或者贪图财宝、才华、美貌的时候,常常会招来祸患。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但是,以此来炫耀或者贪图这些的时候,就有可能引来灾祸了。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

这句话出自《左传·桓公十年》。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它,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感到很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把虞公赶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出自《老子》。在老子看来,知人是一种智慧,自知才真正是一个明白人。

在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典故:达摩祖师初到中国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你在找什么人?达摩说:我在找一个明白人,也就是自知的人。

希腊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布最广、影响最深,甚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名句索引

1.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叶适《民事》

2.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管子·君臣上》

3.何以聚人,日财。--《周易·系辞下传》

4.开源节流。--《荀子·富国》

5.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义赏》

6.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汉·贾谊《新书·礼》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北齐·刘昼《刘子爱民》

8.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史记》

9.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渔樵记·楔子》

10.治道之要有三:日立志、责任、求贤。--《宋·杨时二程集》

11.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1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尚书·大禹谟》

13.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管子·小匡》

14.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不余,是不知节也。--《管子·乘马》

15.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