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23

第23章 在名句中体会自然之妙趣(2)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当诗人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当时,金人南下,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却矢志不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话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是: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全诗为:"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春游诗;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寻芳是指求"道"。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一首好诗。

后人评论朱熹的诗作时说:"因他胸中先有许多道理,然后寻诗家言语衬托出来。"也就是说,朱熹是用真正的诗歌语言来表达哲理的。朱熹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句话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由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12个名词。作者将这12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地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全曲以较简洁质朴的12个名词组成这四幅优美的画面。作者的用词并不华丽,只是一些诗词中常见常用的老词,并不见任何新意。但正是这些并不见有任何出众之处的旧词却写出了这不朽的经典之作,从而得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用了"枯、老、昏、小、古、瘦"等形容词来强调名词的重叠效果。名词的这种用法,省略了形容词(对属性的描写)和动词(对名词的动态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如同国画的飞白一样,空白处才是神妙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话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这首诗写在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后不久,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李白20岁后遍游蜀中名山,25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看惯了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李白写《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句话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寺院古又称枫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旧名妙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更名为寒山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僧法迁重建寺院。

这首诗是张继落榜后,在客船上,听到寺院的钟声响起而写的一首诗。在很多年以后,人们已经不记得张继那一届的状元是谁,但人们却记住了这首诗,记住了张继。这是一首经典的诗!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现为佛教活动场所。自从张继写下了这首诗,诗韵钟声就开始千古传颂。夜半钟声的习俗,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声,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如今每到新年,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话出自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明确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达。

据刘禹锡的自序说,他在建平(建平,古郡名,故城在今四川巫山县)做官的时候,看见当地的人唱着一种歌曲,即《竹枝词》,是用笛子和鼓伴奏的,一边唱一边跳舞。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采用了他们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体裁和七绝一样。本来这种民歌,在唐代早已流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句话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的意思是: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荫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杨万里(1124~1206年),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话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利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加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之说。清人桂馥读此诗至第三句,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这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名句索引

1.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3.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4.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6.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

7.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8.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9.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0.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2.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13.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1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三国·曹操《观沧海》

1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沙场秋点兵。--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6.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

1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18.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1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