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09

第9章 在读名句中察治学之术(2)

而孔子本身也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典范。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断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对师徒。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导师。

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可以说是少年有为。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佛教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词语),当头棒喝之后,使梁启超明白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从康有为那里,梁启超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基本方法,为他以后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梁启超逐渐成长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起初,梁启超对康有为唯师命是从,可渐渐地,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著作,因此政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

1902年,本着"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想法,梁启超公开发表文章,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从今以后,只有努力保国而已。与康有为相比,梁启超反对复辟倒退,维护共和,追求立宪,这种观点比起康有为要进步得多,可谓是"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就不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自己的疑惑);不问人,就无法让自己的知识广泛(充实)。出自刘开《问说》,原文是:"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北宋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非常注意提出问题。他做桐庐太守的时候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作了一文,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写成后,对自己的文章不十分满意。后来他把文章给他的好朋友李泰伯看,李泰伯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了他的建议。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话语若不惊人就算死了也不善罢甘休。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是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他晚年写的诗歌千锤百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中国古代文人自来讲究对字句的锤炼和推敲,这样的故事也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当然是贾岛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完之后,又想改用"推"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当时韩愈做兆京尹,正驾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了因为不知用"推"还是用"敲"字,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了解了情况后,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韩愈也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名句,是他在《赠君谋父子》一诗中的一句。指行文绘画应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欧阳修就是在文字上删繁就简的典范。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玡寺的智仙和尚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把文章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结果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让欧阳修到琅玡山南门去看山。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于是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优美"等文字换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文章语句精练,含义倍增。欧阳修在翰林院供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我们如果修史,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那也太啰嗦了!"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红了脸互相笑了起来,并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出自《论语》,意思是说: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

这句话主要告诫我们要虚心,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老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博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是这家研究所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也在他的一左一右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和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走到了对面的洗手间。博士看得都惊呆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可是,所长从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百思不得其解,可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嘛!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来,同样"蹭蹭蹭"地走过水面去了洗手间。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晕倒:不会吧,难道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博士生也内急了。可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洗手间非得绕10分钟的路,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呢?博士生也不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就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急忙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我就不能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上看不到。但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出自陈寿《三国志·吴书》,比喻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这句话说的是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东吴一位非常著名的将领。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这句话出自孙权劝他读书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里有过记载,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孙权曾对吕蒙说:"吕蒙啊,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吕蒙不愿学习,于是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时间学习。孙权说:"我不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做博士,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你事多,没时间学习,但你能像我这样忙吗?我还经常读书,并从中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吕蒙下定决心开始读书。后来鲁肃经过浔阳,与吕蒙谈话后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非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啊?"鲁肃大受震动,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

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这句话既是诸葛亮用来指导儿子学习的,也是他自己成才的经验总结。

诸葛亮所处的襄阳隆中之地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样是一处政治、经济、人文之咽喉要地,天下风云、百姓生存的各种信息和风景尽收眼底,使他能够充分了解那时的社会,并且立下了宏伟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能够将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派学说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汲取诸家之长集于一身而使其高于当时的儒生俗士。另外,由于他勇于广交庞统、徐庶、孟建、石涛、庞山民等一大批杰出的精英人物,取百家之长,汇千江之勇而成一海之雄,一面潜心学习、一面留心时事,时机成熟时挺身而出,成为收拾金瓯一片的英雄。

开卷有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总有好处。出自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初,宋太宗命李昉等编了一部书,全书共1000卷,共搜集和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55门,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这部书是在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完成的,因此原定书名为"太平总类"。

另据《春明退朝录》或《宋实录》等载:宋太宗对这部书很感兴趣,编成以后,他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看二至三卷,一年之内,就全部看完了。所以这部书后来叫作"太平御览"。

当时有人认为,皇帝既处理国家大事,每天还要阅览这部书,未免太辛苦,于是劝他少看一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应注意休息。可是宋太宗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

这就是"开卷有益"这句话的由来。

名句索引

1.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2.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汉·刘向

3.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清·颜元

4.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唐·寒山

5.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明·郑心材

6.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7.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8.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9.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10.学者政出之,政者学之施。--宋·张孝祥

11.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清·袁枚

12.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故善学者不自溢其器。--明·左元臣

13.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唐·吴兢

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春秋·孔丘

15.记诵之法,学问之舟。--清·章学诚

1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战国·荀况

17.不读诗书形体陋。--清·吴嘉纪

18.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19.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欧阳修

20.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春秋·管仲

2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宋·朱熹

22.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宋·张载

2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24.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战国·吕不韦

2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春秋·孔子

26.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清·胡达源

27.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春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