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专制王权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法老被称为神的儿子或被视作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法老们每次对外战争凯旋,首先要把大量的财物、奴隶奉献给神,表示感谢神的保佑。一般平民百姓对神也深信不疑,尊神灵敬法老之风经久不衰。在这样一种全民敬神的氛围下,在埃及古文明中就出现了仅次于金字塔的又一种标志性建筑——神庙建筑。作为埃及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神庙既盛大又奇妙的特色吸引来了无数关注者的目光。
宗教理论与建筑法则
如果说金字塔的建造代表了早期建筑史的最高成就,那么神庙建筑则体现了后期建筑的辉煌。神学观念需要以建筑的形式来充分表达其内涵,神庙制造出特殊的气氛。新王国是神庙建筑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神庙建筑的法则逐渐形成,神庙数量大增,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是帝国扩张和繁荣的必然后果,也反映出古埃及宗教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古王国衰落之后,地方贵族的势力成为王权永久的威胁。为加强王权,中王国时期的国王扶持了一个中下层的新贵,但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新王国的扩张,部分的原因是为把国内矛盾引向域外,战利品和掠夺来的财富有三个流向:王室、新贵族和旧贵族,体现了拉拢与安抚并重的政策,贵族阶层又是各地神庙祭司的主要成员,因此神庙在战争中暴富。
王权理论的成熟是神庙建筑发达的另一个促动力。在古埃及人的宇宙、社会观中,神定的秩序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国王作为神在人间的代理负责维持这种秩序,他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对神最好的回报。神庙是神在人间的居所,也是以法老为首的人们向神供奉、与神交流的神圣之地,是神定秩序的运转中心。历届法老都在即位之初大兴土木,这也是对创世主原初之时创世活动的模仿,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创世需要不断重复进行的思想,从而强调法老在人间的活动的神圣目的。
这种宗教理论决定了神庙的基本建筑法则。从结构上看,神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是微观的宇宙。神庙的围墙为一道道塔门所隔断,同时围墙的顶部起伏不平,呈波浪状,象征着原初之水,而高耸的神庙则是在这片混沌之中升起的原初之山,山顶是人类创造者的居所。进入神庙的人们犹如在混沌之水中经过了洗礼,带着纯净的灵魂来到神的面前。神庙的墙上也布满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上部和天花板上是繁星点点的天空,张开翅膀的鹰神护卫着神的国土;墙壁下部常常点缀着自然界的花草,象征大地的繁盛。当尼罗河泛滥时,浅浅的河水漫入庙中,在壁画的映衬下,神庙正如河谷的缩影。
典型的古埃及神庙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南北方向延伸,依次由塔门、立柱庭院、立柱大厅和祭祀殿组成。这种纵深的结构使得神庙可以无限地继续修建下去。塔门多时达十几道,因为法老们喜欢在前人修建的神庙的基础之上增增补补,而塔门又是最易完成的部分。其他部分也显示出累积完成的特点,如古埃及规模最大的神庙建筑群——卢克索和卡尔纳克神庙都历经漫长的修筑过程,许多重要的部分是在托勒密时期完成的。古埃及人这种建筑神庙的原则反映出他们“无限延续”的愿望,不仅人的肉体、灵魂永远不灭,神的居所也要不断地延伸下去。
塔门是古埃及神庙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由对称的东西两个门楼和连接它们的天桥组成,象征东西地平面,是太阳神每天必经之路。塔门上通常有国王高举权杖打击敌人的形象,象征着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巨大威慑,迫使它们远离神圣之地。紧靠塔门,通常有国王的巨像或者高耸的方尖碑。自哈特切普苏特首创斯芬克斯大道以后,塔门前面铺设一条两侧摆满石像的通道成为一种惯例。
进入塔门之后,神庙的屋顶逐渐降低,而地面却逐渐增高,到了最深处的祭祀殿中,光线已非常黯淡,气氛也愈加肃静、神秘。普通人只能进入立柱庭院,只有国王和大祭司才能到祭祀殿中,那里供奉着神像或国王的雕像,它们深居简出,只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被抬出神庙与公众见面。在审理重要的案件难以裁决时,也依赖神旨,看神像点头或摇头断案。神庙中高大的石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见的柱头装饰有纸草花式、莲花式、棕榈叶式、哈托尔女神式等等。为了更好地采光,立柱大厅外围的柱子比中间的要低,这是成功地运用“自然采光法”的较早例子。柱子上布满文字和画面,如果保存较好的话,还能看到些微最初的色彩。
新王国时期是神庙的时代。神庙有结构上的双重含义,一是隐蔽;一是显现,新王国时期突出后者,即小型宗教偶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太阳船。它在古王国时期就已出现,是重要的宗教象征物,到新王国时更为奢华,最着名的一艘叫做Urerhat-Amum(意为船首的强大威力是阿蒙)。
通常,这些太阳船都是木制的,外面镶金,内设密封舱以放置神像。两侧各有5个孔供祭司抬扛之用。这个时期的神庙以太阳船为中心,整体设计是为突出太阳船出现时的戏剧效果。神庙中也有其他神的神像,但只能居于次要的地位。太阳船的显赫是由于该时期地方神庙地位的提高。由于此时神庙成为城中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物,太阳船从长长通道上行进也成为充满宗教氛围的城市生活新景观。新王国的神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古老的政府机构,更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繁琐的仪式营造的气氛,使人们在心理上对国王更有亲切感。
以城市主体建筑形象出现的神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象征的功能,因此新王国时期的神庙外部结构上也更为富丽堂皇:石墙上是色彩艳丽的壁画,以炫目的白墙为背景。但这并非神庙与外界的交界处,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泥砖结构的附属建筑——小殿堂,周围是泥砖墙。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的围墙,从外观上看像座堡垒,有塔和城垛。
民间信仰和神庙角色
神庙中的祭祀活动,一是对神感恩;一是祈求神的帮助,这些都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日常仪式由大祭司完成,每天早晨他要沐浴更衣,然后才能进入祭祀殿,捧出神像,为之焚香涂油,目的是使神恢复生机和活力。在重大的宗教节日,国王亲自主持祭祀活动,以各种颂诗表达对神的感激,如阿蒙颂诗中说阿蒙神的恩德“比天高、比地宽、比海深”。
古埃及人对神的崇拜有强烈的功利性,他们认为,神接受人类的供奉,就有责任保佑人们平安幸福,否则人类有权不敬奉他。每个人都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自己崇拜的神,即使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神,也不能代替给他带来实际好处的小神,因此官方宗教与民间宗教是长期并存、互利的。因此,神不仅享受优美的颂诗,也要倾听民间的疾苦,帮助穷人和受病痛折磨的人。由于这种信念,人们逐渐把神庙拟人化了,神庙里的每样东西都有神性和魔力,他们从神庙的石墙上抠下碎末,当做良药和圣物。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国王们喜欢在旧神府的基础上扩建。以保留其神力。即使不得已要拆除它们,也尽可能把所有的原材料整理出来,用到新建筑中。学者们曾对古埃及法老大肆拆用旧建筑迷惑不解,以为那是一种偷工减料的做法,其实真正的答案应在这里。因此,神庙有双重面孔:一是现世的神秘威严;二是节庆时的轻松祥和。
由于古埃及有大量宗教方面的资料留下来,使得今天的人们有这样一个印象这是祭司主宰的世界。在大规模的建筑中,到处可看到国王向神献祭的场面,如不通晓象形文字,人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大祭司统治的国度。当然,古时“祭司”和“国王”这两个词的内涵与今天的很不一样。祭司的身份较难辨明。有时只是一种头衔,多数官员都有。现代语言中的“祭司“一词易引起误会,以为有一支专职的僧侣队伍。所以,我们不能以为在古埃及宗教是涵盖一切的。宗教只是当时人们表达各种观念的一种语言。
古埃及人给予神庙“土地拥有者”的地位,使神的概念更具体化。此外,大量经济文献里提到,扩大神庙的物质财富是国王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新王国时期,帝国对外征服所获得的战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阿蒙神庙,正如瑞德福特所说:神庙成了“帝国财富的储存库”。因此,神庙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角色,神庙事务也分两类:一是固定的宗教仪式;一是管理和劳役方面的。
神庙还有“粮仓”的作用。拉美西斯二世宫殿的粮仓容量是226328凯哈。每个工匠一年约需粮食66凯哈,故该神庙的粮仓如果装满粮食,能维持3400个工匠及其家庭(即17000~20000人次)一年的生活,是一个中等城市的全部人口。当然,并非所有的粮仓在任何时候都存满,通常粮仓存量远大于实际容量。粮仓是一种财富,各主要神庙相当于当时的银行。
理想的状况是粮仓富足,粮食有剩余。古文献中没有提到“利润”,但实际上好的收成必会带来利润。因为大神庙也有自己的商船,不仅在埃及,也在海外活动。阿拜多斯的谢提一世神庙就曾被赐予商船,载着国王派遣的“商人”远航海外。“商人”曾是神庙成员的固定组成部分,主要负责以神庙剩余产品——不仅是粮食,还有其他产品如亚麻等去交换神庙所需的东西如油、纸草卷等。由于交换的范围很广,一些易保存的东西如矿石等得以长期留存下来,大大增加了神庙库存。
神庙的土地未必在神庙附近,可能在几百公里以外,甚至可能在努比亚。尽管新王国时期神庙有自己的劳动力(通常是战俘),但大部分的土地是以复杂的承租制出租,以收取30%的地租。维勒布纸草有大量这方面的证据。而根据阿曼斯纸草,新王国时期的神庙派出大船沿尼罗河航行,沿途收取神庙地租,然后统一送往神庙粮仓。此外,神庙之间亦可租种土地。神庙其他农业活动包括打猎、捕鱼、饲养家禽、种植亚麻、开办各种作坊。有人世代为神庙饲养牲畜,向国王的宫殿交牛奶等。神庙还会被赐予开采矿产的权利,如阿拜多斯的谢提一世神庙、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都曾享有开发东部沙漠金矿的权利,阿蒙神庙还在那里开采做眼影颜料的方铅矿。
神庙建筑双璧
到新王国时期,社会经济的极大繁荣为大规模修建神庙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期建造的神庙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古埃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此人们把新王国时期称作“庙宇时代”。在众多的神庙中,最壮观奢华的是当时首都底比斯城的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
卢克索神庙是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时修建的。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长约190米,宽约55米,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神庙建筑的法则。神庙的门楼前矗立着六个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四立两坐)和两个精制的方尖石碑(现仅存一个,另一个在巴黎)。进入门楼,是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露天庭院,在庭院西北角有一套三间小室,用以祭祀太阳神阿蒙、他的妻子穆特和他们的儿子洪苏。走过庭院,是阿美诺菲斯三世修建的大柱廊,由14根圆柱组成,每根高达20米,柱头的形状宛若绽开的纸草花。大柱廊的墙上刻着精美的反映祭祀阿蒙神的浮雕。从大柱廊穿过又一个露天的庭院,是立柱大厅和神殿。立柱大厅的32根圆柱刻成含苞欲放的纸草花蕾状,这是古埃及建筑中的佳作。整个神庙共有151根圆石柱,布局对称。各个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卡尔纳克神庙是现在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在古代埃及,这里是祭祀阿蒙神的最高殿堂,其修建始于古王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世纪的托勒密时代,时间跨度超过了两千年。为了取悦于神,几乎每位法老都对卡尔纳克神庙进行了扩建装修,使它成为一个复杂的庙宇建筑群。
神庙中央的主体建筑群近似正方形,北墙长530米,西墙长700米,东、南墙均长510米,中间的阿蒙神庙共有10座门楼,最外侧的一座门楼前有一条林荫大道。两旁为一组羊头狮身卧像;位于2、3号门楼间的圆柱殿是卡尔纳克神庙建筑中最杰出的部分,它是埃及最大的柱殿,殿长84米,宽54米,共有石柱134根,分成16排,每根柱子的直径为3.5米,柱头上可站立100个人;圆柱形似纸莎草,柱头雕成纸莎草花或花蕾。为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设计师将居中的两排圆柱建得稍高于两侧,形成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此外,在主体建筑群中还有中王国时期的祭祀殿。
图特摩斯三世时建了宴会大厅、长方形的“圣湖”等建筑。“圣湖”是一个在干旱的沙砾上人工挖掘的湖泊。湖不大,长约130米,宽80米,水深4米,尽管当地终年无雨,但它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说,按古代宗教教义,祭司们每天需在湖里沐浴4次,每逢宗教庆典还在湖面举行一定的仪式,平日湖内饲养鹅鸭等家禽,用做神庙的祭品。
在主体建筑群的西南角,是洪苏神之庙,它通过门楼前排列着羊头狮身像的林阴大道与卢克索神庙连为一体,南部是穆特女神的神庙建筑。以卢克索神庙和卡尔纳克神庙为代表的神庙建筑,既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折射出古埃及人对以太阳神为首的众神的信仰。从时间上说,神庙建筑延续的时间比金字塔要长一倍以上,几乎和埃及古文明相始终,一代又一代地,不惜代价地修筑众多的神庙是法老统治的需要,也是古埃及人热衷于多神信仰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