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绝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18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你是否快乐,决定权在你,而不在老板、配偶、朋友、父母、社会或政府的身上。追求快乐是你的天职。一位智者说:“宪法并不保障人民的幸福,只保障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幸福得靠自己去追求。”要不要快乐,有赖你的选择,但请务必把快乐看得比成功重要,因为成功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走慢一些,幸福在你身旁
父子俩一起耕作一片土地。一年一次,他们会把粮食、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镇上去卖。但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性子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了一车子的粮食、蔬菜,开始了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当天傍晚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鞭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便有机会卖个好价钱。”儿子反驳。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牛车上睡着了。年轻人很不高兴,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在快到中午的时候,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半个时辰了。”儿子着急地说。
“那么再慢一会儿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半个时辰,才再次启程,这次轮到老人驾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路上的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漂亮的风景,把时间都享受起来。”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清澈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视而不见,他心里翻腾不已,十分焦急,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他们最终也没有在傍晚赶到。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美丽的大花园。老人呼吸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做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这么长时间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着说。
几分钟后,父亲开始打呼噜--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1里路,遇到一个农民正在试图把牛车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浪费更多时间?”儿子有点生气了。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了。”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等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已是大天亮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得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镇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从前叫做厂岛的地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夕,殚精竭虑。但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过客而已,所以,放慢你的脚步,你会发现前所未见的美景。
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
一位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让自己愉快幸福,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依然那样。”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会自然减轻;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中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以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阅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人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也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圣者贤人。其实,人生的快乐秘诀也就浓缩在这四句话里。
快乐和幸福有时候十分简单,比如常常笑。这样简单的表情不容易让人忘记。并且它常常能让人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当这愉快的心情敲击你的心门时,如果不能打开这扇紧闭的心门,你便不能与快乐同在。
笑能带来愉快,这本身就是收获。它不是银行的支票,如现金般唾手可得。瞬间的快乐也是我们人类的最大幸事,它会永远在脑海中存在,人生充满的不幸和痛苦都要求我们去追求这种刹那的幸福。
人类所有的内在品格,都不能带来幸福,除了令人快乐的愉悦健全的精神。愉快、喜悦和幸福并无先后关系,只要人的本性愉快、喜悦,幸福自然就存在其中了。品格会补偿任何缺憾,就像月亮把影子投在山上,月亮的圆满会漠视崎岖的山川,以其自身的美好而深感幸福。
幸福和快乐来自一颗健康而愉悦的心灵
珍妮走在街道上,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奇怪的声音,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她的朋友罗布格雷拄着拐杖在一瘸一拐地行走。
珍妮感到很奇怪,等他走到自己身边时就问道:“罗布格雷,你这是怎么了?前几天我还看见你好好的,怎么今天成了这样子了?”
“前几天,由于我停得太急,所以把踝骨扭伤了。”罗布格雷回答道。
“是什么让你停得那么急呢?”珍妮好奇地问。
“是一条原则。”罗布格雷回答道。
“原则?”珍妮有些弄不明白了。
“杰克趁我不注意,把我最喜欢的书扔进了泥潭。我十分生气,就以最快的速度在后面追他,并且发誓只要抓住他,就一定要把他也扔进泥潭,让他和我心爱的书一样躺在臭泥潭里。就在我拼命追他的时候,突然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发誓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替别人着想。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可是我停得太猛了,脚步停了下来,身体却继续向前冲,所以你看,就是这条原则让我把踝骨扭伤了。”
“为了遵守这条原则,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有时候我真想放弃这个原则。”罗布格雷神情沮丧地说,“因为一个原则,让我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坚持这样的原则。这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珍妮说:“你做得已经很好了,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受伤的士兵,为了保护别人而让自己受了伤,难道你没有为此而感到骄傲吗?”
“是吗?我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罗布格雷说,“不过,你这样说我真高兴。”罗布格雷高兴地吹着口哨走了。他没忘记回过头来对珍妮说:“你说得对,以后我还要坚持这条原则!”
生活中,懂得替别人考虑会让我们赢得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在做许多事情时,把别人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做一点适度的奉献,结果会不一样。
丽莎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到周末的时候她都要去两英里以外的树林里捡柴。那天是个好天气,丽莎一会儿就捡了许多木柴。太阳升起来了,丽莎感到口渴难耐。于是她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顺便吃些东西,因为她要到下午的时候才能回去。
小溪旁边有一棵大树,那可是个不错的休息地方。当她到了那里的时候,发现那里长着一些熟透了的野草莓。
“正愁着这些干巴巴的面包怎么吃下去呢!把草莓夹在面包里,味道一定好极了!”丽莎把帽子放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把熟透了的野草莓一个个放在里面。
“要是妈妈能和我一起分享这些美味该有多好呀!可是她现在却在阴暗的屋子里承受病魔的折磨。”想到这些,丽莎把即将送入嘴里的草莓放了下来。
“还是给妈妈留着吧!她现在正病着呢,吃了这些草莓,她一定会好受一些!”丽莎想道。可是那些草莓实在太诱人了,丽莎心想:“我干了一天活了,就吃一点吧!”于是她就把草莓分成两堆。但是每一堆看起来都那么小,她便又将它们放到了一起。
“只尝一个!”她想。无意中,她把最好的一颗拿了起来,快要送到嘴里的时候,她发现那是最好的一颗,于是她又把草莓放下了,心想:“我要把最好的留给妈妈,不,我要把全部的草莓都留给妈妈。”
最后,丽莎一颗草莓也没舍得吃,她又去捡柴了。
黄昏的时候她回到了家,当她放下柴火时,听到了妈妈的呼唤:“丽莎,你帮妈妈倒杯水吧!我有些口渴。”丽莎高兴地把草莓送给妈妈。“这是你专门留给妈妈的吗?”妈妈眼中充满了泪水。“是的。”丽莎说。“妈妈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上帝保佑你!”
丽莎心想:“原来奉献是一种如此幸福的感觉!”
幸福和快乐的获得有时并不需要太多外在条件的缀衬,它们来自一颗健康而愉悦的心灵。突破自我的藩篱,幸福的感觉就如泉般涌出,让我们沉浸在自己和他人的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