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30729000000028

第28章 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课(8)

该提案建议政府从法律监管、网络平台、游戏倡导三方面“着力”: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明确界定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范围和对制作、传播不良信息者的处罚规定,尤其对未成年人的信息监管设立专门条款;其次是设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实施从网站到网吧各个环节、经常性的管理监督,规范网络服务商、游戏运营商的行业行为,实行资信评定、劣迹“黑名单”制度;再次是审,像电影分级制一样,实行游戏软件的“分级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项目。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鼓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网络限时软件”与“不良信息阻隔器”。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上网时间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上网时间过久,不但伤眼伤身,更会影响日常生活的正常作息,得不偿失。而且,特定的网络使用项目和网络成瘾之间也有关联存在,WWW、BBS、OICQ、聊天室以及网络游戏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因此,计算机上若能加装“网络限时软件”和“不良信息阻隔器”,那么对于上网时间的控制与网站的筛选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上网一定时间后强迫中断,且能主动过滤不良网站,以降低上网时间与不良网站接触频率,减缓网络成瘾。

就社会层面而言,父母对子女平日的关怀不应只限于课业成绩的关心,子女的生活、感情、健康、未来都是为人父母者所应一并重视的。家长若能对孩子平日的生活主动闻问,多细心关怀孩子,对于孩子是否过度沉迷网络才能尽快知道,并妥善处理。因此,在家庭中父母亲有时间要多陪孩子,规定上网时间,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网站。

学校也应该多举办网络成瘾相关研习活动或座谈会,邀请父母、师长、社工、辅导人员、网吧从业人员及青少年本身参与,提供网络成瘾相关知识与预防辅导策略,以结合各方资源,共同重视网络成瘾现象,防患于未然。

(三)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

网络依赖伴随着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至今仍属于比较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就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虽层出不穷但未有定论。

下面是一些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干预方法。对于目前多元化的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

1.时间管理;

2.雇用一名监督者;

3.设定目标;

4.禁止特殊的网络使用行为;

5.使用提醒卡片;

6.记录个人网络使用清单;

7.借助计算机程序治疗成瘾行为,定时在计算机屏幕上弹出窗口提醒上网者应该下网;

8.接受个别治疗或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

以上所列的前七种干预方法,其实都是以各种渠道从行为上作出限制,强行控制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时间及强度,以此来矫正上网者的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然而专家指出,网络依赖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人们陷入网络依赖的境况,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干预的方法也应该溯本求源。禁止网络依赖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才是本质。比如研究网络成瘾问题的资深学者Young就提出,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类型,干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例如,对于最初由于好奇而成为强迫性的网络性成瘾行为,可以采用罪犯心理治疗法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对于因过分害羞和自我意识过强而过度依赖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并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来矫治;对于卷入网络恋情而影响了实际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者,可采用婚姻和家庭治疗重新调整夫妻关系,使家庭生活恢复正常;对于幻想借助于互联网上角色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从主观上逃避不良情绪(如应激、抑郁、焦虑)或个人困境(如失业、离婚)的人,可以用精神疗法并配合必要的药物进行治疗。

今天,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家长常常因为担心孩子沉溺于网络而感到焦虑。是否能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有专家建议,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孩子玩电子游戏,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教他们学会守时、守信、守约。具体的方法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签订一个协议,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地点、内容等通过平等的磋商,“约法三章”;并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任何“游戏”也像电脑游戏一样,都是有规则的;同时让孩子表态,他如何履行协议,如果做不到怎样接受处罚等等。事实上,孩子如何对待电脑和网络,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网络依赖的艰难处境,还可同时让他们学会如何理智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信息交流方式,打破了时空和社会的限制,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出现。

一、网络成瘾综合症概述

“网络成瘾(IAD)是由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的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这一术语是由我国台湾心理学者周倩定义的。此外还有心理学家Young认为它是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心理学家Mitchell把它定义为一种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

Young等人将网络成瘾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最基本的类型:

网络性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

网络关系成瘾。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之中。在线朋友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

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

信息收集成瘾。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用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

计算机成瘾。指成瘾者过分强迫地迷恋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对于网络成瘾的诊断,Young结合研究实际,提出了八个问题来做判断。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就可以判定为病态网络使用:

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你原定时间要长?

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针对研究实际,国内很多学者也自编了有关网络成瘾的问卷。如李涛等人编制的《网络成瘾倾向自陈问卷》,即自述在过去6个月内表现出以下症状中3种以上者:第一,耐受性增强:成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第二,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网络的;第三,上网频率总比事先计划的要长;第四,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第五,花费大量时间在和网络有关的事情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码大量下载文件等;第六,上网使成瘾者的社交、学业和生活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第七,虽然能意识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但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二、网络成瘾综合症的特征

我们一般把网络依赖叫作“网络成瘾综合症”,目前还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据悉,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人数高达244万,互联网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中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约占7%。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中学生中使用互

联网的人数比例较高,时间较长,平均每周使用时间为8.98小时,假期高达21.34小时。

(一)成瘾者道德认识模糊

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调查发现,不常上网、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其智力发育基本正常,而经常上网并已成依赖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达不到正常值。

不分昼夜地坐在电脑前,沉湎于虚拟世界,生活习惯、新陈代谢、生物钟都被破坏了,怎么可能对智力发育有好处呢?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已形成恶性循环。曾经发生的81名上海大学生因沉迷网络、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集体退学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国内外的研究还表明,中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中,除影响头脑发育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导致死亡。

调查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学生上网首选目的,比例在四成以上。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未成年人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成瘾者延迟满足能力差

一般来讲,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瘾,并会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特征来判断是否有网络依赖倾向。“T型人格”是一种爱寻求刺激的、爱冒险的人格特征,它分为T+型和T-型。

T+型从事的冒险活动是被社会所认可的;T-型所从事的冒险就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他寻求的这种刺激可能对他的成长是负面的,对这种孩子就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正确引导,让他接触到健康的活动。

还有一个特征是延迟满足能力差。比如一个孩子产生某种需求时立刻就要满足,否则就要闹,而不考虑满足这种需求的时间和条件。一般来讲,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瘾。比如说有的小孩子,一看见某个玩具,就要你必须马上给他买,当时不买就闹得特别厉害;还有的孩子说他特别喜欢这个玩具,但是他爸爸说,你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考好了,就给你买,孩子经过努力得到了玩具。家长通过对孩子的欲望的控制使得孩子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培养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

有网络依赖倾向的孩子还有一些人格特点,比如人际交往困难、内心敏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网络成瘾的男孩子大都性格内向、对事情特别专注,而这些害羞、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容易受挫。

三、网络成瘾的成因

研究发现,“性格类型、成绩和性别与网络成瘾无关”。但在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动机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网络成瘾者有明显不同于非成瘾者的特点。

上网成瘾者在上网的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高开放性、社交性、胜任能力、隐匿性和交流便利。他们在网上表现得更积极开放,容易敞开心扉与他人交谈,更具有社交自信,有网上的朋友圈,和他人拥有共同的秘密。他们也有足够驾驭和使用网络的能力,会在网络上隐匿自己的真实情况,而且更倾向于认可和使用网络交流。非依赖人群则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网页,以及通过E-mail交流。网络依赖和非依赖人群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依赖人群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往往在网上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BBS等;非依赖人群则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

(一)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

迷恋于上网,有着深刻的内在心理原因。

个体本能欲望的冲突。人具有性与攻击本能的需要,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需要又往往与社会认可的性道德发生冲突;由于雄性激素的分泌猛增,他们攻击本能的需要(特别是男孩)同时上升,也导致经常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在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和得到有效指导帮助的情况下,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尽情发泄,以满足他们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本能的欲望。

人际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使得其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则可以放开来交流。因为这种交流形式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产生的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尴尬和难堪,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对自己形象损害的不良后果,因此会无所顾忌地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无法自拔。

寻求被关爱的满足。希望受到关爱是所有青少年共同的心理需求。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差,不少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缺少关爱。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可以给予网民一种全新的体验,网民在网上可以重新设计与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并以此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关爱,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尊重的需要。现实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当中都能受到足够的尊重与赏识,而在网络的舞台上,一名很普通的学生可以超越时空,变成古代的大侠、杀手、美眉,或其他几乎任何想扮演的角色。例如,有这么一位腼腆害羞、极不自信的男大学生,在网上游戏中“战绩”却很骄人,他自我感觉就像是“万能上帝”,“游戏的每个玩家都对我心悦诚服。而当我知道与我较量的是智商极高的对手时,更会使我达到自信的顶峰”。

(二)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

网络的匿名性。成瘾者现实中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受到挫折和失败,他们也很难信任别人。而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使用者改变性别、身份、社会地位等,变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网络除了提供一种安全的社交场所外,同时还能提供一种可控的亲密的社交距离。因此人们可以轻松、随意地与他人交流,建立自己的网络人际关系。另外,网络环境允许人自由发表言论,甚至是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不文明的或非法的言论。这种宽松的环境往往成为网络成瘾者逃避现实、发泄自己消极情绪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