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网络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呈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过度干涉,子女有过错时严厉惩罚,看不到子女的优点,一味地拒绝否定孩子的优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因为在现实中得不到心理满足,一般就会转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认同和自我满足。
(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社会性发展、个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成瘾对身体的影响。网络成瘾者在访谈过程中自陈有如下躯体症状:头昏、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平时无精打采,一上网就处于亢奋状态,对网络的畸形迷恋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网络成瘾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影响。网络的适当使用会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有助于学习的提高。但网络上瘾者的主观报告中都显示出网络成瘾造成了他们学习的下降。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网络成瘾者用在线交往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这样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现实的人时缺少准备。同时,网络中的隐匿性,又使他们的交往缺乏统一性的构成,从而阻碍了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适当的网络使用,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交流沟通、展示自我、获得知识的渠道。但一旦成瘾,长久地陶醉在虚幻世界里,与现实脱节,就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技能低下等不良的后果。他们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网络成瘾对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网络成瘾者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Kraut等人的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的降低。网络成瘾者表现出显著的抑郁,有轻度的躁狂。《美国心理学家期刊》的研究也显示,上网愈久,心情愈是寂寞沮丧。
同时,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认知方式、角色认同等方面也具有负面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发其人格的偏差和障碍。
净化网络环境
一、净化网络环境的必要性
中国网执行总裁李家明在2005年5月27日举行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上作了主题为“净化网络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的演讲。
据李家明透露,一位上海的机关干部来信说,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她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财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海洋还不太纯净,杂质很多,毒素不少,在促进社会进步,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危害,特别希望能和网络界的人士一起,多做一些净化网络环境的工作。这封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达了社会公众对互联网的普遍看法。
互联网上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接到的举报中可见一斑。
自2004年6月10日到2005年5月24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共接到公众举报139101件次,接到公众来信31000多封。举报大致情况是:
违反宪法原则(2.4%):3373件次;
攻击党和政府(6.8%):9480件次;
淫秽色情(67.5%):93952件次;
宣扬邪教(4.4%):6067件次;
迷信暴力(0.6%):899件次;
侵权(1.6%):2184件次;
违背社会公德(3.1%):4375件次;
赌博(1.9%):2682件次;
诈骗(3.4%):4693件次;
其他违法和不良信息(8.2%):11396件次;
实践证明,净化网络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法律约束、政府监管、行业自律。
从2004年到现在,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6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开通,中央14个部委联合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使网上淫秽色情泛滥的情况得到了有力遏制;2004年11月,公安部开展打击赌博专项行动,一批赌博网站被依法处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率先垂范,普遍规范了自己的内容制作标准;搜狐、新浪等商业门户网站都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监管机制,全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一个重视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健康向上网络环境的氛围正在形成。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要想净化网络环境,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净化网络环境的措施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为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网络已成为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若放松必要的管理,网络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以净化互联网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如何抓好管理,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切实关心未成年人,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信息产业部责无旁贷,信息产业部将依法加强市场规范和管理,积极参与和配合做好净化网络环境工作,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这几年,我国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发展非常快。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3.4亿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3.16亿户,互联网上网用户在8000万户以上,联网计算机为3440万台,各类网站59万个。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网上暴力及色情淫秽等各种有害、不良信息的泛滥,将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尤其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由于受不良信息的毒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令人痛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王旭东表示,信息产业部门必须努力净化网络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参与、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依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信息通信服务行为。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的网站和拒不履行备案手续的非经营性网站,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集中清理行动,并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配合,做好网吧管理、扫黄打非等工作,并防止“黑网吧”向农村转移;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的监管。
——强化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互联网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对网站信息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垃圾邮件治理,建立有害信息网站公众举报机制,以净化网络环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在“硬件”建设上,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鼓励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用户特别是家庭用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能力。电信运营企业目前已在一些地区向用户提供绿色上网服务。
在“软件”建设上,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和软件开发是当务之急。引导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组织开发针对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过滤软件,为监管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科普网站,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网上精神食粮;推动家庭健康上网工程,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既健康向上,又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和娱乐环境。
作为网络文化的经营场所,网吧在净化环境的过程中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网吧可以在自己经营的机器上装上防护软件,使网络上传播的不良内容被及时地屏蔽掉,使中学生在网吧使用网络的环境得到净化。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网吧的安全检查和管理。
网络文化的管理者,在网络运营方面也应该为网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便利快捷的上网条件和网络环境。通过IP地址的监管,网络不良信息的控制,以及网络端口的管理等技术手段监督,帮助净化和清理网络环境。
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总动员,不仅仅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也需要网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学生要提高道德自律,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对网络流毒,不要抱着好奇和尝试的心理,否则会难以自拔。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上聊天,可以帮助交流信息和思想,但是如果认为在虚拟的世界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就容易被人指使利用。无论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都要坚持正义,反对邪恶。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在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之际,校园网日渐成为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校园网就是把分布在校园内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校园网作为信息交流的发布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信息化教育功能。它主要有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方便教学、分布处理等功能。
校园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从广度来说,它涵盖学科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美育和体育,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深度来说,校园网正促进着教学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特别对于中小学校,随着校园网络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不可替代的多功能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何在,怎样营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
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科教兴国”是我国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当前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而决定科技实力的基础在于教育,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我们不仅迫切需要高科技,更需要有大批能够不断创造和驾驭高科技的新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和造就这种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任,为此,教育应该而且也必须要“先行”。实际上,由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周期性长这一显著的特点,在客观上也要求教育必须要“面向未来”,适当地超前发展。
然而,面对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面对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使人类社会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到学习方式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现实,传统的教学环境和形式、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对象和观念、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在很多方面都已感到越来越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基础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的严峻挑战。
但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的重要特点又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因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当今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又能够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中小学之间的跨时空联系与交流建立起以往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这就为贫困落后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共享发达地区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中,建设校园网就是实现这种联系与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也应该是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义之所在。因此,校园网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将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跳跃式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杠杆和有效的途径,更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三个面向”是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再次汹涌澎湃地掀起,旧的传统教育方式和体制受到严重挑战。西方各国正在积极寻求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办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和理念。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把眼光投向未来,因而更加重视作为智力开发重要手段和社会发展基础工程的教育事业。面对新科技冲击和世界发展大潮,我国教育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还是顺其潮流,主动迎接新的挑战?“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指明的战略方向,也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教育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发展和高度概括。
把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定位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的开放型教育上。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建成,校内所有的计算机都能接入Internet,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学校的围墙、教室的大小、时空的限制已成为不可制约的因素。
三、培养学生与教师的素质是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因素
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开放现代的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的催化剂。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
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受益终身。当前国际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Internet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变得密不可分,计算机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将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这些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成长,他们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