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春秋名相:管仲
30877500000009

第9章 因能授官

齐桓公曾问管仲:“怎样做才能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回答说:“只要做到明分任职,就能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就是说要让官吏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根据其职责来监督其工作情况,胜任的可以继续为官,不胜任的就要罢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齐桓公礼贤下士,广招贤才。

当时,齐国有一个隐士名叫小臣稷,桓公听到许多人称赞他的才德,思贤若渴,三次登门拜访,小臣稷都拒不见面。桓公并不生气,他说:“我听说布衣之士如果不轻视高官厚禄,就不会怠慢国君;而国君如果不好施仁义,也不能招来布衣之士。”结果桓公五次亲访,小臣稷终于出来与他见了面。

春秋时期的人都非常重视等级、礼仪,迎接四方之贤才,当然要用高规格的接待礼仪。古代邦国在朝觐、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烧火炬,称为“庭燎”,并且根据爵位之高低,所用庭燎之数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天子为一百,公侯为五十或三十不等。为了招徕人才,齐桓公竟僭用天子之礼节来接待士人。但是,一年过去了,仍不见士人的影子。

这时,齐国东部农村有个乡下人自称擅长九九乘法口诀,前来应聘。齐桓公本不想见,但转念一想,一年过去了,连士人的影子也不见一个,如今好不容易来了一人,虽然算不上什么有用的才土,但也不应该遽然弃之,否则别人会耻笑自己。于是叫人把此人请了进来。桓公先不客气地将了他一军:“会九九之术算不了什么能耐吧,为什么请求见我?”乡下人回答说:“臣也不认为会九九之术是什么大才能。不过我听说主君设庭燎之礼以待士人,但过了一年都没有一个人前来应聘,主君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乡下人看着桓公茫然的眼神,停了一会儿继续说:“士人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主君是天下著名的国君,四方之士人都自以为见解及不上主君,所以不敢来。九九之术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主君尚且加以重视,优礼微臣,何况那些拥有远远超过九九之术的才士?泰山不拒壤石,所以才那么高;江海不拒细流,所以才那么大。《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意思就是说要集思广益。”

桓公听后,对这个乡下人肃然起敬,连声夸奖道:“说得好!说得好!”并下令以礼优待此人。

齐桓公优待这个会九九之术的乡下人的故事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齐国,又传到整个中原地区,四方前来投靠齐桓公的能人志士蜂拥而至。

齐桓公不但设立庭燎之礼,还注意接待好来自各诸侯国的客人。齐桓公委派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委派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齐国国内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准备好食品,设官管理。凡各诸侯国来的官吏,派专人、用车为他们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们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如果待客标准与收费标准不当,则要追究管理者的罪。齐桓公还规定,凡国内官吏引荐其他诸侯国士人来到齐国做事,引荐得好,视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得不好,也不追究。齐桓公还派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士”。后来齐国的强盛,除了管仲的各项改革之外,广招贤才,使齐国人才济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齐桓公选拔的众多人才之中,以宁戚和东郭牙最为著名。宁戚后面再讲,桓公发现东郭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齐桓公想攻伐莒国,本来这事就齐桓公和管仲两人知道,而实际上却是国人皆知。管仲知道齐国一定有高人。桓公听管仲这么一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忙对管仲说:“对呀,我想起白天曾看见一个服役的人,老是踮着脚跟向我们这边张望,会不会是此人呢?”

管仲认为有此可能,就下令让当天服役的人明天再服役一天,谁也不许替换。

第二天,桓公和管仲一起站在高台上观察,见一个服役的人不时向这边张望一下,管仲对桓公说:“肯定是此人。”立即命人把他请来,待以上宾之礼,分宾主站在台阶上。管仲问他的名字,回答说叫东郭牙。管仲单刀直入地问道:“你是不是传播齐国要讨伐莒国消息的人?”东郭牙也直截了当、毫不隐讳地说:“就是我。”管仲又问:“我没有说过要伐莒,你为什么到处说齐国要伐莒?”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面目开朗而呈和善愉悦之态的是有音乐时的表情;气色暗淡而有严肃之态的是有丧事时的表情;面色恼怒而身姿沉稳端庄的是有战争时的表情。’昨天我看见您站在台上,面色恼怒,身姿沉稳端庄,这表示将有战争发生。又见您说话的口型,口张而不闭,像是发莒音,还见您用手指着莒国的方向。我再一想,现在诸侯中有谁对齐国不服呢?想来想去就只有莒国了,所以我断言齐国要征伐莒国了。”

管仲暗暗称奇。东郭牙后来做了齐国的大夫,负责进谏。

关于东郭牙还有一个故事:

齐桓公将要立管仲为仲父,告令群臣说:“我将要立管仲为仲父,同意的进门后站在左边,不同意的进门后站在右边。”东郭牙站在中门。齐桓公说:“我要立管仲为仲父,告令上说:‘同意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在中门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才智能够为你称霸天下出谋献策吗?”齐桓公说:“能够。”“以管仲决断事情的本领,能够替你办大事吗?”齐桓公说:“能够。”东郭牙说:“现在以大王你的才智足以能够谋略天下,以你决断事情的本领也足以能够办大事,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你专门负责。现在以管仲的才能,再加上大王你的威力来治理齐国,齐国难道不会处于危险之中吗?”齐桓公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下令隰朋治理内政、管仲管理外政以互相制衡。

选拔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为国家服务。在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管仲注意到要使官吏的品德与地位相称,使官吏的功劳与俸禄相称,使官吏的能力与官职相称,并把这些看作是国家治乱的根源,称为“三本”。他认为,在一个国家,对于德义没有显著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业没有表现于全国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持政事没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否则,不是“有过”,就是“有失”。这是因为如果有德义不显于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重用;如果有功劳不著于全国而享有重禄的人,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励;如果有主持政事但不能取信于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出力。

在管仲看来,取得人才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合理使用人才。他说:“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怎样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除了有一套任命、监督、考核等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因能授官。管仲在官吏的任用上,正是遵循的这一原则。隰朋聪明敏捷,善于处理一些微妙的关系,因而派他负责处理东方诸国的事务;宾胥无性格坚强,能不畏强暴,坚持原则,因而派他负责处理西方诸国的事务;鲍叔为人耿直,疾恶如仇,正好用来监督、考核官吏。让王子城父负责军事,让弦宁负责司法,让东郭牙负责进谏等等,皆遵循的是因能授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