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清代大戏曲家李渔,因不愿在清廷做官,回到浙江兰溪夏李村老家,做了一名布衣。在他住的村前有一条大路,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为方便行人,李渔提议在路旁建一凉亭。村人赞许,亭遂造成。
同村有一个降清的州官名叫李不脸,人人不齿,他一心要给凉亭取名并亲书匾额,借以扬名,流芳百世,但众人皆齐声反对。
司建凉亭的人一致推举让李渔取名。州官仍不死心,厚着脸皮找到李渔说:“笠翁(李渔的号)兄,亭名可曾取好了?”李渔回答:“没有。”
州官说:“你我即兴各取一个,如何?”李渔说:“且停停。”州官说:“不用停了,我已想出好几个佳名来了,你就随便挑一个吧。”于是就在手掌上写起字来。
李渔察觉到李不脸这种沽名钓誉的丑态,心想,绝不能违背乡民之托,让小人得逞。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即接口说:“我不是说过了吗,‘且停亭’!”
州官面露得意之色地说:“到现在还要且停停,即兴比才,你输了,那就用我取的亭名吧!”李渔冷笑着说:“怎么,你还没听明白?我早就取好了,叫做‘且停亭’!”
州官还没有想明白,李渔已在一旁即兴吟出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300多年过去了,李渔亲笔书写的“且停亭”与这一副楹联至今仍保存在凉亭门楣上。
030村姑巧对罗秀才
古时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他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进田间,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佝佝,一天能栽几千几万只?”中年农夫贸然被问,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秀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工数禾苗?”
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惊呆了,他准备跨上小毛驴就走。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
接着,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
罗秀才见问,不由得暗自心惊,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为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扁担挑着一担笋干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
他昂然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
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
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出一联吧。”于是说出上联:
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棵秧来,立刻对出下联:
禾秆缚秧母抱儿。
众人皆称赞,罗秀才不得不承认:“对得好,妙哉,佳句!”
031即景巧对
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只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日后有人能对出下联。
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
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032赵南星应联
一次,皇上出题准备考考大臣,这道题被太监预先知道了,题目是:
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太监自己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答案,于是就去找赵南星。赵南星知道这个太监歪心眼儿多,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个题目,向自己套答案呢!便想趁机戏弄他一下。
于是,赵南星指着园内的一口井说:“井台高,转水低。”然后,又指一畦畦的蔬菜说:“黄瓜东,茄子西。”太监如获至宝,暗暗记在心里。
皇上升殿,文武大臣列立两旁。皇帝说:“众爱卿,朕这里有道题,不知哪个能答上。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那个事先知道题目的太监,想在皇上面前露一手,马上按照赵南星告诉他的回答了:
井台高,转水低,黄瓜东,茄子西。
皇上一听,用鼻子“哼”了一声,表示出极不满意的样子。皇上把目光投向赵南星,赵南星连忙躬身,双目四下一扫,脱口答道:
皇上高,子民低,文臣东,武臣西。
皇上听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下朝后,那憋了一肚子气的太监去找赵南星,责怪他两面三刀,刁钻狡猾。赵南星笑笑说:“你不是在菜园子里面问我吗?我只能指菜园子里的东西说,可皇上问我是在金銮殿里呀!”太监想了想,无话可说,只好怪自己不懂文字。
赵南星任吏部员外郎的时候,有一次与尚书一同去考查官吏。过了中午才找到一家饭店。此时店内菜已卖完,只剩两碟煮黄豆。没有办法,只好要了一壶酒,两人将就吃着。吃着吃着,尚书来了雅兴,出了一个上联:
两碟豆;
赵南星看见墙脚有一个盛油的瓯,随口笑道:
一瓯油。
尚书指着窗外小树林正在飞舞的白蝴蝶说自己指的是:
林间两蝶逗;
赵南星向门外环视一下,立即指着门前的池塘说,自己说的是:
水上一鸥游。
尚书听了,很佩服赵南星的机智和才华。
033姑娘妙对戏秀才
古时,南州郡有一个财富殷实的人家,请了一位穷秀才教私塾。东家的小儿子也在私塾中就读。一日,这位秀才先生教学生对对子,他信口出了上联:
有客打床惊我梦;
并要求学生第二天交卷。
夜深人静,小东家在灯下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找句对下联,无奈无句可对。小东家哭丧着脸,将情况告诉姐姐。姐姐说:“你赶快去睡,下联我替你对。”
第二天,小东家将姐姐代对的下联交了卷,先生展开一看,下联是:
无人伴寝度春宵。
这位先生已到而立之年,尚未婚配,得知下联出自姑娘之手,以为有意,不禁想入非非。时近端午节,于是,又出一联:
绿竹无心空过节;
同样要求学生第二天交卷。小东家如法炮制,又请姐姐代劳。姑娘又对了下联:
黄花有意候重阳。
先生看了下联,喜形于色。接着,步步相逼,又出了:
天寒地冻,今晚定能成霜;
姑娘断然回答:
月冷星稀,此夕断然无雨。
这里“成霜”谐音“成双”,“无雨”谐音“无语”,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回,秀才先生有些怨愤了,又出上联:
竹本无心,何生枝节?
加以质问,姑娘却平心静气以对:
莲虽有窍,不染污泥。
秀才步步设问,姑娘则鼎言而拒,一问一答,如竹筒倒豆,痛快淋漓,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034巧续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上任后不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
接着说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035状元妻智对乾隆帝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赴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乾隆帝爱他一表人才,心想招他为驸马。就派主考官王御史前往试探。胡状元因有结发之妻,婉言回绝。
乾隆帝听王御史回禀,新科状元不肯被招为驸马,想看看状元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人,同时,要试试她的才学,于是,下道圣旨,宣胡氏进宫。
乾隆皇帝率领三宫后妃,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妇。胡氏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槛时,轻轻提起裙角,开口说:“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帝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方,又如此知礼。他叫胡氏抬起头来,将她上下打量一番。
只见面前站着的状元夫人,既非红颜粉黛,又非绝色佳人,而是相貌平常,皮肤黝黑,体形壮硕,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胡氏知是皇帝取笑自己,不慌不忙,从容说道:
脚大胜似舳舻履惊涛;
乾隆帝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啦!那么,朕宫中嫔妃人人都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胡氏随声应道:
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尖。
乾隆帝心里明白,胡氏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便吩咐宫女奉茶。
胡长龄夫妇坐下,胡氏喝了一口香茶,脱口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乾隆帝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氏接着又说:
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听了之后,乾隆帝更加敬佩胡氏的才学,便出个上联要她对。上联是:
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假思索,对道:
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帝又出一联:
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帝自知理亏,心悦诚服,称赞胡氏才思敏捷,更赞叹新科状元不图富贵,不弃发妻,真是当世难得的人才。他拿起大笔,写下“翰墨竹梅”四个大字,并叫匠工刻在匾上,赠给状元夫妇,以表敬意。
036船老板妙改对联
从前有个包姓书生考中了状元。一次,他到温州去拜望做知府的舅父,途经雁荡山,顺便游览。过江到王官头,在船上望去,碧波一片,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风吹海水千层浪;
碰巧船上有一位儒生,书生略一沉思,即吟道:
雨打沙洲万点窝。
船老板听了,插嘴道:“两个书呆子!”
包状元不服气地说:“怎么说我俩是书呆子?”
船老板笑着说:“你吟‘风吹海水千层浪’,海水刚好千层浪吗?他说‘雨打沙洲万点窝’,难道下雨都只有万点?”
船老板认为应当改为:
风吹海水层层浪;
雨打沙洲点点窝。
“千层、万点”讲得太实,给人的感觉既死板又生硬;“层层、点点”通过量词的重叠,概括性强,数量不拘,尽囊其中。
两个人无言以对,不得不打心底佩服船老板的高明。
037朝云巧对佛印
苏东坡全家人都才华横溢,连府中丫鬟都聪敏过人,尤其朝云更是突出。在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的那年,由于路途遥远,朝云便随行到黄州。后来,佛印亦到黄州探望苏东坡,令他很是高兴。
一天,苏东坡正和朝云下棋,佛印闯了进来。因正值暑热,朝云只穿着薄纱,见回避不及,便躲进纱帐之中。
佛印故作不知,与苏东坡聊天不去。朝云在纱帐中热得香汗淋漓,但又不敢出来,只好拼命摇扇子。佛印见状,越发得意,出联嘲讽起来: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朝云在纱帐中闷热难当,正没处出气,便应声道:
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佛印也摸着光头笑道:“贫僧坐得太久,闷坏了佳人。”说完乐呵呵地走了。
戏谑人生篇
001巧改新婚联
从前,某地有一小镇,临街房铺,南杂百货,酒肆茶楼,一应俱全。镇中有一旅社,高大雅致,气派非凡,厅堂正面墙上挂有一副对联。凡来投宿者,只要一看到对联,就毫不犹豫住下来了。因此,旅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
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日之夕矣君何往?
鸡既鸣兮我不留。
上联的意思是,太阳要落山了,提醒大家,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不住在我这儿,还想住到哪里去呢?下联是告诉大家,明朝只要鸡一报晓,就去留自便了。
一天傍晚,有一教书先生来店投宿,进门看到这副对联,连声称妙。一会儿,有一村夫拿着一副空白红联,找到店主,说是朋友今晚结婚,请他去喝喜酒,想在店中找一位识文墨的先生写副婚联,以示庆贺。
店主沉思一会儿,指着教书先生说,就请他写吧。先生也不推辞,一边研墨铺纸,一边凝视着墙上那副对联。突然,他灵机一动,留头去尾,大笔一挥,一副新婚联就浑然天成了。联曰:
日之夕矣君何?
鸡既鸣兮我不!
002战争对联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其害,某君撰联予以控诉: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悲悲惨惨凄凄。
这一通过双音节重叠的形式表达的对联,将军阀混战的局面和由混战带给劳苦大众的灾难,描写得入木三分。
003萝卜对
从前有一位东家为人刻薄,待教书先生的饮食,每餐只供一味萝卜作为下饭菜。先生内心不满,却又不好明说。
一天,东家说要请先生吃饭,想借此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事先告诉学生说:“令尊席前如果让你对对联,你看我的筷子夹何物,就以何物对之。”学生答应了。
次日,东家设下酒席,让先生坐了上座,学生坐在先生下首。
东家说:“先生连日操劳,想必学生的功课一定大有长进。”
先生说:“如果对个对联,还是可以的。”
东家说:“那好,我就出两个字让学生对一对:核桃。”
学生心里记住先生先前说的,望着先生,只见先生拿筷子夹萝卜,就对道:“萝卜。”
东家说:“不好。”又出两字说:“绸缎。”
先生还是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对道:“萝卜。”
东家说:“绸缎如何对萝卜?”
先生答道:“萝是丝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帛,未尝不可?”
东家抬头看见隔壁东岳庙上的钟,于是再出两字说:“鼓钟。”
先生还是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又对:“萝卜。”
东家说:“这更不通了。”
先生说:“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无甚不可?”
东家说:“勉强之至。”再出二字说:“岳飞。”
先生又夹萝卜,学生仍对:“萝卜。”
东家说:“这差得更远了。”
先生说:“岳飞是忠臣,萝卜乃孝子,对得甚为工整。”
东家很是恼怒,嗔道:“先生为何总是以萝卜让学生对?”
先生也发作道:“你给我每顿吃萝卜,好不容易今天请客,仍是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是萝卜,怎能不教你的儿子对萝卜?”
004先生辞行
有一个私塾先生在一个有钱人家教书。一天,他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
细细柳条拂牛背;
学生对的是:
弯弯枣棍捅狗牙。
私塾先生皱起眉头。“弯弯枣棍捅狗牙”,这不是叫花子干的吗?他找到东家说:“我不教你儿子了。”
东家很纳闷:“咋好好的就不教了?”
先生叹了口气道:“你的儿子志向太低,终究没有多大出息。”
东家问:“如何见得呢?”
先生便把对对子的事说了一遍。东家听了笑着说:“先生仅凭这一点,就断定我儿子胸无大志?其实你出的对联也并不高啊!‘细细柳条拂牛背’,也不过是放牛郎所为呀!”
先生说:“好,把你的儿子找来,当着你的面我出个高的让他对对。”
于是叫来了学生,先生又出了一个上联:
圣天子坐早朝,列两边文文武武;
学生想了想,对出下联:
穷乞丐跪大街,叫一声奶奶爷爷。
先生向东家说:“你看如何?”
005少伏生八岁
北宋梁灏年轻时屡试不中,终于在82岁高龄时中了状元。他万分感慨,以激动的心情撰写了一副对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