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国学语文课本趣读本
3095100000022

第22章 最有趣的对联故事(9)

这副对联道出了多么悲凉又多么自豪之情!自比辅佐周文王的姜尚(太公)虽大两岁,但比传《尚书》的伏生成名还年轻八岁。

006穷人的另类春联

通常春联都是充满喜庆和吉祥的,不过也并非全部如此。对联史上,也有另类春联。一副清代佚名题于云南某地村口社庙的春联就比较另类,让人玩味: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这是一副形式比较特别的对联,上、下联像两个人在互相对答,讲过年的事儿。过年本来是全民的节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可是从这副对联里,隐约透露出下层的劳苦大众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无法真正过年,只能听一听别人过年的鞭炮声而已。

古时还有一位穷书生的春联,似乎就表达得更加凄惨了:

人穷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既然是书生,即使穷困潦倒,也是要咬文嚼字一番的。双月,“朋”也,“双月少”,就是朋友少;“风”繁体写做“風”,半风即“虱”字。“半风多”就是虱子多。

由于衣服破烂不堪,以致虱子大量繁殖。

007书法家智补门联

东晋时有一位书法家,一年腊月由山东移居浙江绍兴。因为春节将至,他挥笔写了一副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刚贴出去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他于是另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后又被人“盗”走。春节就要到了,门口连副对联也挂不住,书法家的妻子很着急,但又想不出好办法。

书法家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嬉笑着取笔又写了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把对联拦腰剪断,上下联都只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两纸半联贴出后,见到的人无不惊愕。因为话不吉利,自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到初一黎明时,书法家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那对联便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邻居及过路的人见了,无不称妙。

008囚联

明朝武宗年间,朱宸濠凭着心计和手段做了宁王,但他野心不死,暗中招兵买马,图谋王位。

一书生识破了他的野心,正想告发时,却被他拿下囚禁在后花园的囚笼中。一日,宁王来到后花园视察荷塘工程,见到工人正在挖泥放水,一时兴起道:

地中取土,加水以成池;

宁王说后,等了老半天,随行的人却对不出下联。他感到十分扫兴,这时书生却诵道:

囚内出人,进王而得国。

宁王听后认为是大吉大利,立将书生放了。但当他定下心来,却发现囚内的人放了,代之而进囚的是王,岂不是我也进囚笼吗?还做什么皇帝?命人立即去追,却已找不到那书生了。后来宁王谋反不成,真的进了囚笼。

009徐文长的绝联

徐文长性格狂放不羁,被看成是不可理喻的怪人。他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这副对联很有个性,简直是对他活生生的写照:放浪形骸,愤世嫉俗。“东倒西歪”与“南腔北调”,成语相对,幽默且工绝。

徐文长还有一副怪联: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上下联文字完全一样,但意义不同。上联说: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却不爱好读书;下联的意思是:到老了,想读点书,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不能好好读书了。对联形式如此奇特,内容却如此深刻。

010郑板桥六十自寿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因赈救饥民冒犯大吏而被罢官。60岁时,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从中可看出郑板桥的个性和生活状况: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011嘲知府

明朝正德年间,吉安知府武文定因平定朱宸濠之乱而立下大功,官拜兵部尚书。一年他到野外游乐,此时景色美不胜收,心中大喜。

这时却见数人也在漫游,其中一人身穿知府官服。他不想坏了雅兴,便避道而行。谁知那知府路向不变,边行还边与同行吟诗作对,声浪滔天,诗文却俗不可耐。

后来行到一户园门前,见一美貌女子正扶着梯子观看景色,那知府与同行都指指点点起来。女子见有路人注意,便退回园中,那知府见状喃喃自语道:

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那些同行都叫好,武文定看不过去,上前说道:“在下有一下联,请指教。”

那知府喜道:“快道来。”武文定说道:

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那知府心知下联所指,正待发作,但同行中有人认得武文定,向那知府暗中说了。那知府无奈地说道:“佩服!佩服!”

012骂出来的对联

黄照临,号碧川,清中叶湖南澧县人,主持过澧阳书院,是个很有才学的人。碧川少时,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子用锄头在一堆乱瓦中挖青蛙,忽得一句:

娃挖蛙出瓦;

久思无对,只好作罢。20年后,他担任陕西某县知县,一天骑马不小心踏进了路边的麻田。麻田主人是一个老妈子,狠狠骂了他一顿。这一骂,倒把他20年没有对出的下联“骂”出来了:

妈骂马吃麻。

这是一副很有生活气息的对联。它的特别之处是上下联各有四字声韵完全相同,仅仅是声调有所不同。而且,上联四字与下联四字也是同韵。

013木匠做枷枷木匠

有个名叫戴名世的人,离家进京做官时,在村口看到老木匠被衙役押着,木匠老泪盈眶,长叹一声道:“唉,真想不到,木匠做枷枷木匠。”

戴名世顿觉心里很难过,思忖木匠的话,“木匠做枷枷木匠”仿佛是个上联,那下联如何对呢?一时竟对不出来。

后来,戴名世成了翰林,由于《南山集》案发,他被判腰斩。临刑前,看到来监斩的是两个翰林模样的人,不禁有感而发,悟出下联,高声吟道:

木匠做枷枷木匠,

翰林监斩斩翰林。

014祝枝山写春联

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尤其善写春联。有一年,一家姓钱的老财主邀请他写下了两副春联:

其一: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其二: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老财主见到贴出的春联后大为恼火,责问祝枝山为何不安好心地咒他。祝枝山笑着解释说:“您错怪我了,这哪里是咒骂您呢?第一联应该这样读: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第二联则应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老财主明知被戏弄,却也无可奈何。

015陈亚对蔡襄

宋代陈亚,字少卿,与蔡襄(君谟)是同时代的人。蔡襄与陈亚相处得非常好。有一天,蔡襄嘲弄陈亚的名字,云:

陈亚有心终是恶;

陈亚应声对曰:

蔡襄无口便成衰。

016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有位老地主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张灯结彩。他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账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

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017刘凤诰妙联祝寿

乾隆年间进士刘凤诰,江西萍乡人。从小就名振乡里,很有学问,被誉为“江西大器”。他尤擅对联,有“对联探花”之称。

有一次他给一位乡里老翁写寿联,先问老人的生辰,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诰便将这生辰日子随手写到了纸上:

十一月十一日;

旁人都大吃一惊:这哪算寿联?下联有法接吗?

刘凤诰不慌不忙,他又问老人高寿,回答说:“八十大寿”。他于是马上写出下联:

八千春八千秋。

这个下联对得极为绝妙,扭转了乾坤。“八千春八千秋”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老人实际上是八十岁,写“八千春八千秋”,有没有太夸张呢?当然没有,祝寿是不怕夸张的,如“福如东海”也是夸张的说法。

018顶上功夫

古时有一些理发店的对联很是巧妙,录几则如下。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一。金田起义之前,李广彩(后为石达开部将)在广西贵县开了一家理发店,以此联络革命志士。开张这天,冯云山为理发店题了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乍看之时,觉得这上下联的前一句颇具气势,后一句则较显俗气,有“头重尾轻”之感。冯云山当即请石达开修改,石稍想了一下,便提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一下立即把一种横刀跃马,要砸烂旧世界的气概跃然表现于联中。

另有太平天国首领樊云山题理发店联:

挥舞双拳,打遍天下英雄,莫敢还手;

运动寸铁,削平宇内豪杰,谁不低头。

此二联都堪称豪气奔放,不过如要说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则以如下一副更著:

虽为毫发技艺;

确是顶上功夫。

这是一副看似简单的对联,却极具艺术性和哲理性。“顶上功夫”既是实话实说,又有一语双关之意。理发这个职业本来是极平凡的丑小鸭,一下变成了高贵的天鹅。作者妙笔生花,也可算是“顶上功夫”!

019即境得句

郑板桥被罢官后一时无处安身,便在朋友的协助下搭了间泥墙草屋。但他生性豁达,虽囊中无几,仍不急于谋生,终日吟诗绘画作乐。

一晚,月明风清,郑板桥兴起信步走到河边,独自泛舟河上。那船日久失修,破洞处处,月光透过破洞照入船中,郑板桥忽有所感,高声吟道:

篷破船装零碎月;

郑板桥却久久想不出下联,不禁意兴索然,怏怏而回。数天后,郑板桥仍无法续得下联,便早早上床睡了。睡到半夜,忽地一阵狂风吹来,暴雨连番,那泥墙便倒了。

郑板桥家中的东西都被砸烂了,风满满地灌进屋中,郑板桥的夫人正在叫苦连天,却听得他哈哈大笑:“有了,有了”。跟着高声吟道:

墙倒屋进整齐风。

020三尺冰弦

一天,祝枝山在江南游玩,碰巧有一富翁宴客。那富翁原出身弹棉花匠,当初勤劳节俭,发迹后,成为镇上有数的富户之一。

富翁见祝枝山到贺,甚感光荣,席间,富翁便命家仆拿出纸墨,请祝枝山即席挥毫,写副对联。祝枝山大笔一挥,写就: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众人看后,莫不赞叹,俱为祝枝山的才华所倾倒。富翁更是满心欢喜,命人将对联装裱好,挂在大堂柱上。

后来,一老学究指出对联中的秘密:“三尺冰弦”,其实是指弹弓上的白色牛弦;“一天飞絮”,所指是被弹起的棉花,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021郑板桥出联判案

据说,郑板桥在淮县任县官时,一位白发苍苍的私塾先生前来告状,状告一位财主,说财主请他教学,许诺一年酬金为八吊钱,但到了结账时,财主却分文未付。

郑板桥听了将信将疑,并且怀疑这位塾师无能,误人子弟,以致主人不给酬金。于是,说:“你口说无凭,我不能相信你的一面之词,这样吧,我当面试你一试,你看可好?”

私塾先生说:“请大人出题。”

郑板桥略一沉思说:“就以‘塾师’为题目,你自撰一副对联吧。”私塾先生拿过纸笔,写下了一副自道苦衷的联句: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众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扫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郑板桥见他写得甚是工整,生动凄苦之意跃然纸上,不断点头称“好”,但还是不放心。又说,我再出个上联,你对对看。于是便以灯笼为题,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顺口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塾师对对子还比较工整,绝非无能之辈,于是便把那位财主找来,当下判定财主付给塾师酬金。财主不敢再赖账,乖乖地拿出八吊钱给了塾师。

022巧对太监

明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太监奉命到杭州办事,受到管理该城北关的南工曹与管理南关的北工曹的盛情款待,觥筹交错,酒过几巡,太监已有几分醉意。

此公雅兴不小,趁着酒酣耳热,想戏谑一下这两个地方官。于是摇头晃脑,咬文嚼字,念出一则上联: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两个地方官一听,太监借着酒劲在揭他们的短,以怨报德,甚为恼火。北工曹知道太监的底细,脑子一转,很快对出下联: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023养鸭将军

清代咸丰年间,有一位叫陈海鹏的武将,字程初,居长沙提督练兵。其地邻近湘江,引水辟为内河,称为新河,他在河里养了许多鸭子。

某日,旧友来访,他便杀鸭招待。时人有以此事为题,写了这么一副对联:

欲吃新河鸭;

须交陈海鹏。

初看此联,仿佛是开玩笑式的大白话,但细细看去,对仗却极为工整。“新河鸭”对“陈海鹏”简直对绝了。

后来,陈海鹏去世了,他的孙子继承其事业,继续在河里养鸭。又有人在旧联的基础上各续了一字: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024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光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子。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抬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么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子,忙说:

善哉!善哉!

025醉汉对县官

从前,某地有个秀才,靠着舞文弄墨,以为人家代写书信、状纸、红白喜事帖子之类的事情为生。每次完事之后,人家必以酒肉相待,每每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于是乎,背地里人们称之为“酒鬼”。

县官得知此事后,急差人将他捉拿到衙门。县官一见这个醉汉,怒上心头,大声喝道:“你身为秀才,如何喝得烂醉如泥?本官理应重责你,不过,我这儿有几副对子,你若能对上,我就饶了你。”

县官首先念了一句上联:

五经四书百家论;

秀才对道:

头曲三花二锅头。

听秀才所对言不离酒,县官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说:

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县官又出了上联,马上对道:

美酒焉能辞乎?

县官听了,肺都快气炸了,拍着桌子喝道:

一派胡言;

秀才仍然慢条斯理地说,我给你对:

两坛老酒。

县官气得七窍生烟,急命衙役:“给我打!狠狠地打!”

秀才一听乐了,嬉皮笑脸地说:“谢老爷,再打四两足矣。”

县官被秀才弄得哭笑不得。

026撰联息争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处卧龙岗,向有湖北襄阳及河南南阳之争,成了一件历史“公案”。

清朝咸丰年间,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在南阳卧龙岗撰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不必为隐居之地而追根溯源,意在息争。

027三宫六院多姬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