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民俗
31046800000005

第5章 人生礼仪(1)

1、生前产后,“喜”字连连

人生礼仪,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应的仪式和礼节,主要由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等民俗仪式组成。这些礼仪或疏或密地分布于每个人的一生,每举行一种礼仪,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过了一道门槛,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里程,因而人生礼仪又被称为“通过礼仪”。本章将通过对得喜、添喜、报喜、满月、百日、周岁、成人、婚礼、丧礼的描述着重展现山西丰富多彩的人生礼仪民俗。

生儿育女是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一大喜事。故有关怀孕和分娩等生育之事都要沾一个“喜”字,表达了人们对新生命和后来人的热切期盼。当然,在喜悦的同时,因为新生命的脆弱与娇贵,也因此也多了几分惶恐与谨慎,由此衍生出来的禁忌与习俗纷繁复杂,形式多样。有的已逐渐被淘汰,有的则还在流行。

一、得喜

生育中的第一步是“得喜”。“得喜”,是山西乡间妇女怀孕的别称,有的地方也叫“有喜了”“有身孕了”“有身子了”等等。怀孕后的妇女,有各种妊娠反应,因而也有“害娃娃”“害口”“害喜”等说法。

怀孕以后,为了保证胎儿的健康,山西人十分重视胎教。以前的大户人家都认为孕妇不应接触不健康的东西,行端坐正,才可以生一个好的孩子;普通人家也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强调在“害喜”期间,孕妇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不生气或少生气,使身心保持良好的状态。为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农村中还有许多禁忌,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怕生下孩子是“兔唇”,即豁唇;不让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忌吃生姜,担心吃了生姜生六指。除了饮食之外,民间对孕妇在许多场合还有许多约束和禁忌。比如,孕妇不能参与红白喜事,不能做伴娘,不能参与铺床、撤帐,不能观看拜堂,不能见新娘等。因为民间认为在婚礼上遇见“双身人”不顺利。孕妇一般也不能参加丧礼,不能见尸体,不能到灵柩前等。晋南一带,在盖房子上大梁时,也不允许孕妇在场,认为那样对匠人不利。总之,“得喜”时,孕妇要深居简出,一切小心。所谓的禁忌,除了含有一定的迷信因素外,主要的意义在于对孕妇与胎儿的保护。

“得喜”后,人们都喜欢根据孕妇的某些行为预测胎儿是男是女,因此也形成了许多说法,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酸儿辣女”之说:如果孕妇喜欢吃酸的食物,就可能是要生男孩,如果孕妇喜欢吃辣的,就可能是生女孩。还有“男左女右”的说法,看孕妇过门槛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来判断,还有的通过给孕妇解梦来推断胎儿的性别。这些观念某种程度上是人们重男轻女思想的反映。

二、添喜

婴儿降生,民间俗称“添喜”,还有的称之为“临盆”、“落草”、“添了”等。这些称呼都来源于旧时分娩的种种情形,有的不准婴儿直接降生在炕上,说是怕污水冲了炕神,对产妇婴儿不利,所以临产前要在炕上铺麦秸或谷草,让婴儿生在草上,叫做“落草”。晋中、晋南一带也有在炕前放一大盆,让产妇坐在盆上,由接生婆接生,叫做“临盆”。生下的孩子,又有不同称呼,即“添喜”有大喜与小喜之分。生男,山西民间谓之“大喜”,也称“弄璋之喜”。生女,称之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

山西民间,生孩子有许多讲究。孕妇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但孕妇临产前,娘家人一般要派人来探望,带一些鸡蛋、红枣、红糖以及糕点、奶粉之类的礼物,称之为“催生”。旧时生育,大多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山西人对产房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产房一般设在孕妇卧室,要求安静、暖和、不透风,产房的门要关紧,外边要挂棉门帘,即使在夏天,也密不透风。认为这样会避免孕妇得月子病。产房内除接生婆和已婚妇女做必要的助手外,包括产妇丈夫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准进入。孕妇分娩后,胎衣要寻找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埋掉,不能乱扔,更不能让动物吃掉,否则会认为孩子长命不了。如今,大多数城乡,生孩子已经很少用产婆接生,大多数产妇是在医院生孩子的。即便有少数在家里接生的,卫生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三、报喜

婴儿诞生的当天或次日,女婿一般要去岳父家“报喜”。去时多带煮熟的红鸡蛋,生男孩带单数,生女孩带双数。有的地方带一壶酒,生男孩在酒壶上拴红绳,生女孩拴红绸。在得知分娩的消息后,娘家人要去探视,并馈送各种食物。一般姐姐或妹妹,可亲自去探视,而兄弟,则由他们的妻子代表前去探望。晋北多送小米和芝麻盐,供女儿喝米汤时就着吃;闻喜送烙饼;浮山等地送“饽馍馍”,另外还送一个“面合子”,专给亲家母吃,希望婆媳和睦。除岳父家外,还要到亲友家报喜,并接受款待。祁县等地讲究生男孩吃饺子,生女孩吃烙饼,同时给报喜人带上小米、红糖等,让产妇下奶。

报喜还有挑红、忌门的习俗。晋中祁县等地要在产房门帘上用红布条交叉成十字,中间缝一枚铜钱;灵石一带是在窗台上放一个炭块;晋南一带,凡是生下孩子的人家,都要在自家的大门门首挂上几束干草,还要悬上红布条。有的人家生了男孩,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各式各样的“挑红”,一方面告诉邻里家中添喜了;另一方面也告诉外人,这家有人“坐月子”,请不要随便进入,以免“踩”着婴儿。同时,也是一种符咒和象征,驱邪消灾,保佑婴儿平安。

在婴儿诞生的第三天,有的地方还要举行一个礼仪,主要是给婴儿沐浴洁身,叫做“三朝”或“洗三”。山西民间多用艾叶、花椒、槐枝等草药煎汤,由父母或接生婆为婴儿洗身,边洗边念祝辞。洗完后用红布擦干,再用姜片、艾叶捣碎,在关节处涂一点,有避瘟的意思。有的地方还用葱轻轻打三下,葱谐音“聪”,取聪明伶俐之意。

“三朝”这天,外祖母还要给产妇特地做芝麻面饭吃,俗称“展腰面”,并给婴儿戴上银锁。邻里好友也要送红鸡蛋、颈锁以及各种婴儿衣服,祝贺诞生,愿婴儿长命百岁。“三朝”这天晋南讲究吃“开口奶”。在产妇奶水未下来时,让婴儿先吃别人的奶,一般是男孩吃生女孩妇女的奶,女孩吃生男孩妇女的奶。在吃奶之前,有的地方让婴儿先舔食醋、盐、糖、黄连等。寓意将来人生中要经历各种艰难痛苦,品尝各种人生滋味,希望他苦尽甘来,获得幸福。

产妇生下孩子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过程——“坐月子”。山西民间传统的讲究: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而只准在室内吃、住。主要是为了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以免闹出月子病来。坐月子期间,产妇要比平时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帕子遮住,怕受风。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吃太饱。在山西农村,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等。坐月子期内,禁止产妇多说话,怕说多了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同时,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给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除了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可以进入外,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

产妇坐月子期间一般由婆婆或母亲照顾,现在,大多是由母亲照顾的。生母照顾,彼此熟悉,产妇比较顺心。而婆媳关系就不如这般融洽。如果产妇生母与婆婆因故不能照顾,则由产妇的姐姐或妹妹代替照顾,侍候产妇一个月满后方才离去。山西乡间,对产妇坐月子相当重视,绝不疏忽大意,民间讲究很多,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平安。

2、头等大事——婚嫁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视为头等大事。它标志着一个人告别青少年时代,进入成家立业、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所以,婚礼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山西传统婚俗,存有古代“六礼”的遗风。经过时间的洗礼,各种礼仪逐渐趋于简约,但依旧独有特色。

一、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现在,这种“父母之命”的婚姻已几乎没有,但其形式多有保存。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如果女方家长答应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具体说法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观察对方的相貌举止,也就是俗称的“相对象”。

二、订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送彩礼”。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如果接受彩礼,婚事就基本确定。民间在行聘礼之前,往往由媒人先开列彩帖,写上首饰、衣服、布匹、绸缎若干,与女家商议,双方往往因彩礼的多少而“讨价还价”,常常需要媒人往返数次才可以定下来。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农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晋东南陵川等地,在定亲这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面粉。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再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在亲戚的陪同下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三、成婚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这之前一般要请阴阳先生选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最终确定迎娶的日子。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者在迎娶的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给女方送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嫁妆送往男家。嫁妆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嫁妆可以送给婚后的婆家,也可以专为婚后的女儿准备,因情况不同而异,嫁妆多少也视地区及家庭财力而异。旧时,山西嫁妆大同小异,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目前送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者为多。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等候的。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的亲友中找两个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不安。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一样主食——薄饼,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鼓乐响起,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大的气势准备起程。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总之是脚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