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云小集(《花园丛书》)
31097200000027

第27章 《苏州旧闻》前言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苏州在全国的经济城市地位逐渐下降。一方面,商道转移,各地商品不再以苏州为中转集散中心;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以上海为基地,江南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苏州传统手工业品面临着机器工业品的强势竞争,棉纺业、土烛业、织绵业、榨油业、钟表业等都出现衰落趋势。特别是经过太平军战火,枫桥至阊门的二十里商市化为灰烬,桥梁、街道、寺观、园林等遭受极大破坏。至同治、光绪年间,苏州经济开始复苏,在“师夷长技”舆论的倡导下,苏州也开始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洋务运动。同治二年,李鸿章在胥门外创办苏州洋炮局,标志着苏州近代工业的诞生。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根据《马关条约》,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成立了苏州关监督公署和税务司署,开始与各国通商贸易;官督商办的苏经丝厂和苏纶纱厂建成投产;在青旸地辟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公共通商场),外资企业特别是洋货代理企业纷纷进驻。从此,苏州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封闭的古城迅速向近代开放城市转进。

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人口的积聚,太平天国战争之后,苏州人口仍有五十万以上,仅次于北京。苏州的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阊门、胥门、观前等商市,依然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娄门、齐门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青旸地,本是一片坟场,由于租界的开辟,民族工业的崛起,盘门外、葑门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从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来看,城东大多为机户所居,城西主要是商业和踹坊业,城南则属官府衙署、官员宅第、官学机构相对集中之地。

从官僚政治体系来说,清代苏州又是江苏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和江苏按察使均驻苏州,苏州府署及所属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县署也都在苏州城内,另外还有苏州织造局等。庞大的行政构构,众多的从政人员,巨额的住民税款,必然消耗苏州的有限财富和积累,影响了工商业发展和市政建设。同时,强大的公共安全系统,又限制了苏州的开放,各级官吏都有权力和责任稽察奸宄、缉捕盗贼、编制户籍、受理诉讼,巡抚属下的按察使司和发审局,苏州府和三县属下的府经历、总捕同知、典史及所辖的马快、禁卒、铺兵、皂隶、民壮等,均可秉承行政指令,执行侦察、传讯、逮捕、监禁、审判等社会治安职能,驻防军队也几乎被当作地方治安的附属物,而在基层治安管理上,仍然是完备的保甲制度。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光绪九年,美国传教士在苏州创办了博习医院,客观上给苏州带来科学文明。但占卜、扶乩、神判、祝由科等迷信活动依然炽热,四时八节的民间风俗活动依然盛行。娼妓、赌博、吸毒,屡禁不止,偷盗、拐骗成为主要的刑事犯罪。科举制度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仍是读书人的前程追求。社会风气由奢侈而略为节俭,平民百姓暖老温贫,聊以度日。

这就是光绪十年至二十四年十五年间的苏州概况,也是这本《苏州旧闻》的时空背景。

本书选自申报馆主办的《点石斋画报》,当时摄影已经传入,但由于造纸、印刷技术滞后,照片还不能刊印于报纸,故申报馆引进石印技术,以图文并茂的画报形式进行新闻传递,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苏州人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便写道:“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上海出有一种石印的《点石斋画报》,我最喜欢看了。本来儿童最喜欢看画,而这个画报,即是成人也喜欢看的。每逢出版,寄到苏州来时,我宁可省下了点心钱,必须去购买一册,这是每十天出一册,积十册便可以线装成一本。”《点石斋画报》存世十五年,共刊四千馀则,本书即选出有关苏州的社会新闻二百八十二则,略加点评和诠释,既反映了当时苏州社会的众生相,也透露出时代的精神和意识;另外,它还具有史料上的意义,苏州文献于这一时期的记载较少,故可拾遗补缺。

值得一说的是,《点石斋画报》的主要画师吴友如、周慕桥、张志瀛、王钊、管劬安、金蟾香都是苏州人,其他画师对苏州也比较熟悉,故对苏州情状的描绘,比起其他地方来实在真切得多。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苏州旧闻》,古吴轩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