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31105400000017

第17章 完美的友谊(1)

第30(节)心爱的发型——学会和同龄人交往

上初一的新新觉得自己越来越与父母无法交流,他有时觉得自己很有问题。

比如一天,他刚刚从理发店理了一个新潮的头型,自认为很不错。可刚回到家,父母却一致认为很难看,妈妈甚至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新新认为是父母没有眼光,就从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第二天,同样一句话是出自同学之口,新新觉得那可不得了,于是晚上马上到理发店把费了好大的劲儿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

还有(节)假日,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新新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有时候,新新干脆一口拒绝:“不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而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盘磁带而已。

为了新新的生日,新新父母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新新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新新甜言蜜语向他们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父母的位置……

你是否也有新新上述类似的经历,是否你的父母也曾埋怨你“没良心”,“不懂事”,是否你也在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中痛苦和自责?不要担心,你并没有变坏,你只是在经历生命中的一次飞跃。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在婴儿期,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

在童年时代,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青少年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大堆的道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

没有人能单单依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的交往和友谊,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青少年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不能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自己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青少年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青少年的不是父母,而是同龄人。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去结交朋友,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相反,如果你在休息日、(节)假日永远寸步不离父母左右,从来不要求去“找同学”、“找朋友”,放学后家中永远是既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电话打出去,你千万不要得意,以为自己多么听话、多么守规矩,而应当引起警惕,想想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和别人来往。

至于与父母的疏离嘛,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亲情是割不断的。只是在这个年龄段,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分量暂时超过了父母。在经历这个“心理断乳期”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不会淡化或恶化,反而可以升华至一个新的层次。

青春加油站

和同龄人交往的好处

按照专家的观点,青少年和同龄人交往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和同龄人交往可以减少自己的不安感、孤独感、急躁感,使青少年处于稳定感和归属感状态。

(二)和同龄人交往可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与父母的矛盾。孩子与父母的激烈争吵,往往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自主能力。

(三)和同龄人交往能够使自己获得社交经验,可以使自己增强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宽容和理解能力。

(四)和同龄人交往可以获得求爱行为的经验,掌握择偶的能力。

(五)和同龄人在交往中可以发展对集体的忠诚。

(六)和同龄人交往可以增强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力。

(七)和同龄人交往也是彼此学习知识的好机会,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答疑解问,还可以学到很多社会技能。

心灵的超越

如何和同龄人交往?

避免错误的交往方式。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到:吵嘴、打架是粗暴的、不文明的行为,并不是“出风头、显本领”。这种粗暴的方式,只会导致“冤冤相报”,而不会交到真正的朋友。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概念,杜绝吃吃喝喝交朋友的想法。

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公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任何方面都要学会互相帮助、相互团结、相互合作,并且懂得在不同的场合用运“对不起”、“谢谢”、“麻烦”、“请”等文明语言。

不要有某些特权。尽量在穿衣、说话、玩耍、花钱等方面与其他孩子一样,不要有某些特权,不要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

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努力倾听和了解周围人的思想和感受,积极沟通情感。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别人的个性、特长、信仰、习惯、爱好等均要尊重。要做到不侮辱别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学会欣赏和赞扬周围的人。养成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的习惯。在感受到他人优点的同时,还要学会赞扬他人的优点,只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才能在自己身上慢慢找到各种可贵的品质。

第31(节)靠近老师——学会和老师交往

有一位表现积极、工作负责的体育委员,在一次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合理化建议,武断地否定,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具体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孤僻、对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

这位学生的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这位体育骨干不光是消极对待学习,还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消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消后,这名学生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上体育课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这名体育委员的行为其实是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应激之下激动情绪的极端化表现。学生在和老师发生冲突时,虽很激动,但事后是恐慌的,学校方面一定要冷静下来,创造沟通的机会,可这位体育老师没把握好机会。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就喜欢上那门课,那门课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

小学生几乎都把老师当成偶像,认为老师是世界上最有学问、最值得尊敬的人。到了中学,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们渐渐学会了评价老师,对老师不再是盲目地喜欢和崇拜了。有的人更是只看到老师的缺点,说老师太严厉了,对学生没有好脸色;说老师太偏心了,就向着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认为老师太主观臆断,不调查清楚事实就乱批评人等等。这些同学对老师有了意见可又不愿意给老师提,怎么办呢?就用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来发泄,比如给老师起绰号、上课故意捣乱、当众顶撞老师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关系紧张,其最终结果是影响自身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那么,结合自己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不喜欢老师呢?

(一)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你当小干部,没有给你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你,或者老师跟你从来没有交谈过。

(二)自己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你批评、责备,你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三)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四)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其实,老师是一个人生路上的师长和启蒙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如果你能主动与老师交往,对于你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青春加油站

老师误解你该怎么办?

当被老师错怪时,不少同学由于无端蒙受冤屈,常常克制不了自己,采取当场顶撞、抗拒的态度,在公共场合搞得老师下不了台,形成“以错对错”的局面,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是很不好的。

一些教育学家指出,师生之间的认识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反之亦然。老师对学生认识上出了偏差,错怪了学生,固然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但如果学生对这种反感不加克制,而听任情绪信马由缰的话,则往往会加深老师的错误看法。师生间相互错误认识的恶性循环,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使教育难以进行下去。显然,这种情况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误解呢?专家建议,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冷静。当老师错怪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努力克制自己,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解释的则进行解释,一时不便于解释的可暂时放下,留待以后找机会再解释。这样可以防止形势在双方都不太冷静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

(二)解释。错怪是一种误解,一旦误解消除,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因此,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自己从旁向老师解释,以消除老师在一时一事认识上的偏差。

(三)体谅。当老师错怪你时,要谅解老师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动机,而并非出于恶意,因而主动消除自己对老师的反感。要能想到,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学生又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性,且又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一时观察、判断错误在所难免。倘若能这样设身处地地体谅老师,就能一如既往地对待老师而不会与老师顶撞、抗拒了。

心灵的超越

如何与老师交往?

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一是主动承认错误,得到老师谅解;二是态度诚恳,实事求是;三是委婉解释,含蓄说明,不当众顶撞、指责老师;四是别了道一声“谢谢”。这样做,老师不但会原谅这个学生,还会喜欢这个学生。

给老师写书面材料。如果你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心理发怵,那么以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意愿,在尊敬老师的前提下如实写出来,向老师汇报,请求老师的指导、帮助。不要忘记写出自己的打算、措施。这样的内容,可以写成单独的书信,也可以写在周记本、日记本里,请老师批阅。

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往的第一步。

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教师(节)或元旦、春(节),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赠给老师。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助老师做什么事情。还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听老师的教诲。

第32(节)神秘的吸引——学会和异性交往

正上初中二年级的文文,平时喜欢与女同学交往,有同学向老师反映他有“早恋”嫌疑,老师也希望家长多加关注。为此他的父母时常询问他的去向,并限制他外出。文文因而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后来到了不愿搭理父母的地步。父母很担心,但又束手无策。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一直郁郁寡欢,在班内不合群,尤其是不愿意和男同学一块参加各种活动。班长是个男的,有心要帮助她,可她却坚决拒绝,甚至还瞪了班长一眼。其他同学也反映她性格孤僻。经过长时间的谈话,心理辅导老师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其父母的错误教育所致。她上初一时,有一次回来晚了,恰巧在路上碰见一男同学,便说了几句话,这事让其父母发现了,便多次盘问:“他是谁?”“这么小就不学好,以后不准你跟其他男同学来往。”父母还教她对所有的男人都要“防一手”。结果,她逐渐变得孤僻起来,在班内很少有知心朋友,异性朋友一个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