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含的母亲说,女儿曾经是他们一家的骄傲。从小学到初中,子含的成绩一直是班级第一名,家里的奖状有厚厚一叠。去年,子含更是以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实验班,而且取得了奖学金。这让子含的父母感到十分荣耀。但是进入高中后,女儿的成绩不断下滑,最近的一次考试竟然考了班级倒数第一。国庆(节)后女儿更是吵着闹着要退学。子含的这种状况让她父母伤透了脑筋。
“我想学习,但是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我看到书本,看到老师,看到我爸我妈,我的手就会发抖,抖得笔都拿不了,我害怕他们。”子含的哭诉,让父母心疼不已。父亲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也许,我们对子含施加的压力太大了。”
原来,高中入学后第一场考试,子含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六名。在省重点高中实验班,第六名是十分优异的成绩。但是子含的父母对女儿的成绩很不满意,因为他们已习惯头上有着“第一名”光环的女儿,他们希望子含能一直带着它走进最高学府的大门。
父亲责备她太骄傲,学习不认真;母亲失望的眼神让子含更加难受。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子含拼命看书、做习题。第二次考试,她前进了一名。但这点进步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他们认为子含工夫没有用到家。他们拒绝女儿接触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许看电视、不许逛街、不许看课外书,吃完饭就得去看书做题。有一个周末,子含说想去吃肯德基,被母亲一口拒绝:“有吃的时间,不如多背点公式、英语。”
这种压迫性的学习并没有让子含向第一名迈进,她的成绩反而一步步下降。高一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班里排在了30名以后。父母责骂她,在她看书的时候,夺过书说道:“你还看什么书,你就是拿个书坐着做样子!”班主任也经常在班里批评她。
子含的病况越来越严重。在国庆(节)前的一次考试中,子含因为恐惧手抖,考试大部分卷子都是空白,成绩一下子成了倒数第一。看着自己的成绩单,听着父母恼羞成怒的责骂,子含认定了自己再也不可能学习了,她坚持要求退学。
当今社会,人们对子女的成长极为关注,这与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迫使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家长从孩子进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一步步地紧跟其后,耐心与烦恼同在、希望与挫折并行。“望子成龙”是每位一家长的愿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出息。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家长似乎自己也正在进行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断进取,完成学业,进入白领领域。且不说光宗耀祖,最起码尽了一项庄重的义务,完成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所有这些应该说是人之常情。然而,孩子却各有其不同的想法。一些孩子不愿意继续深造,愿意到其他的领域另谋发展,这就与家长的期望有了一定的距离。
其实,孩子将来都要离开父母,都是要走上社会的。走上社会能否自立、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接受社会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从小就要注意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每个家庭平时不是有意识地对独生子女进行理想道德教育、自食其力教育、关爱他人教育,而是一味地对子女宠惯,什么事都帮他们做好,这些孩子往往会成为学习上尖子,生活上的低能者。当他们走上社会与人相处时,可能就会自私自利;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就会自暴自弃,更可能会铤而走险不计后果。这对家庭、对子女个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谈举止,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遇事沉着,处事稳妥,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就会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克服困难。家长要从孩子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把握好孩子的定位,使孩子时时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生活、学习。同时,家长也要时时充满自信与乐观,为孩子做出榜样。有志者事竟成,让自己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希望中走向未来。
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家长期望水平越高,他们子女的智商和学习成绩相应也越高;反之亦然。这有力地表明,家长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它的强大而神奇的威力。古今中外,有许多幼年时智力平平者,长大之后竟成为杰出的人材。他们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有很好的父母,归功于父母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发挥的威力。
当然,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去追求孩子不可能达到的期望值,也是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青春加油站
超限效应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都是希望“雏凤清于老凤声”,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的学习条件,往往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只要孩子能有“出息”,做家长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没想到事与愿违,自己的含辛茹苦换回来的竟是孩子的冷言冷语,实在有些心寒。下面这个超限效应的故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源于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未捐钱,仅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二元钱。这个效应告诉人们,接受同样的教诲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者逆反心理。
心灵的超越
不要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
为自己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能看到希望,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使自己学习起来兴趣逐渐增大,越来越有干劲。这里的目标定位很重要,定高了不切实际,使自己感到奋斗无望,力争不及;定低了毫不费力,就没有奋斗的欲望,所以目标定位应以适中为宜,也就是说,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稍有放松就难以实现,并使自己时时看到希望,事事想着目标。
将分数和金钱区别开来。不要用金钱做砝码来换取优良成绩,这种刺激不但不能激励自己学习,反而会陷入“金钱至上”的误区。因此,青少年要正确处理自己家庭的富有,不给自己铺就现成之路,而是让自己从小就吃一些苦,受一些挫折,从小就确立正确的理想道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应社会的本领、战胜困难的勇气。
帮助父母认知到成长不等于成材。很多父母将孩子的成长与成材等同,往往忽视成长直奔成材,甚至将成材恶俗化,认为成材就是上高校。其实,社会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的,要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人唯高才。
调整父母的期望值。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青少年成长环境已远远不同于其父母当年求学时的情景。经过认真分析后,与父母平心静气地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共识,同时让父母听听家里亲戚朋友的看法,与老师多进行交流。
第46(节)冷暴力——学会保护自己,更要爱护别人
一名16岁的少年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生身父母,然后跑到网吧里尽情地享受着“自由”。
赵平生日那天,父母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赵平为此痛苦了一个星期,七天里他始终一言不发。周末赵平从学校回到家里,父母照例不让他出门。到了第二天中午,执意要出去买份报纸的赵平和父母发生了冲突,又被父母打了一顿。一股失控的怒火在赵平的心里熊熊燃烧,他说就是这时想让父母消失的念头萌生了。
下午,他趁父母不注意时,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父母开始监督赵平背外语单词,并喝令赵平把每个单词抄写20遍。赵平开始机械地抄写单词,一直抄到钢笔没有墨水了,父母让他到自己房间去灌墨水。赵平回到房间后,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父母,直到父母倒在了血泊中。确定父母死后,赵平如释重负地脱掉血衣,冲了个澡,又换上一套干净衣服,然后骑着自行车到网吧上网去了。
还有一个17岁的女孩在一次次目睹父亲殴打母亲后,将半瓶酒精倾倒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引火自焚,想用这种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诅咒她的家庭。结果,她未实现死亡的愿望,却付出了10%二度烧伤的代价,容颜俱损。事后,她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生活。”十余年间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让她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冷漠、卑微和残忍。自从记事起,任何小事都可以引发父母之间的战争,父亲经常殴打母亲,身边有什么就用什么打,柔弱的母亲也曾反抗过,那是一次在头上被父亲用锁头打了一个窟窿后,母亲离家出走。然而不久,在丈夫的承诺和好心人的劝说下,为了孩子,母亲还是回了家。但是承诺对一个暴力成性的人来说算得了什么,平静的生活对母亲来说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近乎破碎的家庭,让孩子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艰辛。
说起家庭暴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婚姻关系中,丈夫与妻子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实施的暴力行为,尤以丈夫对妻子施暴为甚。其实,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并不罕见,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多子女家庭的女孩子身上。但后一种情况却很少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像父母打骂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似的,即所谓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对子女施暴的理由可能会冠冕堂皇,因为他们“也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行为就算不把它上升到侵犯人权的高度去说,单从对子女成长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有任何好处,只能扭曲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于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是最弱势、最无助的,在暴力之下他们只有屈从的分儿。暴力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并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
家庭中的暴力还分为冷暴力和热暴力两种类型。
(一)热暴力: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而且冲突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双方互不尊重,常常激烈地争吵和打架。对抗时,有的父母把子女当作发泄的工具,殴打孩子;有的父母力图使子女加入到自己的一方,一起与对方对抗,结果子女成为父母冲突的替罪羊。在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往往产生两种异常行为,一是出现强烈的攻击心理,因此有人认为,家庭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二是犯罪行为,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暴力有关。
(二)冷暴力:这样的家庭看似平静,父母双方没有争吵,但他们在心理和情绪上相互敌对,彼此很少说话,也根本不想交谈,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心理抑郁。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内沉闷的气氛造成的。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这种家庭的成员,特别是子女,易出现精神分裂。
无论在哪种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己都认为:外在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自己必须掌控好所有的事情,人们有时就该被打,爱是痛苦的。这些孩子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自尊心差,常以破坏性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攻击性强,易怒、冲动;控制欲强,不善于社交;缺少热情,自我封闭;做恶梦,逃学,焦虑,完美主义心态。
据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发生自杀现象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家庭的6倍,犯罪机会要高出74倍,吸毒、酗酒要高出50倍,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冷酷、暴躁等不良性格。大量的事实证明,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问题家庭,或被家长和老师不断打骂的阴影笼罩着的孩子,长大以后势必以暴力、错误、极端的方式对待别人,甚至回报自己的父母和社会。
青春加油站
罪犯和法官,你选择哪一个?
有一个罪犯,因作奸犯科,而被法官判处了死刑。罪犯听到判决后,大声喊冤,他气愤地怒吼:“我不服气!这太不公平了!我从小是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在贫民窟里长大,老师、同学都瞧不起我,没有人愿意接纳我,现实逼得我走上绝路!老天太不公平了,我不服气!我死不瞑目!”
法官听了,要罪犯静下来,并抬起头来看着他。法官以平静的口吻说:“我也是个孤儿,我小时候也是在贫民窟中长大的!”
其实,有人在逆境中倒下,有人在逆境中奋起。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也许你出生的家庭是个战场,但你可以成为勇士,为和平而战,最后远离战场,坚守和平。愿你能足够坚强,足够勇敢。
心灵的超越
学会保护自己
让自己远离家庭暴力。有些家庭暴力十分严重的家庭,已经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但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原因继续维持。其实,一个暴力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比单亲家庭大,暴力家庭走出的孩子不仅在性格上可能有所偏激,在品行上也会受到极大影响。长期耳濡目染暴力行为,父亲施暴、母亲受虐的图景反复出现,孩子极易形成暴力倾向。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一旦家庭暴力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那么不要犹豫,主动劝受伤害的一方带着你远离暴力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学会保护自己。大人的争吵打闹,应该由大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青少年无法解决大人的问题,但可以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如向信赖的大人或者老师求救,将自己保护起来,避免让冲突升级。
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青少年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作为孩子应该努力开导父母,或者说些你觉得有趣又轻松的话题,调剂生活,活跃气氛,坚信自己是父母最大的开心果。
多给自己一些鼓励。许多在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误认为是自己犯了错,才会导致父母争执或者受伤害,所以当暴力发生在家庭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培养自己良好的处事方式。既然了解暴力将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生理及心理伤害,那么就不要重复父母的错误,不要让暴力在自己手下延续,遇事“三思而后行”,多与朋友,老师交流。
第47(节)儿不嫌家贫——悦纳自我,包括悦纳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