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某中学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准备开家长会。没想到班里的一名贫困学生回到家后,告诉母亲陈女士,要她去开家长会时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时尚一些,千万不要给儿子丢脸。这位从一家国企下岗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丈夫也没有稳定职业、一家人主要靠“低保”来解决生活费的母亲,为了参加这次家长会,不得不去借别人的衣服穿。
也许上面是个特例,但下面的故事你可能也曾是主角。
甜甜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每月收入不过千余元。可是,为了能让上高一的甜甜与其他同学享有同等待遇,父母每月必保证甜甜上“麦当劳”或是“肯德基”两次,为了加强甜甜的营养,餐桌上的肉鱼作父母的决不伸筷。
即便这样,甜甜的脾气还是变得非常的坏。情绪不好时,她可以掀桌子、摔饭碗,还说父母一天到晚就知道给她吃,一点都不晓得教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光学习成绩优秀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一个同学跟她玩。说到伤心时,甜甜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我孤独、我自卑、我痛苦,你们知道吗?”
目前处于青春期年龄的孩子,是改革开放前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从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看,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生理的变化给心理的发展带来了微妙的影响。这个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定,总是处于一种起伏跌宕的状态之中,极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是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时期。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学业上、心理上的压力,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使贫困生生活清苦,而且较之其他同学他们有着更多的心理负荷和思想包袱。
(一)自我认识上的偏差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了解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实使他们不断地关注自我。当他们发现自己在经济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巨大差距时,与心中的理想状态有天壤之别时,就容易否定自己,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甚至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无法正确地看待自我,导致自我的丧失。
(二)焦虑敏感心态。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对涉及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总会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内心设防很多。贫困生内心的这种敏感,为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更使其变得脆弱而易受挫折。这种心态对他们学业的完成,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情绪情感上的自卑心理
差距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有人调查得出,来自特困家庭,学习成绩一般,缺乏专长,父母不健康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而变得过度自尊。他们认为贫困是很丢人的事情,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贫困,有时甚至要强撑面子。
(四)交往上的挫折心理
生活不宽裕的贫困生,与人交往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对别人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
(五)妒嫉心态。贫困生的妒嫉之情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家庭富裕同学的,引发妒嫉的情况通常有三种:
其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妒嫉。贫困生自认为无论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并不比富裕同学差,甚至优于他们,仅仅是因为出生在贫困家庭便低人一等,心理极不平衡,感到不服气。
其二是因羡慕而生妒嫉。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色香味美的佳肴等物质诱惑,富裕同学毫不犹豫、大手大脚、心安理得地享受,在贫困生看来是很奢侈的生活,使贫困生即羡慕又妒嫉。
其三是因不满而生妒嫉。主要是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其心生不满,乃至于憎恨。妒嫉是从憎恨的情感中分化、产生出来的带有攻击性的心理,多诱发其他恶性心理,但如果能够恰当引导,进行自我调(节),便可以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青春加油站
贫困家庭的孩子如何吃好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经常获得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家长则应设法让孩子多吃一些大豆制品,比如豆腐、黄豆芽,花钱不多,营养价值却很高。还可为孩子准备些花生、榛子、核桃、莲子等硬果类食物,以保证孩子能从中得到充分的蛋白质。
土豆营养全面,红薯营养丰富,虾皮富含钙质与优质蛋白质,海带含有多种无机盐,价格都比较低廉。贫困家庭的父母应经常为上学的孩子提供这些食品。山区缺乏蔬菜,家长还应适时地采集蘑菇、野果、野菜。沿海盛产的小虾、小蟹含钙量异常丰富。另外,红薯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芹菜叶含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要远远多于芹菜。
心灵的超越
记住:会有人笑话你的无知,但不会有人笑话你的贫穷
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个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但唯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不论是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懂得一点,那就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包括接受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等一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懂得父母是爱我们的,并且为我们的成长牺牲了许多许多。
善于接受现实、悦纳自我。现实中的差距无处不在,这是客观事实,那就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列出自身的优点,即便是微小的部分也不可放过,并指出哪些优点是别人所没有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我不能……”的标签。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让自己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恶劣的环境中找到良性资源。
主动接受“挫折教育”。生活中一旦遇到各种问题首先要想方设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而不是靠父母、靠家庭。这样,自主意识必将得到加强,其生存能力也必将得到极大提高。
增强自信心。可以通过逐步确立目标的方式重拾自信。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大可不必把时间花在弱项和失败上,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下一个目标的顺利实现会使自信趋于巩固。重建自信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人说过:“一件事在变得容易之前都是困难的。”
第48(节)直面离异的父母——尊重父母选择新生活的权利
小刚是一个初三的学生,家里不缺钱,而且住在豪华别墅里。近一年来,原本文静、听话的小刚变得沉默寡言,忧郁退缩,经常用恐惧、怀疑的眼光看着别人。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一问三不知,整天提心吊胆,一副惶恐不安的样子,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
小刚的变化同父母的离异直接有关。随着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打骂不断,无形的心理压力使他无所适从,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后来小刚的父母离异了。小刚跟着母亲过。小刚妈妈的生意特别的忙,平时对小刚疏于管教,时间一长,小刚变得脾气暴躁,纪律散漫,从上高中起各科成绩就一直很差,常常是一两天不到校上课,与社会上的无业人员混在一起。
直到有一天,小刚在街头被一帮小混混打成重伤。
“我想离婚,可是我害怕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他说这件事,让他以为他的妈妈发了疯,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而要去闹什么离婚。”有很多母亲,为了孩子,选择继续无爱的婚姻,在牺牲婚姻和自己之间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其实,家庭破裂,离婚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股股泥石流。
父母离婚后,会给子女带来失落感、被弃感、悲哀感、厌恶感、不安全感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对其身心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性格及心理素质将让青少年在未来走上不同的道路。
(一)发奋图强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都是心理素质较好、基础知识较扎实、意志较坚强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境往往能塑造人的性格。父母的离异,对子女来说当然是一种逆境。正是由于处在这种逆境之中,他们在对待父母离异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是自我激励态度,做出成绩给父母看,同时,也要让别人不能因父母离异而藐视自己,相反,倒要以父母离婚这一现实为精神动力,促使自己改掉以往的不良习惯,发扬长处,精益求精。实质上,这样做,一方面是给同学或朋友看的,一方面也是做给父母看的,为父母争气。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发奋图强,还报有一丝希望,希望父母看在儿女的份上,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
(二)无动于衷型
这类学生情绪较稳定,比较想得开。他们本身有着一种百变不惊、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对待父母离异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是若无其事的态度。不管父母怎样,我就是我,离也好,合也好,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反正父母离了,父亲还是父亲,母亲还是母亲,总有一种血缘关系存在。在学习上、生活上、前途上,父亲母亲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虽然夫妻关系不复存在,但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是永远存在的,我永远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由于这样的思想因素存在,因此,这些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就看得很平常,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上丝毫没有改变原有的特点,好的照样好,差的仍旧差。老师在管教这些学生上也不需要调整原来的管理办法。
(三)嫉恶如仇型
这类学生在对待父母离异的问题上,采取的是仇恨手段。父母的离异使他们的思想天平发生了倾斜,要么偏向父亲一边,要么偏向母亲一边。一般来说,报有这种态度的学生,大多是受了父或母以前的错误诱导,或者是因父母离异前,父或母其中有一方有明显的严重破坏夫妻感情或家庭幸福生活的行为,而导致孩子对父或母产生极大的厌恶感。在父母离异后,这种厌恶感就变成了一种仇恨,因而导致其子女对父或母的极大怨恨。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上就是个性暴躁,不团结同学、性格孤僻、不合群。
(四)一蹶不振型
这类学生个性本来就孤僻,不善言谈,自尊心极强。他们对父母离异没有开放性的认识,观念比较落后,认为父母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伤了自己的面子。他们无法面对现实,最怕在别人面前提到“离婚”这一字眼。看见别的孩子其父母百般呵护,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变得寡言少语,对学习、生活、前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看破红尘。
(五)破罐破摔型
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异极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认为,父母都那么无情,我又何必那么有义呢?有的夫妻离异后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在抚养孩子及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你推我搡的现象。由于互相推委与扯皮,孩子生活得不到保障,受教育权利也受到影响,很多孩子辍学,流浪社会,有些学生在老师的严加管教之下即使勉强在学校读书,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学习,懒惰成性,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甚至顶撞老师,严重时与老师拳脚相加,给老师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这种破罐破摔的学生在父母离异的子女中人数不少,是以上几种类型中占比例最大的一类,大多数离异子女都属于这一类。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路在你自己的脚下,怎么走,想成为上面哪种类型的人只有你自己才能最后决定。
青春加油站
父母离婚前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一)不安全感。父母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会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二)内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而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这种自责心理,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三)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会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
(四)补偿心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常常感到空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五)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老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的儿童,最易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
心灵的超越
父母离异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
勇敢面对现实。告诉自己:父母离异并不是我的错。而父母也有权利做出他们的选择。这种事情就像你有权利去选择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一样。勇敢面对父母离异的现实,不要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卑,因为和你一样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并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方式。
尊重父母的选择。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离婚就意味着自己将失去一个美满的家庭,是难以接受的。但从父母角度去考虑的话,对于这样的选择就应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毕竟,父母之所以走到一起,缘于“爱情”两个字,爱情是维持夫妻关系的根本前提,因而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把已经没有爱情的父母强行拴在一起,这样就太自私了,对父母太残忍了。
尽快从父母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多参加集体性的引人入胜的社会活动,以拓宽视野,放开心胸;结交几个性格外向的、热情的同学作伙伴,在自己周围创造欢乐的气氛,使之受到感染渐渐活泼开朗起来;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以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尽力为自己寻找在社交、学习、活动中实践与成功的机会,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得到满足,以弥合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