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爱你的父母。虽然你的父母选择了分手,两个人不再住在一个家庭里,他们之间也没有了爱的维系,但要相信他们对你的爱没有丝毫的减弱。继续尊重你的父母,继续保持对他们的爱。
第49(节)心理断乳——当你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
有个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苦:“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从小就是我的小尾巴。他会当着爸爸面,明确地说,‘我和妈妈好!’刚开始,我觉得儿子和我亲近,很高兴。可现在儿子已经10岁,是半个小男子汉了,我觉得不方便了。我试着叫儿子睡到儿童房,可他死活不干。每天晚饭后,趁我不注意,他就早早溜进我的卧室,钻到被子中不肯出来。我怕再不纠正他的这种行为,等过了青春期这个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时期,就再也没办法扭转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而另一位母亲哭诉的却是这样一种现象:“我的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了。她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出门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失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进。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
在有些家庭中,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比如在父亲工作忙碌忽视妻儿的情况下,有些男孩与母亲事实上成了感情上的“情人”。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其实,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但随着年龄增大,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明晰,这种倾向会逐渐消失。
亲子间的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爱,这种爱无法割舍,延续于两代人的一生。但亲子之爱也是有度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当告别儿童期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就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断乳”。因为这一时期性意识已经萌发,不管青少年自身是否意识到,他们对父母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中未必没有对异性爱恋的成分。因为青少年性心理成长的规律是:异性疏远期——异性吸引期——异性眷恋期——恋爱择偶期。专家经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在异性疏远期和异性吸引期之间,有一个恋母(恋父)期,即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产生情感依恋。一般这个时期很短暂,随着他们与异性交往能力的增加,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的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长时间对异性的家长产生情感依恋,例如,有的男孩已十几岁了,还无法改掉儿童时期的习惯,非得要母亲陪自己睡觉,和母亲身体亲密接触获得性心理的满足;而有的女孩则与父亲关系十分亲密,常常在父亲怀里撒娇,有心里话愿意同父亲说,甚至嫉妒母亲夺走了自己的爱。这显然就是恋母恋父情结。这不但对青少年自身心理发育有害,而且也有悖人伦道德准则。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不同,社会对人们之间的性关系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亲子之间是不允许有性爱成分的,否则性关系会发生混乱,给社会带来危害。
所以,母子或父女之间,不管如何亲密,那只能是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异性间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这一点把握不好,有可能使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性心理发生错位,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
事实证明,凡是有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性心理极不成熟,对异性或者苛责或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他们总是拿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作参照标准去选择结交的异性,并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不自觉地延续到恋爱择偶阶段。他们要寻找“母亲型”或“父亲型”的配偶,而现实生活里,这是很难实现的。
孩子长时间和母亲或父亲过分亲密,对家长和孩子都不好,一是会挤占父母的生活空间,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影响孩子正常和健康地与同龄异性交往;三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
青春加油站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三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俄底浦斯情结”随着男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响着一个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倘若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底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再说白了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的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也在许多方面抵触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难时,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此相似,只是对象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女童对父亲和丈夫的情感。
心灵的超越
意识到自己正在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
适时分床、分房。欧美不少国家的孩子在婴儿期0—3岁就和父母分床而睡,到幼儿期3—6岁就和父母分房。我国的孩子很大了还和父母合房合床,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当然已经形成这种情结的,要逐步进行分床、分房。从小就得到相等的父爱和母爱,你的感情天平才不会倾斜。
适当和父母分离。离开家人一段时间,单独生活。学会和异性的交往,逐渐摆脱这种过分的依恋。
加强性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自己明白“男女有别”,从依恋父亲(母亲)中解脱出来;二是让自己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
爱的弥补。“恋父情结”,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如果有恋父情结,那么就给自己一段时间疏远父亲,多多亲近母亲。而有恋母情结的男孩,就给自己一段时间疏远母亲,多多亲近父亲。
观察同龄人与父母的关系。注意观察好朋友与他父母的交往方式,注意和朋友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哪些行为是大家所共有的,哪些行为方式及语言模式是你所独有的,试着和同龄人一样地与家人交往,慢慢减少自己的过度依恋感。
第50(节)让我如何靠近你——打开面向继父母的心扉
陆婷,尽管她刚刚16岁,却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感。她已经做过五次堕胎手术。
“哼!这算什么呀,我只是通过这些行动来证明自己还没有死,还有感觉而已。”
陆婷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国外经商,妈妈在国内做生意,两个人像生意伙伴一样,里应外合地赚钱。妈妈经常很晚才回家,甚至不回家。陆婷是保姆带大的。小学二年级时,她发现妈妈还有一个“家”……当时陆婷很痛苦,打国际长途告诉爸爸。爸爸却平静地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他自己也不想回来……后来她偷听到妈妈和爸爸打电话,感觉到爸爸在国外也有家……陆婷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她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用小刀在胳膊和大腿上划,看着血一点点渗出来……
“难道你的堕胎也和父母的生活状态有关?”
“每次堕胎,妈妈都得照顾我一段时间。她就不能和情人在一起了。哈哈,让他们尝尝离别的痛苦。”
她只是想得到一点点父母的关爱,却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孩子用惩罚自己身心的办法来惩罚她无法改变的父母,她是用低级、残忍的方法报复父母的不负责任。孩子的要求过分吗?不过分。但是她的做法却错了。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明显上升,父母再婚的现象也很普遍。父母再婚,对子女心理影响也很明显。再婚父母的子女与未再婚父母的子女相比,前者的心理问题较多,仅次于父母离异的子女。父母再婚子女的最大心理问题,是难于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当孩子突然进入一个新的家庭环境时,原有的环境与新的环境之间有很大的矛盾,由于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调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父母的再婚,使孩子处于一个新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突如其来的这种新的家庭关系的接受有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少子女对这种家庭关系有抵触心理,甚至不接受这种关系。
这些都会促使青少年产生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情绪混乱。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抑郁,有时亢奋,具有攻击性。对父母产生仇视心理,易怀疑他人。
(二)个性混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自信心差,自卑感强,学业也差。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再婚家庭的孩子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为快乐、自由的情绪和行为;而在继父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拘谨的情绪和行为。
统计表明,再婚家庭中21.6%的孩子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孩子精神紧张,有56.8%的孩子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这是因为再婚家庭孩子在新组建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均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一定的距离或差异,使其内心产生出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不健康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