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31105400000028

第28章 陌生起来的世界(6)

但再婚是否就对青少年极其不利呢?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利的。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的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对于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再婚对于单身父母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父母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不要把再婚看成是父母自私的表现。事实上,再婚无论对谁都是正确的选择。

青春加油站

再婚:请摒弃这些病态心理

据婚姻专家介绍,再婚者对家庭的满意感及幸福感,普遍比初婚者低。这里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但更主要的与再婚者的病态心理有关。你是否也希望家长再婚后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呢,那么你就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摒弃如下几种病态心理。

其一,自私心理。自私心理是再婚夫妻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和财产方面想控制对方。如双方均有孩子,则时不时地数落对方的孩子偏袒自己的孩子。这种想控制钱财和偏袒自己孩子的做法,极容易使夫妻双方产生敌对情绪,使婚姻不稳定。

其二,比较心理。总是喜欢将现在的配偶和以前的配偶相比较。在比较中,常觉得前者更优秀,现任不如前者。这往往是很多家庭矛盾的导火线。

其三,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重,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深感自卑,以致再婚之后生活信心不足,精神不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整日待在家里,日久天长,失去众多朋友,易患抑郁症等病。

其四,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双方均是再婚者,男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对配偶以前的婚姻史耿耿于怀,并不时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流露出来,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其五,怀旧心理。此种情况多见于第一次结婚后夫妻感情较好者,前夫或前妻在意外或患病后死亡,其深深的感情不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从而在再婚后常常流露这种怀念心理,极易引起对方的不满。

心灵的超越

记住:你的继父母是你家庭中的一员

不要苛求自己早早接受继父(母)。再婚后继父(母)若急于取代子女亲生父(母)的角色,亲生父(母)若急着令孩子接受其新伴侣,都会导致问题重重。相信你也很矛盾——既担心继父(母)夺去原来的爱(不少孩子便与继父(母)争宠);又怕与继父(母)关系好,仿佛对离开的生父(母)不忠。不要强求,慢慢来就好,只要用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保持与没有抚养权的亲生父(母)的联系。使自己逐渐感觉到同继父(母)的关系不会代替同亲生父(母)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减少自己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再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对继父(母)的孩子要友好。当你在长大了以后,突然间有了一个兄弟姐妹,也许你很不习惯,或者更不习惯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会对他疼爱有加。尝试朝好的方面想:自己多了一个朋友,别人都孤单一个人,而你却有了一个和你在一起吃饭说话的人,很幸福。同时,当他分享你父(母)关爱的时候,你也在分享他父(母)的关爱。

正确理解继父(母)对你的批评。也许你不能适应继父(母)对你的批评,也许你心里的怒火正熊熊燃烧,但请想想:在他(她)认识你之前,批评过你吗?批评有时也是关爱的另一种形式,良药苦口的道理青少年应该是明白的。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要多制造些和睦、融洽的大家庭气氛,如晚上一起去散步,双休日全家去郊游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打破血缘的界限,建立起一个和睦、融洽、没有非血缘隔阂的美满的大家庭。

第51(节)单亲家庭——不让家庭的失衡影响心理的失衡

我是个十四岁的女孩子,但我不受任何人的欢迎。因为我喜欢搞恶作剧,公然与老师顶嘴,和同学也开始闹别扭,成绩也一天天的下降,我常常感到困惑和不满,后来还与班内的几个男生在一起抽烟……和我同龄的女孩都躲着我,而我就嘲笑她们假清高。其实,我内心很自卑。因为在我六岁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母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离开了家,留下我和姐姐与父亲过。起初日子也凑合着过得下去,可在我十岁那年,父亲因生活的困苦,精神的压抑最终也远走他乡,我们姐妹二人的日子更加艰难。也就在那时,我开始变得不可理喻。

好多个夜晚,我都被恶梦惊醒,然后我就在床上狠狠地说:与其这样让我活着,还不如当初生下来的时候把我摔死!我恨他们,真的恨他们,我永远也不可能原谅他们!

可是我才14岁,难道我的日子真的就这么样了吗?我还是不甘心。

据调查,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中以离异形式存在的占主体;其次是因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另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形式——非婚生的孩子与父(母)组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就如一个圆缺少了一大块,而孩子在这当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是深重的。

以下是各类型单亲家庭孩子的一些心理表现。

(一)父母离异与孩子的依恋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他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他只能在双亲中选择一个亲人,从而组成一个单亲家庭。这种从内在的心理到外在的环境的改变,会破坏孩子原先良好的依恋关系。

(二)丧偶与孩子的情绪

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理造成震惊、悲痛,并常常让人感到孤独。而孩子对家庭重大变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变故的情绪反应,因为孩子多半还不能认清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严重,还不懂“死亡”这个概念的实质。由于看到家人悲痛,他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伤心而大哭。

正因为孩子不懂“死亡”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丧偶家庭不对孩子说出真相,让孩子生活在美丽的谎言中;也有的出于爱孩子,成人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这么小就和他们一起承受这么大的痛苦。其实,这善意的隐瞒不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因为这种谎言会使孩子时刻都生活在期待中,而期待在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幻想。当幻想无法满足心理需要时,他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三)非婚生孩子的性格及同伴交往

如果说离婚和丧偶是属于有缺憾家庭,那么非婚生构成的单亲家庭则近乎畸形。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的父亲大多是已婚者,而母亲还是个未婚妈妈。

据调查,这类家庭的教养方式大多是溺爱型的。一方面由于经济状况良好,母亲希望从物质上来弥补孩子生来就缺少父爱的遗憾。另一方面这类家庭中的母亲一般都不用工作,有大量的时间来全心全意地照料孩子。这些未婚妈妈生孩子的动机与普通家庭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手段,因为他们的未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孩子就成了拴住另一方的一条纽带。因特殊的组合使这类家庭的孩子对“爸爸”的概念比较模糊。首先,在年龄上爸爸跟妈妈的差距往往会很大,有的爸爸甚至到了孩子该喊他“爷爷”的年龄;其次,爸爸还会给他带来一些神秘感,因为父母的关系受社会道德观念的排斥,使得爸爸不能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这样就使爸爸的出现变得很偶然,在孩子眼里爸爸是个客人,又是一个常向他“施恩”的大朋友。

调查表明,未婚妈妈的文化程度大多处于高中以下水平,她们不能以一个正常主妇的心态去当家理事,而考虑最多的是自己和孩子的利益。出于自卑,她们甚至无法自信地教育孩子。孩子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溺爱的氛围中成长,势必会影响他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使他与同伴的交往有障碍。

这类家庭的孩子性格一般都较孤僻、内向、固执。在与外界接触时,他们很胆小、谨慎,但心里却是很有主见的。他们在不得不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是极强的两面性,但更多时候是喜欢孤立自己,因为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较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同时还会对同伴产生嫉妒。因此,为了维护自己既自尊又自卑的心理,这类孩子会选择拒绝与同伴的友好交往。

青春加油站

单亲妈妈别忽视儿子的性别教育

单亲妈妈自己抚养一个孩子,很困难,但要注意别忽略儿子男性角色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有的单身母亲喜欢帮孩子选择朋友,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使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乏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在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母爱适度。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要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有些单身母亲曾经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如果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易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

心灵的超越

在失衡的家庭中平衡你的心灵

对单亲的事实不强调也不回避。经常提醒及强调自己出身在单亲家庭,好似在找一个借口,其实,更容易造成自己的自卑心理。回避事实也不是好的方式。应该了解,家庭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家庭有爸爸妈妈,有的家庭只有爷爷奶奶,有的还是养父母,所以接受并喜欢自己现有的一切,对将来走入社会或许有帮助。

不要仇视自己的父母。所有的孩子,都会从正面去认识他周遭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所以,不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大人的错也许波及到了你,并给你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要相信父母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可以扩大交往圈子,经常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还可以向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老师帮助解决问题。

同时爱父母两个或多个。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尤其是没有和你一起生活的那一方家长。寻找机会关心你的父母及他们的生活,接纳你父母重新的选择,你可以不爱他们的选择,但要懂得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朋友。

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样会有利于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一切都让父母包办,反而对自己的成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