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招之二:免费尝试。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此后,毒贩们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青少年。
毒招之三:声称“吸毒治病”。毒贩们利用人们对毒品的无知和对疾病的恐惧,引诱青少年吸毒。但实际情况是吸毒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人的大脑,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还会降低生殖和免疫能力,甚至导致死亡。
毒招之四:鼓吹“吸毒可以炫耀财富,现在有钱人都吸毒”。毒贩们瞄准一些青年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积攒了一定财富的机会,向这一群体的人们兜售“吸毒是有钱人的标志”这样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
毒招之五: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实际情况是,吸毒不仅损害面容和身体,还摧残人们的意志。
心灵的超越
远离毒品,重在预防
自觉接受毒品教育。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让孩子远离烟酒。有人说,烟酒是吸毒的入门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国几乎百分之百的海洛因吸毒者在尝试毒品之前,均已形成吸烟或饮酒的嗜好。有些海洛因依赖者最初就是因为误吸了他人提供的掺有海洛因的香烟而开始吸毒成瘾的。一般说来,从不尝试烟酒的人,其吸毒的可能性比吸烟或者饮酒者要小得多。从吸烟到吸毒只有一步之遥,吸烟为毒贩子引诱青少年吸毒制造了机会,他们会因为你对香烟产生好奇、不加防备,而设下种种圈套引诱你下水。因此,提倡青少年永远不要尝试烟酒,不给毒品留有可乘之机。
谨慎过滤自己的亲朋。仔细察看自己周围是否有吸毒的亲戚朋友,如果有,那么一定要远离他们。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决不喝陌生人给予的已经开过盖子的啤酒饮料。
培养独立的意识。增强自己心理耐受性和适应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烦恼和困难,从而能够从容地面对现实生活。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自我认识的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行为调(节)能力就越强,心理特征就比较稳定。
克制盲目的好奇心理和侥幸心理。青少年要增强自制力,决不能做自己欲念的仆人,决不要因为好奇而以身试毒!在毒品问题上,你所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抉择,将会由尝试而坠入黑暗的深渊,最终被毒品夺去年轻的生命。一日吸毒,永远想毒,终身戒毒。众多吸毒的青少年正是轻信了同学或朋友“毒品并不可怕,吸一次两次不会上瘾”的话而坠入苦海的。要时刻记住:毒品猛于虎,决不尝试第一次!
正确面对挫折。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和朋友吵架分手、家庭生活遇到困难等都是正常的,要正确对待。遇到这类情况时,最好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等,分散注意力,排解烦恼,绝对不要进有毒品出现的场所。当别人用毒品来引诱、安慰时,一定要意志坚定,坚决拒绝。要相信:挫折和困难是暂时的,战胜挫折和困难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第59(节)电视孤独症——别让电视害了你
快到期末考试了,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复习功课,因为爸爸说考好了,假期就带我出去玩。尽管下了很大决心,可是我坐在书桌前心理却还惦记着电视剧中的情(节),听到外面电视机的声音,自己的心就痒痒的,所以,经常借着去厕所或者拿水果的时候看那么两眼。而吃饭是最好的时机,有次我把饭端到大厅,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饭一口都没吃。不一会儿,妈妈来收碗了,她见我一口饭也没吃,生气地说:“你给我把饭吃下去,否则,你就不能再看电视了。”我听了,几口就把饭咽了下去,把碗放在桌子上,又开始看电视。其实电视(节)目教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觉得它对我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可是我怎么就离不开电视机了呢?
根据研究,青春期少年,这些未来的社会准公民,每年每人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超过1000小时,远远超过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是远远多余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亲人以及老师相处的时间。研究表明如果人的寿命为70岁的话,终其一生,他们将有9—10年的时间是在电视机屏幕前度过的。
那么逆反期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的逆反心理有哪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效应呢?
第一,对某些特定(节)目的不理睬。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一些特定的事物有自身比较坚定的观点和看法。如果他们每天接触到的媒介——电视,经常出现与他们的观点背道而驰的(节)目,他们会对这样的(节)目不予以理睬。
对外来的传播信息不予以理睬,是逆反心理接受者自我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在被试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会本能地逃避与自己尖锐对立的见解”。不予以理睬是逆反心理效应的开端。
儿童对于严肃内容的电视(节)目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而逆反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对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权威的一种怀疑与动摇时期,他们发现以前非常崇拜和信任的人以及观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完全值得信赖,因此对于枯燥的灌输观点的电视(节)目表现得尤其不耐烦。这样的电视(节)目,在他们的遥控器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第二,对一些电视(节)目进行批评和反驳。
某些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比较能够接受的电视(节)目开始品头论足,尤其是对电视中的角色和主持人等人物形象表示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通常会显得比较极端,比较偏激,还停留在表面上。例如,一位高三的17岁女生,非常喜欢看娱乐(节)目。但是她不喜欢那个(节)目的主持人,是因为那个主持人的眼睛长得不好看,而且在一次(节)目中曾经批评过她的偶像。另一位高三的男生(18岁),很喜欢看体育(节)目,但是那个主持人太差,长得太老,说话一点都不风趣。由于青少年生活范围小,平时可谈的话题比较少,电视(节)目以及其中的人物便常常成为他们平时的谈资。某个同学对一个电视人物有不好的看法,他会试图从同学那里寻求支持,所以这样的看法往往很容易被他们整个朋友圈子接受。
但是,这样的批评和反驳并不是非常稳固的,它很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干扰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一个(节)目的评价可能会从很好过渡到很差,也容易从很差过渡到很好。比如某天报纸登出某某明星为希望工程捐款,某某明星对歌迷态度非常好等等消息,那么,之前认为那个明星耍大牌、没有同情心的看法会突然间就消失,甚至对整个人的看法都会有180度的转弯。有学者提出的,青少年容易被大众媒介左右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被否认。
第三,将对某些电视(节)目的逆反心理付诸于行动。
逆反心理从小就有,人人都有,在青少年时期显得更加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欠成熟,冲动,做事情不考虑后果等特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同样容易因为挫折、别人的误解、自信心受挫等原因表现出暴躁不安甚至有武力发泄的情绪出现。
例如,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对贫困儿童生活的大肆偏激的渲染、对单亲家庭孩子的片面的报道、对成绩落后学生的不客观分析、对残障儿童的过分报道等等,往往得到与电视媒介所预想的完全相反的传播目的,其结果并不是激励或者鼓舞了这些弱势儿童,反而大大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媒体把他们生活中最阴暗、最不快乐的一面展现给了与他们同龄的孩子,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想隐藏的一面。弱势群体的青少年经常对这些报道非常反感,更别说参与到这些(节)目的制作当中来。如果继续演化,这种不满与自卑会很容易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的现象。因此,在很多国家,弱势群体的青少年犯罪率往往高于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
对于正常环境下的青少年而言,他们将逆反心理付诸于行动的方面则会温和一些。他们往往能够控制住对电视(节)目的不满,将电视世界与现实世界分清楚。但是也存在一些偏激行为,比如摔遥控器、砸电视机、与同伴争执等现象出现。
青春加油站
小心电视伤害你
看电视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及心理健康,还会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一些危害。
初二的小强近日放暑假独自在家,几乎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要不就是玩电脑,近日他发现自己眼睛充血、眼球干涩,只好让妈妈带他去医院就诊。
医学上把上述症状称为“干眼病”。据介绍,长时间盯着荧屏会使人的眼球充血,出现眼球干涩;同时还会使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引起一定的视觉障碍。医生提醒家长,长时间看电视不仅会导致“干眼病”,还可能产生以下“电视病”:
(一)肥胖症。长时间看电视会减少人的体力消耗,造成皮下脂肪堆积,很多人看电视时会无限制地吃零食,使人不知不觉间长胖。
(二)电视孤独症。据调查,3—7岁儿童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变得孤独,难以与人沟通。
(三)面部斑疹。电视光束会把电视表面的电荷聚集的灰尘传递到人的脸上,如果清洗不及时,脸上便会生出斑疹。
(四)肠胃病。边看电视边吃饭,经常会造成胃功能紊乱,易发肠胃疾病。
心灵的超越
你会看电视吗?
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合理安排看电视,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大信息量,而且可以促进青少年思维的训练、增加其知识、技能的储备,有益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要连续几个小时看电视,这对自己身心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不仅应留出足够的学习时间,还应兼顾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各类体育锻炼。
选择恰当的电视(节)目。选择电视(节)目时应兼顾到娱乐性与教育性,既不可只顾“好玩”,也不宜将其变成纯粹的“变相学习”。根据自己的成长,注意调整对电视(节)目、电视内容的选择。
不要让电视成为电子保姆。电视成为电子保姆,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视力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形成孩子与人交往和适应社会的障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第60(节)与暴力擦肩而过——当你遭遇校园暴力
初中二年级的小郑苍白而瘦弱,双眼中总是闪现出一抹小兽般惊恐的防备眼神。在他的双腿以及双臂上,零星分布着许多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淤青以及抓痕,而类似这样淤青肿块在小郑的手臂上、腿上、脸上,每天都会出现。因为害怕,小郑甚至对上学产生了畏惧、抵触情绪,经常一个人背着父母偷偷哭泣。
小郑内向不善言辞,经常成为同班同学恶作剧的对象,而以班级“三小巨头”的欺辱为最。“他们是我们班有名的差生,个个人高马大,而且还臭味相投地号称‘拜了把子’。在学校里,他们经常找借口欺负同学。一年多来,我曾经多次被打得躲在角落里哭。用剪刀给同学修理‘创意发型’、将同学的钱包书本没收或藏匿、没理由扇别人一耳光或者将人踹下椅子,都是‘小霸王’们最喜欢的‘突袭’。父母给我转了学,但许多个夜晚,我还是哭叫着‘别打我’从噩梦中醒来。”
校园暴力行为是侵害生命、身体或财物的犯罪行为或遂行犯罪意图的行为,如恐吓、勒索、伤人或杀人事件。暴力行为在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中时常出现,除了与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不良影响、学校教育方法简单有很大的关系外,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性格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一些消极、错误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等不良倾向,往往就是暴力倾向的前奏。
校园暴力行为者的心理特征:校园暴力行为常常起因于某种刺激事件引发其生理、心理上的激动和愤怒,导致孩子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失去自控力,最终演变为暴力行为。
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危机四伏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因而不能坚决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能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人格特征上的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暴力攻击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18岁以上称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实质上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是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具有人格问题的学生往往过分理智、敏感,缺乏人情味,在学校中常常顶撞教师,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经常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本能支配欲望,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学生表现为自我中心,不服从老师管教,总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于群体中去,即使有些学生因其胁迫或利诱而屈服于他,也不能使这个群体从心理上接纳他;还有的学生挫折忍受能力极差,这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棍棒式的强制或温柔的强制),对学生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滞后、某些教师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例如个别教师对后进学生的歧视,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都会对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动,常常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失望、自尊心受到打击,极易产生过激行为。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流氓团伙的唆使、胁迫、利诱;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中某些不良的误导;经济浪潮冲击下的西方腐朽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青春加油站
什么是校园暴力
在学校里,你也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给你起难听的外号,有人扬言要给你点“颜色”看看,甚至真的给了你一点“颜色”……渐渐地,学校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一个你再也不愿去的地方。
你碰到的就是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