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抚摸台湾
31228600000016

第16章 中国根祖(6)

郭怀一原来也是郑芝龙的部下,很得郑芝龙的赏识。郑芝龙被明政府招抚后即移居福建,不再在台湾岛上居住,也就很难目睹荷兰鬼子肆意妄为的行径,也很难目睹台湾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郭怀一却没有走,他仍然留在台湾,住在赤嵌楼附近的土美村,继续从事垦种和商业贸易。这时候,荷兰鬼子在台湾为非作歹,经常无辜欺负良民,折腾得住民种植和商贸都不能如愿进行,常常提心吊胆。住民们都想反抗,苦于找不到好的头领。

后来,大家把目光盯住了郭怀一。郭怀一家大业大,资产殷实,生性豪爽,乐善好施,深得住民的喜欢。他定居台湾后,大家推举他为土美村的长老和通事。郭怀一出任长老和通事后,十分关心村上的事业,抚弱济贫,助危解困,声望越来越高。附近的有识之士慕名前来,纷纷和他结为生死之交。他们聚集一起,论古谈今,少不了要议论先辈们在台湾创业的艰辛。每每谈起,先辈们衣不遮体,食难饱腹的旧事就涌现在眼前,是他们费尽心血,才把荒野变为良田。可是,荷兰鬼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享其成,简直比海盗还海盗,说着说着,拳头就擂在了一张案几,不赶走荷兰鬼子誓不为人。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以自己的名义宴请附近村寨的通事和有识之士。平日同郭怀一交往密切的好友全来了。酒酣饭饱,一位友好突然失声痛哭。哭着诉说,我们衣食无忧,日子富有,却要看荷兰鬼子的眼色行事,堂堂汉子简直辱没了祖训和自己的肢体。一人哭泣,引发了众人的心思,失声痛哭的人越来越多,快要以泪洗宴了。郭怀一初时随大家落泪,看看哭声骤起,已到火候,就对大家说: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大丈夫当有大作为,我们把红毛鬼子赶出去!”

话音未落,一呼百应。人们磨拳擦掌,好像马上就要和鬼子搏斗了。接着,大家议定讨敌之策,待到中秋节时,以赏月为名把荷兰鬼子的接着,大家议定讨敌之策,待到中秋节时,以赏月为名把荷兰鬼子的头目请来。酒过三巡,动手捕杀,先干掉赴宴的头目。再着人装扮成头目,假装护送回城,骗开赤嵌门,然后冲杀进去。投降的红毛,就让他滚回去,不投降的,就全部歼灭。

众人都说这计谋好,擦干热泪,悄悄回去,单等时日的光临。

谁知时日未到,他们的计谋却泄密了。说起来还是郭怀一缺少经验,商量军机大事,却召集了那么多的人。这些人中还能没有败类?有,败类不是别人,竟是郭怀一的弟弟郭苞。郭苞虽是郭怀一的弟弟,却和郭怀一性格完全相反,奸滑精明,好吃懒做。自己不干大事,早想着怎么能独得郭家的这份产业。郭怀一议定举事,要是荷兰人得知哪有不杀之理?郭苞以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良机,兴奋得夜难成寐,伺机偷偷溜进了荷兰人的营中。

荷兰人得知消息,留下郭苞,立即派人去郭怀一住处探查。郭怀一见红毛行踪可疑,再找弟弟,没有踪影。查问乡邻,有人见他暗夜进了赤嵌楼。郭怀一知道肯定走漏了风声,当即告知各村寨通事,立即动手,否则会有大灾降临。

是日夜里,仓忙举事。郭怀一带领上千名住民高举火把,抡动木棍、大刀及竹枪,冲进了荷兰鬼子占踞的赤嵌街。荷兰鬼子没有料到郭怀一这么快举事,街中只有30多个兵士,举枪未战,一个个就做了刀下鬼。郭怀一的义军轻而易举夺得了红毛鬼子的街区,他们兴奋异常,开仓济民,散银扶困。响应者纷纷起来,一天当中义军就增加到12000余人。

然而,当郭怀一义军沉浸在初战的胜利中时,却忽略了荷兰鬼子的大部队。他们不知道,举事的夜里有4个红毛鬼子侥幸逃脱了,他们都是马夫,正在喂马,听见动静,慌忙骑马快速逃走,一直逃到台湾城报告了紧急情况。

第二天,全副武装的荷兰鬼子扑来了。他们围住赤嵌街用炮火猛烈攻击。义军的大刀、长矛根本没有用处,只好撤退。撤退中不少人倒在了血泊中。

郭怀一明白大势不妙,指挥义军出城进山,指望守住南山与敌周旋。他正疏散义军,肩膀一阵疼痛,扭头看时,鲜血染红了衣衫。他忍着痛,高喊要大家快走。不料,又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胸脯。郭怀一张口要喊什么,未及出声,倒地而亡!

义军们围上来失声痛哭。副指挥吴化龙一看情势十分危急,立即命令大家抬着郭怀一的尸体向山上转移。大家边战边退,到了山上,仅剩千余人了。义军含泪掩埋了郭怀一的遗体,誓与红毛鬼子血战到底。

但是,毕竟寡难敌众,转战半个月后,义军弹尽粮绝,在山中与征剿的敌人同归于尽。

郭怀一领导的起义就这么失败了。但是,他留给荷兰鬼子的记忆却是深刻的伤痛。荷兰长官但克尔从此患了失眠症,一到夜晚,就听见喊声四起,有无数义军蜂拥而至。穷凶极恶的红毛鬼子兽性大发,以搜捕义军为名进行大屠杀。他们惨杀了6000余名汉族男子还不解恨,又杀了5000多名汉族妇女和小孩。而后,又血腥踏平了赤嵌楼周边的12个村寨,4000多名住民也被杀害在自己的土地上。

阿里山在鸣咽,日月潭在呐喊!

呜咽声声祭英灵,呐喊阵阵唤英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啊,你可记下了这笔血债?难道你们甘愿任人宰割,任人在自己的家园里烧杀抢掠?回答是肯定的,不能,血债用血来偿!阿里山的呜咽不能空悲泣,日月潭的呐喊不能白怒吼,正义呼喊着奋起,人民推拥出英雄,郑成功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38

历史记得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661年农历3月23日。

这一日,金门的料罗湾,鼓炮齐鸣,声威逼人。百余艘舰船在鼓炮声中列阵出征,驶向大海,向东挺进。这是郑成功的战船,他率领25000余名将士浩荡出征,此行何去?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

台湾已经期待这一日好久,好久了。但是,日光却不慌不忙,有节有奏地演绎着这一日的到来。说是演绎这一日的到来,其实是逐渐培育和成就着郑成功的肢体以及肢体中内孕的精神世界。

说起这个过程,还得回到30余年前。

郑成功的出生就颇具传奇性。他出生在海滩,而且是日本的海滩。昔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东渡经商,浪迹日本,认识了一位很有名昔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东渡经商,浪迹日本,认识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商人。此人是位华裔,名叫翁立皇,祖籍福建泉州,铁匠出身,善于经营,在日本靠商贸发了家,资产雄厚,田宅富有,成为长崎附近巴前蕃平户岛主。翁立皇在日本住久了,娶了个日本妻子,自己也改了个日本名子:田川翌皇。生了个女儿,就叫了个田川氏。

翁立皇一见郑芝龙就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他相貌端正,身材魁梧,举止有度,谈吐从容,无不透出少见的精明练达。翁立皇自小飘洋过海,结交过各种各样的人,因而,他一眼看出这位青年前途无量,能成大器,遂将他引领回家,提供给他居住的客舍。漂泊的郑芝龙有个安居之所自然感恩戴德。

接下来的事情不知是翁立皇有意栽花,还是无意插柳,反正,在翁家居住的郑芝龙见到小女田川氏,产生了爱慕之情。如果郑芝龙的爱慕是一厢情愿也就罢了,哪知,那小女也对郑芝龙情有独钟,乐意以身相许。所以,后来的情节发展很快,翁立皇夫妇主持为女儿完了婚。自然,女儿的夫君就是郑芝龙。

婚后,郑芝龙同田川氏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甜蜜的日子播下了甜蜜的种子,种子孕育,生长,在寻求一个让人注目的时机,然后,有声有色光临人世。

这一天,阳光清秀,长天明丽。郑芝龙相携娇妻来到海滨。久不出户的妻子,到了海边,如同出笼的鸟,简直能飞到远天阔海。时而叽叽喳喳说什么,时而嘻嘻哈哈笑什么。抬头,直指飞翔的鸥鸟,要和郑芝龙比翼齐飞;低首,捡拾海滩上的贝壳,要成为郑芝龙心中的瑰宝。逗引的郑芝龙也兴致盎然,大笑不止,早忘了近日他正参与颜思齐夺取长琦的大事,也忘了有孕在身的妻子快要临产了,需要安静的休息,不敢这么过量的活动。

也许,郑成功就该在露天出世,反正,极度欢乐的父母亲早把该来人间的小生命弃置脑后了。然而,小生命却不甘这么被忘记,他不识时务的叩响了光临人世的大门。突然,妻子觉得肚子隐隐作痛,待告诉郑芝龙时已疼痛大作。郑芝龙这才意识到妻子可能要生产了。回头望去,只顾游走,在千里海滨已走出好远,离家有一程路了。妻子疼痛难忍,返回去是不可能了。周围不见炊烟人家,别说房屋,连竹篱茅舍也没有。这可怎么办?郑芝龙急得头上冒汗。远望近看,只有近旁一棵高大的松树可以遮风掩光,郑芝龙只好扶着妻子一步步挨近大树。

大松树下恰巧有块大石头,郑芝龙搀扶妻子落坐在上面。刚坐下,一个小生命便蓬勃而出了。郑芝龙又惊又喜,激动地手足无措,四面再无他人,只好俯下身来亲手为他的儿子接生。

郑成功就这么来到人世了!虽然不是石破天惊,也算是别开生面。来到人世的小生命,那时还不叫郑成功,因为是在大松树下出生的,郑芝龙就把他的儿子叫做:福松。

福松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长成了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出生的那块石头也成为名石,现在日本平户的千里海滨还有一处名胜古迹——诞儿石。那里就是郑成功出生的地方!

39

郑成功大军出征台湾,不少人都捏着一把汗。农历三月,正是东南风季,顶风出征,行船缓慢,不利讨敌。但是,郑成功决心已下,誓不回头。

大军开到澎湖,稍事休整。原计划在岛上筹措些军粮,以补充不足,然而,登岸后只搜集到了100斤蕃薯大麦,少得可怜。好在岛上住民非常热情,听说大军缺粮,纷纷前来奉献,你奉一捧,他献一掬,送粮的人不少,可是也不够25000人吃一顿呀!大军在岛上休整7天,仍然东风劲吹,漫天阴雨,白日不见阳光,夜里难见星月,实在让人焦虑万分。

在这紧要关头,郑成功毅然决定:夜半开船。

这是1661年的农历3月30日,郑成功率领大军颠簸进了风浪哩!也许在平常人看来,顶风前进完全是铤而走险。可是,对于习惯于人也许在平常人看来,顶风前进完全是铤而走险。可是,对于习惯于人生坷坎的郑成功来说,迎风破浪方能显示人生本色。

此刻,郑成功挺立船头,远眺大海,水雾迷茫,朦胧一片。但是,这恶劣的气候丝毫也没有动摇他眉宇间凝定的坚强信念。趁着他们艰难挺进之际,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郑成功身后的艰难历程。

小福松出生后不久,颜思齐和日本人争夺商贸地盘的斗争失败了。日本人下令驱逐颜思齐及其从人。郑芝龙是颜思齐的得力干将,当然也在被逐之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郑芝龙告别妻子,割舍娇儿,匆匆登上海船,离开了日本,飘流到台湾。这一去就是7年!7年里,幼稚的福松变为少儿福松,可在福松的记忆里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儿子想父亲,父亲也想儿子。1629年,郑芝龙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有了安定的生存环境,立即派人前往日本去接他的妻子和儿子。

但是,前去日本的堂弟郑芝燕一到长崎,就被抓了起来。蛮横的日本幕府搜出了郑芝龙的信,仍然记着7年前的旧仇,他们提出日本女子没有出国的先例,因此,不放田川氏,也不放年少的福松。而且,将郑芝燕也扣留下来,不准回国。还算仁慈的是,他们将郑芝燕送到了翁立皇家。田川氏知道了丈夫仍然惦记着他,福松知道父亲时刻想念着他。

再说,郑芝龙在福建等待妻子和儿子回国,一连好几个月了,怎么也等不回来,知道其中必有变故。血性男儿,豪气万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立即派出族弟郑芝鹗再次前往日本。这次去和上次去大不相同,派出大舰一艘,舰上高悬大明旗帜,百余名壮士随从护卫。一看就有一种威武不屈,先声夺人的气势。不过,郑芝龙也不是鲁莽之人,他让郑芝鹗带了一封写给幕府的信,还带了许多礼物,希望和解了事。

这一手着实厉害。日本幕府将军收了郑芝龙的礼物,阅览他的信件,心中忐忑不安。他明白这是先礼后兵,也明白这位海上王言必行,行必果,因而不得不掂量事情的后果了。掂量来掂量去,只得做出让步,答应放郑芝龙的儿子回国。

小福松可以和父亲团聚了。可是,这团聚是要付出代价的,年少的福松再也不能投进母亲温暖的怀抱了。他的感情世界第一次溅起冲天的浪涛,他哭着喊着抱着母亲不放,可还是被拖开了,被抱上船了。福松哭哑了嗓子,哭红了眼睛,却哭不来母亲的身影。

大船在海上的风浪中颠簸,小福松在精神的风浪中颠簸。从此,福松的感情历程充满了罕见的风浪。

福松回到福州,郑芝龙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子喜出望外。7年时间儿子长得体健貌美,眼闪灵光,逗人可爱。只是远涉重洋,既有倦意,也有些羞怯,何况对母亲的思念还使他陷在深深的怀恋中呢!郑芝龙喜不自禁,设宴庆贺,又为小儿冠之大名。昔年,叫儿子福松,一来因为儿子降生在海滨的大树下,二来因为儿子祖籍在福州。现在,儿子长大了,长得可心如意,郑芝龙对他不仅厚爱有加,而且厚望更甚。所以,当着亲朋好友宣布,福松大名为森,即郑森,也就是希望儿子快快挺拔成长,长成森茂的有用之才。

福松成了郑森,完全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天地。

陌生的天地,渐渐就熟悉了,可是失却的母爱在这天地里是怎么也找不回来的。我们毫不怀疑郑芝龙对儿子的挚爱。可父爱就是父爱,决不同于母爱,母爱是春天的温情,春温的美好在于暖和持久而不过火。父爱则不同了,他是热烈地,甚而是酷烈地,可是,这种过火的热爱随时会因为繁忙的事物而变为疏淡。疏淡了、远离了,便时常想念儿子,一旦料理完繁杂物事,重回故里,对儿子自然又是一场热切而酷烈地爱。每每爱得郑森受宠若惊。

但就是这过火的爱,造成了郑森心中更深的伤痛。父亲事忙,多数时候不在府中,这时候,他就想母亲,想母亲怀抱中的温暖,一个人想得泪眼汪汪。

好在父亲给郑森请来了塾师,塾师教郑森读书识字。孤独的郑森不断在新知识的天地寻找生活的乐趣。11岁时,郑森能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能写那种八股文了。父亲欣喜,欣喜的父亲给塾师增薪,还摆席款待,感谢他教育儿子的恩德。塾师受此隆礼,感恩戴德,对郑森要求更严,训导更紧。郑森攀爬在知识的山巅,成年成年,好累好累。累得母亲那和蔼亲切的面容也看不真切了,只有到了梦境才能相见。相见了,他就不让母亲离开,有几次他飞快扑向母亲的怀抱。醒来时,却重重摔在了床下。

郑森仍然在感情的风浪中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