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抚摸台湾
31228600000035

第35章 用精品文化提升精神品位

进入新世纪后,持续升温的散文渐趋平缓,一度在散文中成主打优势的文化大散文则有些滑落的意味。在这样的走势下,散文界还能不能出现引人注目的亮色?最近,随着2006年的过去,各种年度选本纷纷登场。我省作家乔忠延的散文同时入选花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编选的2006年散文选。尤其是去年着名作家张中行逝世后,他撰写的追忆文章《在激流外永生》在我报刊出后被《都市美文》转载,这次名列《中国散文排行榜》一书。一时间散文界刮目相看,乔忠延无疑成为散文界一个新的注目点。为此本报(太原日报)记者徐大为(时任文艺部主任,现任太原日报副主编、太原市作协主席)最近专访了乔忠延,就他的散文写作、散文走势,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以及太原打造集三晋文脉、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等话题进行了畅谈,现摘要如下:

徐大为:首先祝贺你在散文写作中取得的成就。在我省,你是为数不多的以散文写作走出娘子关的作家之一,尤其是2006年,你的4篇作品同时入选5个出版社的年度散文选本,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山西文坛的光荣。请你就散文写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乔忠延:虽然现在人们都将我视为作家,其实迄今为止我仍是个业余作者,而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我的生活与平民息息相关,我的文字也与平民息息相关。我笔下的题材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博爱心。有了这样的定位,才能不断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或褒或贬,都是为建设一个理想和美好的生活家园。如果说写作感受的话,那我的出发点是,过平常人的日子,想天下人的事情,有了非写不可的感触再动笔。

徐大为:过平常人的日子,想天下人的事情,这话听来很普通,但是可以看出你的写作立足点极高,站在了悲天悯人的视际关注人的命运。这便说明了你散文写作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那么,你对当今散文的走向有何见解?

乔忠延:散文写作的基本走向是趋于健康,但是也有两点值得注意,即过度重负和轻率抛弃。所谓过度重负,往昔的散文是重负着政治使命,刻下的散文是重负着道德说教。文以载道,文章中没了道德存在也就没了灵魂,散文亦然。而这种道德存在是化入文章的,而不是堆砌于文字之中的。时下的不少散文就缺少这种化入,处于说教的层面,自然就忽略了文章的美感。所谓轻率抛弃,更值得警惕,是散文中基本道德和美感同时缺席,只是一已情感的原始写真。我不反对散文的多样性,但我更想看到具有大家气象的时代作品。

徐大为:你的散文作品很平实,却很美。我注意到你对现实生活和散文写作有着清醒的把握。比如,时下演艺界非常走红,一些明星利用众人的追星心理,大肆聚敛财富,以至败坏了自己的形象。对于此情,你没有直接针砭,却钩沉历史写出了《伶魂》这样的散文,用历史上优伶的正义、正气树立了一面镜子。这样的作品既切中时弊,也颇为大气,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乔忠延:有道理。我写《伶魂》就是要以史为镜。当然,一篇文章的作用对于世道人心,只能是杯水车薪。尽管如此,我甘愿让我的笔下出现一杯水,再出现一杯水。所以,我的散文网名便是:杯水散文。

徐大为:你的网站我点击过,颇具个性。可以看出,你笔下的文字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又有新颖的时代风格。你是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的?

乔忠延:我以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写作必须有清醒的指向。文学固然是以美感来浸染人、陶冶人的,但是,也绝不能忽略了其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出于这种想法,我不敢苟同脱离人间烟火的纯粹写作。鲁迅有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诗句,但这只是对黑暗专制的嘲弄,他在现实中从来没有让自己的笔墨缺席。苏东坡面对庐山,虽然有“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咏叹,似乎是游离生活之外,但这种哲思恰是生活的提升和抽象,自然也是文化关照的产物。所以,我主张用历史文化之光,洞明前进的暗道。当然,这首先要明白暗道所在,才能将光亮投射过去。

徐大为:你的这种见地可能和你的阅历有关。你担任过当地的文物旅游局长,修复过大火焚毁后的尧庙,还被大家公认为尧文化的专家,请谈谈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乔忠延:地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近年来,各地都注意到了发挥这种资源的作用,尤其是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无可非议,但我觉得还应该将之视为地域精神旗帜,形成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比如临汾,尧“协和万邦”就是一面很好的精神旗帜,尧在这里形成古老的中国就是最亮眼的城市名片。

徐大为:目前,太原正在建设集三晋文脉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对此你有何见解?

乔忠延:这是一件大好事。歉疚的是我对三晋文化缺少探知,难以建言献策,不过太原作为山西的龙头,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视际。太原的文化底蕴很厚,历史上就是一座名城。且不论虚幻的尧都说,且不论桐叶封弟的真与伪,仅就三家分晋和李渊起兵建唐就是两大划时代的亮点。三家分晋,看似分裂,却使萎败的晋国裂变为强大的三国,以赵魏韩而耸立于战国七雄。李渊举帜,灭隋称帝,由于曾在太原为唐侯的缘故,将朝代称唐。从此大唐帝国名扬天下,至今流布于海外的唐人、唐人街都显示着昔日的辉煌。纵观这两大历史亮点,可以说是其文化特质是裂变和一统。三家分晋是裂变,李唐灭隋是裂变,而唐朝的崛起,是在有限的分裂中实现了较长的一统。细细回味,就可以品出无论裂变还是一统,都是顺应世事,创新发展。

徐大为:如此说来,太原历史文化的核心精神应是创新了。

乔忠延:我是这么考虑的,不知妥否。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活力。据此,我以为太原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时期。太原应将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然,在发展中应该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当代文化的滋养,文学作品应该用美好的文字,书写美好的意境,以此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内在的心灵天地美好了,就会和谐外在的天地,内外天地和谐了,那么,生活在其中的才有愉悦感、幸福感。我愿太原更和谐、更美好!

相关链接

《激流外永生》是张中行先生去世后乔忠延写的一篇追忆文章。该文跳开了一般同类文对其人品或者文风的评价,而是以张中行先生为视点,从他的人生反观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客观地写照出本是社会激流外的人物,却得到了无数人们的认同青睐,那是由于他笔下的文字有着洞穿世事的透射力,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品位。文章刊出后受到众人关注,入选中国散文学会主编的《2006年散文排行榜》,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伶魂》写的是戏界伶人。作者纵览戏剧发展史,将数千年历史纳入掌中,仔细观看宫廷优伶的表演,发现这些本是为皇帝嫔妃逗乐的丑角,却有不少人刚直不阿,伸张正义。作者虽然没有将这些人和时下个别歌星只图钱财,丧失道德的现象相比,但实际却起到了这样的效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作品首发于《都市》杂志,后被选入《散文海外版》,入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中国散文选》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006年散文精品选》。

《翻阅骊山》原载《中华散文》杂志,后被选入《散文海外版》,又被文化艺术出版编选进《2006年散文随笔选》。该文以骊山为政治舞台,将在其上表演过的褒姒、骊姬、杨贵妃……统统拉近眼前,看似讲故事,故事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人可以滑稽自然,但最终逃不脱自然的惩处,让人感到必须敬畏自然。因为自然代表着天地良知的最高裁判。

《东临碣石观沧海》是乔忠延参加北戴河笔会后写的一篇游记。该文没有像一般游记那样着意刻画景观,而是以景观为背景,将走进北戴河的历史人物,秦皇、魏武、唐太宗以及顾炎武等拉近眼前,进行反思,提出了对时代兴衰的认识。这就是当局者必须要有海一般的胸怀,至少要让人们讲话、发言。道理虽不深刻,却写得大气磅礴,文字跌宕起伏,像一首交响曲!文章刊发于《散文时代》,入选漓江出版社《2006年散文选》。

(原载2007年6月11日《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