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31284500000071

第71章 散文鉴赏(8)

欧阳子[1]方[2]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3]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4] ,忽奔腾而砰湃[5];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囗从囗从[6]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7]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8]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9]也,其色惨淡[10] ,烟霏[11]云敛[12];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3];其气凛冽[14] ,砭[15]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16]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17]之余烈[18]。夫秋,刑官[19]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呼! 草木之无情,有时[20]而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21]然丹者为槁木,黟[22]然黑者为星星[2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24]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选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注释】

[1] 欧阳子:作者自称。

[2] 方:正在。

[3] 悚(sǒnɡ)然:惊惧的样子。

[4]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细雨声。以,而。萧飒,形容风声。

[5]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6] 钅从钅从(cōnɡ)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7]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8] 明河:银河。

[9]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10] 惨淡:黯然无色。

[11]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12]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13]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14] 凛冽:寒冷。

[15]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16] 绿缛(rù):碧绿繁茂。

[17] 一气:这里指秋气。

[18] 余烈:余威。

[19]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20] 有时:有固定时限。

[21] 渥:红润的脸色。

[22] 黟(yī):黑。

[23]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24] 戕(qiānɡ)贼:残害。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洲永丰人(今江西省永安市永丰县)。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人物,有《欧阳文忠公集》。

【赏析指要】

《秋声赋》通过多种手法来描绘无形的秋声,把秋天之变化万端的情状形象地呈现出来。文章起首,作者用风声、涛涌、金铁、行军等作比喻,从多方面、多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的描绘了秋声状态,生动鲜明地体现了作者耳目中所感受到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写与童子的对话别有情趣。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稚拙而若无其事的回答与作者“悚然而听之”形成鲜明对比,两人对秋声的不同感受相映成趣。接着作者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描绘了秋天到来后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和肃杀之气。然后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剖析和议论。从个人经验、情感出发,体验感悟自然与社会,发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感慨,含蓄点明人们之所以感到秋声的悲凉,实在是因为人事的处境和忧劳所致。

文章写景、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是写景散文之佳作。

留侯论[1]

[宋]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3] ,匹夫见辱[4]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5]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6】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7] ,其事甚怪[8];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9]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10]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11] ,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12]。

当韩之亡[13] ,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14]待天下之士。其平居[15]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16] ,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17] ,其锋[18]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19]。子房不忍忿忿之心[20]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2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22] ,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23] ,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24]。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25]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26] ,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27]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28]。”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29];庄王曰:“其君能下人[30] ,必能信用其民矣[31]。”遂舍之。勾践[32]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33] ,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 非有生平之素[34]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35] ,油然而不怪者[36]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37]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38]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3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40]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41]其志气。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注释】

[1]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2] 节:操守。

[3]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

[4] 匹夫见辱:指普通人被侮辱。见,表被动。

[5] 卒:同“猝”。突然,仓猝。指侮辱突然加到头上而不惊惧。

[6] 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7] 圯(yí):桥。

[8] 其事:这件事。

[9] 隐君子:隐居逃避尘世的高人。

[10] 微见其义:隐约地显示他的意图。见,显现。

[11] 鬼物:老人在给张良兵书以后,告诉张良,13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那就是他。13年后张良果然在此处见到一块黄石。

[12] 不在书:不在于以书授张良。

[13] 韩之亡:公元前230年,韩国在六国中最先被秦所灭。

[14] 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15] 平居:平日。

[16] 贲、育: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著名勇士。

[17] 持法太急者:指秦王朝。急,严峻。

[18] 锋芒:指锐气。

[19] 其势未可乘:那形势有利于秦,还未可乘之机。

[20] 忿忿:愤怒不平。

[21]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逞,快意。一击,指张良指使力士行刺秦始皇的事。《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

[22] 其间不能容发:中间没有一根头发的缝隙。意思是相距甚小。

[23] 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24]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这句意思是说,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不值得为盗贼去死。

[25] 伊尹、太公之谋:安邦治国的谋略。伊尹,商之贤相。太公,名姜尚,辅佐武王伐纣。

[26] 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是。荆轲聂政之计,指行刺的下策。

[27] 倨傲鲜腆:傲慢,说话没礼貌。鲜,少。

[28] 孺子:泛指年幼者,这里指张良。

[29]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军队围攻郑国三月,破城而入,郑伯投降。肉袒,裸露上身。逆,迎。肉袒牵羊,表示自己以臣仆的身份。

[30] 下人:对人卑下、恭谦。

[31] 信用其民:被他的百姓信任,从而统治他的百姓。

[32] 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被吴国打败,屈辱求和,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33] 归臣妾于吴:投降吴国做其仆妾。臣,男奴隶。妾,女奴。

[34] 生平之素:平生的交情。

[35] 仆妾之役:仆妾所做的事,这里指张良为老人取鞋、穿鞋。

[36] 油然不怪者:感到自然的样子,不以为怪。

[37] 惊:使之惊,使动用法。

[38]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39] 词色:言辞脸色。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四年,韩信打败齐王田广,要求立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得此信后破口大骂。张良、陈平踩刘邦的脚,并对刘邦耳语,如果禁止韩信为王,要生变故。刘邦醒悟,立即派张良封韩信为王。

[40]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在每篇纪传之后,都有“太史公”一段文字,是司马迁评论总结或补充的话。《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41] 称:相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称为“三苏”,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见解深刻,论证精辟;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作品集有后人校注的《苏轼文集》《苏轼诗集》等多种版本。

【赏析指要】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年轻时行刺秦始皇未果,亡匿下邳。一次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掉在桥下,要张良为他取来穿上。张良照办,老人说“孺子可教也”。并约定五日后与他相见。张良两次前往,老人都嫌他来得太晚。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老人高兴地授予他一本兵书。张良熟读此书,后来帮刘邦成就了帝业。在这篇史论中,苏轼灵活地运用史料,提出完全不同的见解,认为圯上老人是为了教会张良隐忍,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

项脊轩志[1]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2]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4]。又北向[5] ,不能得日[6]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8] ,亦遂增胜[9]。借书满架,偃仰[10]啸歌[11] ,冥然兀坐[12] ,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13]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14]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