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我们最常见的馒头来说。从麦子到我们拿到馒头还要经过好多步骤:打掉麦子外面的糠,把麦子打成面粉,然后蒸成馒头,最后像食堂、超市这样的销售商再卖给我们。农民卖100斤小麦能得到80元钱,100斤小麦能蒸出130斤馒头,商家卖给我们可以卖130元钱,这其中的50元就是上面各个步骤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就是农民将加工这个步骤也自己操作,加工费用也自己来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果农以前是将水果卖给蜜饯制造商,然后制造商生产出来再买,现在呢,村里成立企业,部分农民成了工人,自己生产蜜饯销售;渔夫自己加工鱼到市场上去卖。同时,农村自行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还有助于降低了农业风险。粮食虽然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水利、电力工程都很多,但总体上来说,农业还是靠天吃饭的产业,自然灾害我们没有办法。因此,农业除了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撞上天灾,农民肯定会遭受损失,我们没有办法。风调雨顺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单纯的靠买卖粮食等基础的农作物,农民仍难增收。比如粮食,需求量就那么大了,粮食生产多了只会压低粮食的价格,而且有时候即使价格下降也卖不出去,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如果发展深加工,粮食供给大了,农民可以将粮食用在其他地方,比如酿酒、养殖。不但控制了供给,还用粮食创造了其他收入渠道。
单这样来看,农业产业化确实给农民带来了收入上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也是要人来做的,还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给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我认为,这样简单的农产品的深加工只是社会财富的转移过程,而很难导致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就拿上面的馒头来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现在去糠、磨成面粉、蒸成馒头、甚至销售都由农民或者农民成立的企业来干,那50元钱是由农民赚到了,农民的收入肯定提高了,但是另一方面,面粉厂就直接倒闭了。这50元钱只不过从各加工商手中汇集到了农民手中而已。另外,所“创造”的农村就业机会也是以牺牲其他的就业人员为代价的。还有就是,农户要进行的这些简单的加工,还要面临很多困难。办企业需要钱吧,加工农产品需要技术吧、自己出去联系客户又需要其他的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这种简单的农产品加工。
假设产业链可以量化,一个产业链为10单位,农民占第一个,然后其他商家分后几个。简单的深加工就是农民占了多个甚至全部了,虽然农民受益了,与此同时也将其他商家挤出了市场。我所提倡的延长产业链是指创造新的产业链,而不是原产业链的分割。就是将产业链扩展到11个或者更多的单位,我在一本书上看了一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这种创新:法国汉斯市有一家葡萄酒厂,它的葡萄种植基地涉及1500多个家庭农场,一年卖酒2500多万瓶,销往世界各地,其附加值就不用说了,能达到几十倍、上百倍。在地下30多米处有一个酒窖,存酒9200多万瓶,全长28公里。游客可以乘小火车进去游览,年接待人次20余万,门票收入400多万法郎60。这个酒厂也是当地农户联合创办,它就在进行葡萄简单深加工也就是酿酒的同时,又开发了只有它才能进行的酒窖旅游,这就是对产业链进行了创新,创造了财富,而且真正还解决了部分就业。
我们现在流行的农家乐和各种水果会就是很好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青岛樱桃节
青岛每年五月都举办樱桃会,樱桃山会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采摘樱桃、品尝农家宴,参与农家乐活动,还可携亲朋好友参加“亲子田园游”,“尊重天性、宠物和谐游”以及“网友自驾游”,另外,征文、摄影、登山、探险等活动也在进行中。节会期间,夏庄街道将开放多处景点,还有“踏花归来满身香”的少山杏云、闻名遐迩的明代下书院、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北魏法海寺、以及极富历史色彩的楚汉点将台。此外,村里还特意修了一条山下通往长寿松景点的道路,对于一些不喜欢爬山的游客,可以选择乘车观赏。
借助外力:公司+农户产业
前面提到了农村内部成立企业来进行生产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重复投资,本来已经有很多加工的单位了,比如蜜饯,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蜜饯生产厂商。如果农村再建厂进行生产,那就得投资买设备、建厂房、办理各种手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好,投产后发现供应量变大,产品价格降低,还补不回来当初的投资。或者联合起来不把水果卖给非农业的厂商,全留给自己生产,来个小“垄断”。姑且不说能不能联合起来,即使做到了,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那非农业的厂商就必须关门,那些投资就又浪费了,使国家遭受损失。另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很多地区的农村环境不允许。生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是很高的,我国这些年对农村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但那些投资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的,与工业生产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交通便利、厂房占地、信息传递及时等等,农村想建设厂房容易,要想成功运作则很难。第三个显着因素就是缺乏相关技术人员。毋庸置疑,工业生产需要技术,设备、工艺都以技术为根本,对产品的销路也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联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很难培养出这些人才,想单凭本地区、本村的人还差的比较远。当然了,有些地方由于当地的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较早,不排除具备自己建企业生产的可能。
如果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看作是一个依靠农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以投资份额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一个农产品的思路来操作,比较好的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指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将农业关联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发挥产业一体化的种种功效,形式上多表现为“公司+农户”,这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其基本点在于:不改变联合各方的经营独立性;通过契约作为制度和法律保证,界定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奶商与奶户互利61
据了解,伊利和蒙牛集团为积极维护广大奶户利益,推动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了有力促进首府新农村建设,决定从07年元月1日起提高原料奶收购价,所有进入园区的奶户,所交原料奶每公斤收购价提高0.10元,散户奶户所交原料奶每公斤收购价提高0.04元。
对于此次提价,伊利和蒙牛集团有关负责人均表示,这是为了“秉承社会责任,企业反哺三农”,也是企业“做活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根本”的必然选择。随着奶源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调节的需求,为了得到更加稳定、优质、充足的奶源,伊利、蒙牛两大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户利益的要求,积极采纳广大奶户的意见,结合未来发展的奶量需求,决定提高收奶价格,以更好地调动奶农的养殖积极性。
关于原料奶提价,内蒙古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介绍,伊利集团本着“积极维护广大奶户利益,推动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决定从2007年起提高原料奶收购价,旨在通过这项政策在增加奶户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奶户走科学饲养之路。
张剑秋表示,伊利集团在适度提高原料奶收购价的同时将会更加注重奶源基地的培育、投入和发展,有效提升奶源基地的整体水平,扩大基地奶牛的饲养规模,实现饲养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基地建设水平的升级和科学饲养管理的普及,推动奶产业的整体进步,提高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奶农是奶业的根本,乳制品企业只有与奶农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持久发展。蒙牛能发展得这么快,如果没有家乡父老和广大奶农的信任和支持,快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提高原料奶收购价,这是奶农的期盼,也是我们对奶牛养殖户负责的具体体现。一句话,只要事关社会,事关奶户利益的事,我们都积极支持。”
在这种模式下,资本与劳务结合,具有解决资金短缺,灵活性强等特点,能做到各投资主体对农产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户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市场风险;联合体内部的组织成本相对于上面提高的要低得多;通过契约关系联结千家万户,经营更为灵活主动,可避免所有权、经营权集中体制下企业管理的种种弊端。这种模式将土地使用权、劳动力、一定的资金,可以成为农民主要的生产投资要素,农民的生产经验也可看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公司+农户”的形式,不仅以公司负有限责任与农户合作的方式解决农户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等困难,而且通过农户与公司的这种血肉相连关系,使农户能借助公司的力量抵御经营风险,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将有限合伙的合作理念写入合同并通过该合同连接公司与农户的方式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准公司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关系体”。公司与农户间是一种此长则彼长,彼消则此消的关系。如果公司与众多农户基于一类或几类农产品形成合作关系,那么,公司在合作的项目中所占的总投资比例是很大的,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时,公司必然会利用其公司的力量为农产品的销售寻找出路。这样就有助于团结所有的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或利益集团谈判,发展开拓市场,影响市场利益的分配,维护本公司利益和农户利益。“公司+农户”毕竟是一种新型合作关系,无论是农户还是公司都会有顾虑。
特别是对公司来说,增加了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当合作的农产品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时,政府应给予公司财政补贴或税收政策优惠。同时,合作必须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并维护参与者的相对独立性和自愿选择权,特别是确保农户的相对独立性,确保农民进出该合作关系的自由,排除强行的行政干涉行为。
集体的力量:专门协会
还有一种情况,在我国比较少见,对这种情况的了解多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像什么羊毛协会、大豆协会,如同那些工业上的协会,如钢铁协会。这是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自愿联合的经济共同体,是劳动者劳动的联合与资金联合的统一体。这就像我们在市场上买菜,农民就是菜商,收购农作物的商家就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也适用于这个特殊的菜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商家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资金充裕,并不是很急于购买农产品。而农民则急于出手手中的农作物:购买生活用品、种子、化肥等。商家可以不停的“讲价”,这个农民不卖,可以去下一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农户坚持不住,其他农户就会跟着竞相降价,农作物的价格会下降很多,降低农户收入。专门协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不公平,合作社在对外代表农民与公司、龙头企业打交道的时候,能维护社员利益。在与商家交易时能形成统一战线联盟,同进同退,提高了农户在市场、政府、消费者面前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了与工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利于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另外,协会还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运销和加工;将部分市场关系内部化,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交易成本;在协会内部,农民们互利互惠,共享加工、交易环节的利润。
——日、澳农业产业化62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其组织系统包括中央、县、区三级,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包括信贷、购买、销售和生产指导等方面,日本农协批发的农畜产品占批发总量的60%以上。澳大利亚设有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分别代表羊毛生产者、经纪人、销售商和加工商的利益开展业务。这四方面的代表共同组成澳大利亚羊毛交易所,全澳90%以上的羊毛销售由此产生。交易所在全国设立8个销售中心,每个销售中心是一大型的室内市场,陈列着各种展箱、样品以及质量鉴定书和价格标签,买主与经纪人签订购买合同,一般经纪人收到羊毛后两周内将其卖掉,收取货款。
但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组织的建立成本高,形成合作过程慢;合作组织运作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成本较高。如果单个农户分摊的管理费用高于市场交易费用,农户就会放弃合作。这样的专门协会有点像垄断了,不过对于农业目前在我国的这种弱势和与其弱势不相称的国民经济重要地位而言,还是应该保护和鼓励建立专门的协会。
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06年6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强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三农”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去就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更是有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热情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赢得了农民的欢迎、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称赞。
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为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研究具体的支持措施,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顾名思义,首先,这些企业必须和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公司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其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必须占其总增加值70%以上。其次,企业要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农业产业链上的主要经济主体,在所在产业和区域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扩张与升级。最后,这些企业还要起着带头作用。必须与农民、农业基地相关联,建立起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形成农业产业链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和利益机制。这样来看,国外的雀巢,国内的蒙牛、伊利都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代表。